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是昆虫纲鞘翅目的统称,以约40万种的规模成为地球上最大且最成功的生物群之一,占所有动植物种类的五分之一。 大多数甲虫体形小巧、结实且紧凑,非常适合寻找食物、繁殖和躲避捕食者。它们作为食草动物、捕食者和回收者,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甲虫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的一个奇迹,它们的存在对于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中,甲虫专家从甲虫的结构功能、演化等多个方面,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甲虫的神秘生活。
昆虫行为学研究是近年来受各国科学家关注的一门学科,但国内对其系统研究专著极少。本书是作者们数十年野外对昆虫及其各种行为观测、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并剖析主要的昆虫行为,如昆虫的取食行为、访花传粉行为、趋光和负趋光行为、趋泥与吸水行为、聚集与迁飞行为、防卫和攻击行为、求偶与交配行为、产卵行为、社会行为、以及特殊的洞穴昆虫与行为等。本书也综述分析了昆虫行为与环境的各种关系,包括昆虫寄主、环境变化和气候变暖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气候与昆虫行为变化以及昆虫的行为机理等方面。同时,该书也系统分析了昆虫与人类的各种关系以及昆虫行为在各领域的应用。
蝗灾自古以来就是严重威胁我国农牧业生产的重要灾害,而且蝗虫作为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持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普及蝗虫的知识对于蝗灾的防治和生态平衡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作者赵昆、张欣杨、尹学伟、张龙采集了北京地区常见蝗虫,鉴定之后,编辑成这本《北京地区常见蝗虫原色图谱》。书中介绍了北京地区20种常见蝗虫的形态学鉴别特征,并且简要地介绍了这些蝗虫的生物学。该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美的原色蝗虫全身图和局部形态图,便于读者简捷、准确地辨识蝗虫种类。 《北京地区常见蝗虫原色图谱》可为昆虫学工作者、大专院校生物系和植物保护系师生以及农、林、牧业和蝗虫测报防;台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调查中发现的北京林业昆虫522种,其中43种仅鉴定到属。本书包括了北京新记录216种(书内用“北京*”表示),包含36个中国新记录种和3个中国新记录属,3个新异名(其中1个为属的异名);包含的范围从原始的弹尾目到全变态的脉翅类(蜻蜓目、半翅目粉虱科、蚜总科及蚧总科的种类未列入本书)。每种均配以精美的生态图片,共870余张(均列出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本书是积累北京昆虫多样性的基础性资料,也是认识北方昆虫的重要工具书。
本书收录北京林业(包括园林及果树)常见昆虫629种,包含北京新记录61种(书内用“北京*”表示),其中7种中国新记录及1个新异名。这些昆虫多数是林业上常见的植食性昆虫,一部分为天敌昆虫,另有个别为在林地内常见但与树木关系不大的种类。每种均配以精美的生态图片,共1300余张(均列出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本书是积累北京昆虫多样性的基础性资料,也是认识北方园林绿化昆虫的最佳工具书。
该书由我国从事医学昆虫区系和分类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工作,并参考了外有关文献、专著编写而成。全书共十三章,包括蚊、白蛉、蠓、蝇、蚤、人虱、臭虫、蜚蠊、蜱、恙螨及革螨13大类的形态特征和属以上各分类单元的鉴别特征,以及分科、属及重要种类的检索表。所含重要种类共计944种(亚种),并有80幅插图和369个图版。这是一部用于我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鉴定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专著,可作为医学昆虫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以及卫生防疫工作的参考。
本书是广东省白蚁学会常务理事集体编写的白蚁防治教材。全书分十章,包括绪论、昆虫学基础、白蚁分类学、白蚁生物学、白蚁生态学、白蚁防治药剂学基础、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技术、建筑物白蚁的治理、水利白蚁防治及农林作物白蚁防治。本书作者都是从事白蚁研究及防治多年的科技工作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新技术的密切结合,着重介绍近年的白蚁防治技术,附有近百幅插图,图文并茂。本书是培训白蚁防治工作者的教科书,也是白蚁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书,并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房屋、水利、农林、邮电、交通等行业及储物仓库的有关人员的参考书。
《中国覆蚊属》是中国介绍中国覆蚊 的专著,我国蚊科(Family Culicidae)中,*以一个属为单元编著的学术专著。内容包括形态特征和分类,生态生物学两大部分,*部分较为系统的论述了覆蚊属形态及鉴别特征,各蚊种成、幼虫的系统描述及分类检索(检索表和图),在形态特征的描述中,均以实物标本照片为依据,每个种都附有成、幼虫及雌、雄尾器的图版,在分类检索中,采用 塔式 检索方法,条文与图示并用,增强了真实性和直观感,并首次描述了雌蚊尾器特征及分类检索,使蚊种的分类特征更为全面完善。在生态生物学论述中,介绍了我国覆蚊属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幼虫孳生习性等,为媒介蚊种的调查研究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本书可供从事医学动物昆虫、寄生虫、流行病、疾控等学科和卫生行政人员在科研、教学、疾病控制和管理的工作中
本书展示了我国东北地区距今 1.65亿年至1.20亿年的昆虫化石珍品。全书不仅仅着眼于昆虫化石的分类或形态学描述,更侧重阐述这些珍贵化石标本背后所蕴涵的科学意义,同时还包括了化石的地质层位、系统演化、伴生动植物、古生态环境、访花与授粉、拟态等知识。栩栩如生的化石标本、精美绝伦的现生昆虫照片、生动有趣的文字叙述、回味无穷的小故事等为我们揭开了亿万年前地球上这些渺小而强大的精灵——昆虫的秘密。在恐龙称霸的时代,昆虫已经分化成许多的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生物演化上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我们将透过这些稀有的化石珍品一探究竟。
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顺义区杨镇,总面积1900公顷,是北京市平原地区**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本书由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普查项目成果汇总而成,全部物种图片均于2016年在汉石桥湿地拍摄。书中共收录了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昆虫共计14日116科328种,其中318种鉴定至种,10种鉴定至属,全部物种均提供了简要的形态描述及活体图片。本书为北京昆虫多样性基础素材,可为北京甚至华北地区,尤其是平原湿地生境中的昆虫物种的野外鉴定提供参考。
