本书的编写着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力求反映外鸟类科学的新进展以及与保护、利用有关的实践经验。全书分为4编,即鸟类的形态与功能,鸟类的起源、进化与分类,鸟类的生态生物学以及鸟类学212作方法。这个体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注意对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也能从工作方法方面反映当前的进展和热点,这在已有的国外《鸟类学》教科书中尚未见到,是一个新的尝试。要达到上述目标有很大难度,不能仅靠参阅已有的教材,还必须大量查阅文献,而且是从事过有关领域研究.才能做到精选内容。此外,一本好的教科书应力求反映出我国鸟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年轻读者知道我国鸟类学研究领域的现状,以便筹划未来,同时也让国外同行更好地了解中国。本书邀请的一些编写者侯连海、李福来、张晓爱、陆健健、毕宁等先生,都是长期从事有关领
广西是我国洞穴鱼类种类最多的省区。作者历时20多年对广西洞穴进行标本采集,整理出广西洞穴鱼类共4科11属61种(盲鱼20种;新种11种)。广西洞穴鱼类组成以条鳅科和鲤科鱼类为主,其中鲤科金线鲃属鱼类种类最多。在《广西洞穴鱼类》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实地调查了所有物种的采集地,并获取了原始生态资料,进行活体和浸制标本的照片拍摄、形态测量及物种描述。整理了广西洞穴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地区、种群现状等相关资料,并提出相应的资源保护建议。《广西洞穴鱼类》可供鱼类学、环境保护和渔业工作者、鱼类爱好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编撰一套适合中国环保志愿者使用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指导手册,解决志愿者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规范志愿者监测底栖动物的方法和流程。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吸引更多的群众亲身参与水环境保护,又能加强公众与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推进上海市河道水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工作。本书主要内容包含监测方案制定、采样方法和流程、采样仪器和设备日常保养、资料查询方法、采样点的空间定位方法、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物种简单鉴定方法、数据记录与处理、采样点环境评估方法、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与指数、常规水质指标测定方法、数据管理与交流、志愿者培训计划、安全保障措施等。
《休伊森手绘蝶类图谱》所选手绘蝶类图谱出自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收藏家、科学画家威廉·休伊森出版于1856年至1876年间的五卷本《异域蝴蝶新种图解》,收录图片298幅,涉及的蝴蝶有13科1345种(含亚种),共计有手绘蝴蝶2113只。 威廉·休伊森是一位富有的收藏家,他向环游世界的旅行者购买了丰富而重要的博物学标本。他收藏的标本,特别是关于蝶类的标本,堪称当时欧洲最丰富、最重要的收藏之一。他也是杰出的博物学家和科学插画师,他亲手绘制的蝶类科学画是科学绘画中的珍品,既体现了物种的丰富性又有着精美画工,既具科学价值又有高超的艺术性。
本书主要收录了长江河口(E121°-E122°;N30.7°-N31.8°)潮间带及潮下带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26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3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动物73种,棘皮动物2种。 每种动物都配有照片(附标本采集地图),并从其中文名、拉西学名、别名、形态特征(其主要特征用粗体字表示)、常见度(分别用1-5个“”表示常见度)、分布与习性及经济意义等方面进行描述。 本书可作为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工作者实地鉴定手册,亦可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博物馆等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啮齿动物学》是外首次科学、全面、系统地论述哺乳动物学新的分支学科——啮齿动物学的研究专著。该书由郑智民、姜志宽、陈安国等知名学者以我国啮齿动物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作者多年的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编著而成。内容涵盖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和重要的科技新成果。 全书共分十二章:啮齿动物学导论;啮齿动物形态结构与起源演进;啮齿动物分类学与中国主要有害啮齿动物;啮齿动物分布与地理区划;啮齿动物生态学;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主要技术方法;啮齿动物寄生虫;中国主要鼠源的流行病学与防控;害鼠治理技术;害鼠治理技术研究基本方法;有害生物管理(PMP)推行与实施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啮齿动物的资源功能与保护。附有232幅图、116个表及大量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