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集的32篇文章,是作者近十多年来发表的科普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从常见的诸如捞面条、倒啤酒、洗衣机、肥皂泡、量血压、点火等家常现象入手,结合历史典故阐述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文章图文并茂、文理兼长、读来趣味盎然。其中有些曾获有关方面的奖励。本书可作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读者阅读,也可以供大中学教师的教学参考。
本书是为初学者写的弹性力学教程,共分11章,内容包括张量知识基础、应变分析、应力分析、本构关系、边值问题、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和极坐标解答、扭转问题、空间问题和变分原理。全书符号简洁,阐述深入浅出,推导严谨,但又注重力学概念。本弹性力学教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能为读者在工程应用方面及学习其他连续介质力学和有限单元法等数值方法打下基础。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数学、力学等专业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应用流体力学》为流体力学的应用教程,在介绍流体力学基础概念和基本方程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流体力学的应用专题,包括涡旋运动、平面和轴对称无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无旋运动——热流理论、翼型和叶栅绕流理论和解法、湍流基本理论和湍流模型的应用,以及几种典型的内部流动的湍流特性。 《应用流体力学》可作为流体机械、叶轮动力机械、建筑机构、化工工程、矿山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及科研参考书,也可作为上述专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由绪论、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两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固有频率与振型的数值方法和弹性体振动等共计七章组成。本书的理论循序渐进,并配有大量的例题、习题和插图。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力学、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的工程人员自学使用。
本书对参变量变分原理近年来的发展及其在材料和结构力学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较系统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数学规划问题的新型求解算法、弹塑性接触分析、各向异性体接触分析、热耦合接触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基于梯度塑性模型的材料软化与应变局部化问题分析、多孔介质渗流耦合分析、非均质材料非线性多尺度计算、柔性膜与纳米力学中van der Waals力模拟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力学、计算数学、计算材料学、机械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师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
《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内容涵盖主动控制成功实现所需的各相关理论、概念,例如被控对象建模和控制器设计所需的向量、矩阵运算,有限脉冲响应和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的设计以及各种常用的自适应算法等;特点是分别基于梁、平板、圆柱壳这三种典型结构讨论了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振动控制方法;且利用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智能算法讨论了作动器和传感器数量及位置的优化。另外在文中穿插讨论了结构振动控制的现状、热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内容适宜以减振降噪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学者或是对减振降噪产品开发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大自然的常数:从开端到终点》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物理量——测量空间、时间和物质重量的米、秒、公斤谈起,论述了大自然的基本常数,这些常数包括引力的强度、磁力的大小,光的速度以及物质小粒子的质量。作者认为大自然的常数是决定宇宙本质的一组数字,它们反映了宇宙深层的奥秘,它们告诉我们宇宙为何有这么大,历史这么久,宇宙中的各种力有多么强,宇宙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常数是否真的是永恒不变的?为什么生命只在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上出现?《大自然的常数:从开端到终点》还回顾了人类探索大自然常数的历程,其中就有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伟人的功绩。
本书针对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常用方法和研究进展展开论述,共分六章进行介绍。章主要介绍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组成、感知材料与传感元件、驱动材料与控制装置及振动主动控制模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分析和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模型。第三章主要介绍目前流行的一些控制方法,包括极点配置法、 线性二次型控制法、次优控制法、能量控制法及预测控制法。第四章重点介绍一些新的控制方法,如改进的LQG控制法、多点同时控制法、含任意时滞预测控制法和分数阶控制法。第五章介绍非线性结构振动控制法和基于LMI的鲁棒控制法。第六章包含模型降阶和基准建筑物两部分内容:在模型降阶部分,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降阶方法;在基准建筑物部分,详细介绍了第三代基准建筑物模