《赤眼蜂寄生生态学与工厂化繁殖应用》针对赤眼蜂大量繁殖与应用的理论基础问题,以作者的研究工作为背景,系统地论述了赤眼蜂的寄生生态学问题。其中包括赤眼蜂种类的采集与鉴定,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及其机制,赤眼蜂对环境湿度和梯度恒温的响应,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应用,赤眼蜂寄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与空间异质性研究,赤眼蜂的大量繁殖及赤眼蜂的品质管理与田间释放问题。对于推广应用赤眼蜂,开展生物防治,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具有参考价值。《赤眼蜂寄生生态学与工厂化繁殖应用》可供全国农业院校的植保专业学生,广大生物防治研究人员,各级政府农业技术工作者,有机农业生产企业人员等参考。
中国小蠹科分类纲要》一书基于1984年出版的《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二十九册鞘翅目小蠹科》一书,根据国际上分类变动,又收集新近研究的成果,以纲要的形式,对目前国内已公开发表的小蠹重新进行分类理定,介绍了小蠹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已知类群不同分类阶元的检索表,包括4亚科、42属、204种及亚种;并且对于小蠹虫、传病与植物检疫也作了扼要的阐述,因此对我国林木上小蠹虫识别及其发生、防治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再者其中有较多种类也广泛分布于境外的相关地区,为此在口岸检疫时,在截获小蠹的鉴定及一些检疫性的小蠹的非中国种的确认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小蠹科分类纲要》主题明确、构思清晰、内容广泛、记述翔实,包括的种类十分丰富,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各大林区已知小蠹虫的种类,对于我国小蠹虫种类的识别与鉴定很
计云等编*的《中华葬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葬甲科Silphidae昆虫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记 述了我国 葬甲11属75种,另将我国可能分布的7种葬甲编入检 索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中对葬甲科昆虫的命名情况、研究简史、分类系 统、形态特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演化历史、地理分布、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研究综述。 在各论中描述了每一物种的鉴定特征, 对应有大幅清晰的原色图片(书尾另附总图版,便于读 者全面比对近似种的差异),列有 物种的历史异名、中名释义、国内分布,并对一些疑 难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中华葬甲》可供各大专院校的生物与农林类专 业师生、农林业机构工作人员、检验检疫机构 工作人员、科普工作者、法医工作者、生态环境评估 工作者、昆虫与自然爱好者等参考使用。
本书昆虫学作为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研究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生理学、生态学、行为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昆虫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许多分支学科。按照基础昆虫学科的类别,可以分为:昆虫分类区系学、昆虫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昆虫生态学、药剂毒理学;根据应用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昆虫学、林业昆虫学、医学昆虫学;根据防治与保护昆虫目的不同,可以分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资源昆虫、城市昆虫等。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与交叉融合,以昆虫基因组学、昆虫分子生物学、媒介昆虫学、传粉昆虫学、入侵昆虫学、全球变化昆虫学、害虫综合管理等新兴昆虫分支学科发展尤为迅速。
作者经过30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界定了昆虫资源与资源昆虫的区别,建立了昆虫学新的分支学科——昆虫资源学,并完善了昆虫资源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支学科体系。本书以家蝇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家蝇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人工大量饲养技术、产品研发及其综合利用,对昆虫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为主,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从昆虫的资源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系统地论述了资源昆虫的定义,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目的,建立了资源昆虫学的理论框架。 本书分为16章,包括绪论、紫胶虫、白蜡虫、五倍子蜘虫、腼脂虫、产丝昆虫、产蜜昆虫、昆虫作为药物资源、昆虫作为蛋白质资源、天敌昆虫、授粉昆虫、观赏昆虫、昆虫与环境、昆虫细胞的科学价值及应用、昆虫生物反应器和昆虫的特殊能力与仿生学等内容。每一章节都有具体昆虫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丰富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支撑,图文并茂,并附有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本书是国内外较系统、资料较丰富,反映最新研究进展的资源昆虫学专著。
本书是河南省2003-2007年昆虫考察报告。部分是新种描述和新种记录,共有缨翅目、半翅目、广翅目、脉翅目、长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蜱螨目的154个新种和5个新属;第二部分是考察报告,包括7目102科738属1569种,其中有中国新记录属1个,中国新记录种3个,河南省新记录科7个,河南省新记录属153个,河南省新记录种464个;第三部分是昆虫区系组成及区系分析;第四部分是河南省昆虫名录补遗,共有177种。 本书可供有关科研单位、环境保护和农林部门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