《高等学校教材:塑性动力学(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次修订重在基础内容,删除了一些有关塑性动力学的专题,增加了塑性动力大变形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的一些新成果。《高等学校教材:塑性动力学(第3版)》主要介绍塑性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使读者对塑性动力学有一个完整、深刻的了解。全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简单弹塑性系统的动力响应,本构关系理论,弹塑性梁的动力分析,薄板塑性动力响应,薄壳塑性动力响应,限界定理与变分原理,一维弹塑性波,卸载波和波的相互作用,复合应力波,平面波、球面波和柱面波,动力塑性大变形问题。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不连续动力学系统中边界上的流转换理论。引入G函数,分析不连续动力学系统的奇异性,进而讨论了不连续边界上的汇流、源流、穿越流等存在的充要条件,以及相关的转换分叉理论。书中将该理论应用到几个典型的动力学模型中,且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方法。 本书强调理论与应用,易读易懂,适用范围广,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数学、物理和工程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作者Sakurai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本书对于量力学概念的介绍与传统的做法不同,没有受制于量子力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力求从一开始就摆脱经典力学的束缚。它直接从量子力学特有的电子自旋的观测实验出发,围绕其状态的概率特征和叠加原理展开对于量子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阐述。从空间平移、空间转动及时间演化等对称性变换出发,引入动量、角动量及哈密顿算符等基本力学量,讨论它们的本征值问题,它们的运动方程及与经典力学的关系,从而直接切入量子力学的核心问题。这种被称之为“用量子力学方式来思考”的做法贯穿全书,是本书最引入瞩目之处。 已经出版了不少高等量子力学的教材,但与之直接对应的国外教材却并不多见。本书从其设定的读者对象、它的选材范围以及其深度与广度来看,都非常适合这方面的
本书系统介绍了结构动力学并行计算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软件系统和应用实例。主要内容包括并行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和并行算法设计的基础知识,结构动力学并行计算的理论基础、软件设计方法和系统集成方法,结构动力学并行计算的三类主要方法(隐式并行计算方法、显式并行计算方法和精细积分并行计算方法)以及在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实例。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可供从事计算数学、计算力学、并行计算、高性能计算、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工程、机械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等领域研究与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
THE first edition of this volume of the Cours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was published in two parts (1971 and 1974) under the title "Relativistic Quantum Theory". It contained not only the basic material on quantum electrodynamicut also chapters on weak interactions and certain topics in the theory of strong interactions. The inclusion of those chapters now seems to us inopportune. The theory of strong and weak interactions is undergoing a vigorous development founded on new physical ideas, and the situation in this field is changing very rapidly, so that the time for a consistent exposition of the theory has not yet arrived. In the present edition, therefore, we have retained onl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and accordingly changed the title of the volume. 此书为英文版。
《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第2版)》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写的,目的是通过该书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流体力学的原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并可以运用的知识。和现有教材及相关图书相比,该书的一个特色是尽量使用力学基本概念并以通俗的方式表述,更易于为学习者所接受。另一个特色是作者专门绘制了大量既精美又保持了科学性的插图,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并有助于对流动的理解。另外,书中还对众多生活中的流动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下落中的雨滴是什么形状的?朝天开枪,落下来的子弹会不会打死人?用橡胶管放水时,捏扁出口为什么会使流速增加?等等。通过阅读该书,读者会发现,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用基本的流体力学知识解释的。 尽管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该书各章节内容仍然基本涵盖了普通高等院校流体力学教学大纲的所
本书是“气动热化学”学术报告会大会邀请报告和吴承康院士代表性论著的文集,反映这一重要领域中的若干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本书分如下几个部分:部分的4篇邀请报告分别对内燃机燃烧、基础燃烧理论、高速飞行器防热试验、热等离子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有重点的介绍和综述;第二部分是吴承康院士曾经发表的代表性论文7篇,内容涉及内燃机爆震机理与瞬态气体温度测量,可燃气滞燃期的激波管测定,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测定方法,非对称射流煤粉稳燃技术,热等离子体射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吴承康院士在“气动热化学”领域中多方面的贡献和从事创新科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祝贺吴承康院士八十华诞,在文集的第三部分人生漫步中,收集了吴先生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意义的照片近50张,这些照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吴先生的生活、学习、研究工作和
《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与题解》是严圣平主编《材料力学》(版)的配套教材,对全书的12章内容按章编写了基本要求、内容概要、习题详解,另附三套模拟试卷。《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与题解》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课程基本要求,理解基本概念,学会分析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与题解》可供学习材料力学的学生和自学人员使用,也可供讲授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师参考。尤其是书中量大面广的习题详解,对报考硕士研究生和参加相关学科竞赛的同学更有帮助。
本书是在外已有的几本重要的水力学相似理论著作的基础上编制成,其中有些部分也包括了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体会。全书力求从理论上探讨波浪相似和模拟的一些基本问题,以便读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希望该书能有助于从事这方面研究人员认识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希望该书能有助于建设和设计部门对波浪模型试验成果的使用。 本书共12章,可分为四部分。部分主要讨论流体相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相似概说、相似方法和流体运动基本相似与限制等三章(章至第3章);第二部分讨论波浪的相似问题,包括平底波浪、波浪传播、风一浪一流联合、底床边界、动床波浪相似等五章(第4章至第8章);第三部分是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相似,包括波浪对建筑物的作用和模型比尺效应等两章(第9、10章);第四部分讨论了波浪在试验中如
本书的内容包括变形固体力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承载细长杆侔的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应变分析、线弹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外力功与应变能、虚功原理等;承受拉压、扭转和弯曲的杆件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的计算;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的强度理论和承力杆件强度设计的基本方法;压杆的临界力和稳定性计算;以及奇异函数法、纤维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简单静不定问题的求解、复合梁的弯曲、非对称梁的弯曲、剪切中心、单位载荷法和构件的疲劳强度等专题。 本书强调变形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杆件力学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论述系统,内容丰富,可供高等院校理工科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详细介绍了fluent、gambit、icem cfd和tecplot基础理论、具体操作和典型的应用案例。 本书共分8章。第1章介绍了cfd基本理论及软件的基本应用,并通过简单实用的算例,说明了fluent的求解过程和后处理步骤。第2章介绍cfd前处理概念和gambit、icemcfd的使用方法。第3章介绍cfd求解理论和fluent的使用方法。第4章介绍fluent后处理和tecplot使用方法。第5章是网格应用实战,以10个网格应用的典型实例为讲解主线,详细介绍gambit和icemcfd创建四面体网格、六面体网格的功能应用,涉及局部加密法、边界层网格和块结构化网格的划分方法。第6章至第8章,分别是求解综合实战案例,通过26个典型算例,介绍fluent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本书理论讲解详细、操作介绍直观、实例内容丰富,全面介绍了fluent、gambit、icemcfd和tecplot应用于流体工程计算的操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包含
《应用力学教程:流体动力学程序引论》译自Elsevier公司于2004年出版的乔纳斯?A?朱卡斯(Jonas A.Zukas)博士所著《Introduction to Hydrocodes》。书中包含了流体动力学程序的基础物理知识与基本内容,如离散方法、动力学(拉格朗日、欧拉和耦合方法)、高应变率下材料行为和失效模型、人工粘性、时间积分方法、拉格朗日程序的实际工作方式及可替代算法(从简单的欧拉方法到当前研究最多的无网格法),阐述了用于得到高应变率下材料数据的实验方法及使用流体动力学程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错误。通篇还提供了大量的例子来阐明基本概念,同样有价值的是《应用力学教程:流体动力学程序引论》引用的参考文献。
本书为配合主教材《理论力学》使用的学生学习辅导书。全书按章归纳总结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技巧,并提供了大量习题。
《微机电耦合动力学》主要介绍MEMs典型构件机电耦合及机电流体耦合动力学的相关理论与应用。《微机电耦合动力学》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微机电系统及微机电系统动力学问题的发展与应用现状;静电驱动微板、微梁机电耦合动力学理论;静电驱动微板、微梁机电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理论;考虑压膜阻尼的微梁机电流体耦合动力学理论;谐振式微型压力传感器敏感性分析;静电微泵泵膜动力学、流量及结构优化分析;静电驱动微板动力学实验测试。 《微机电耦合动力学》可供高等院校微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作为从事微机电系统工程设计开发的研究生和科研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