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与岩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贵重的金刚石、晶莹的玛瑙、坚硬的花岗岩、绚丽的大理石、滋养生命的黄土……它们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矿物与岩石,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矿物与岩石随处都有,可要了解它们却并不容易,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矿物与岩石,作者精心编写了这本书。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矿物与岩石,详细介绍其类别、成分、硬度、特征鉴别、自然成因、主要用途、产地区域等,并配上高清彩色图片,全面展示矿物与岩石的风貌,使读者能更直观地认识和辨别这些矿物与岩石。
本书内容分两大部分:普通地质部分,包括地球系统与地质作用、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五章;构造地质部分,包括构造运动与地质体产状、地层接触关系、构造力学分析原理、褶皱、节理、断层、地震与板块构造七章。由范存辉、杨西燕、苏培东主编的《地质学概论》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等高校地学相关工科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院所、现场地质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金属塑性变形、轧制过程的基本现象与原理。主要内容包括:变形力学图示、金属压力加工中的外摩擦、塑性变形基本定律和不均匀变形现象、金属的塑性及变形抗力、开始塑性变形的条件、轧制过程中的宽展与前后滑、轧制压力、轧制力矩及主电机校核、轧制时的弹塑性曲线等。
本书收录了56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主题包括培养机制改革中的师生关系与导师制度、导师类型与师生互动模式、导师的责任与权力、导师的学术指导与人生指导等,几乎涉及研究生导师制度与师生关系的每一个方面。
本书是根据我国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精神,按照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而编写的本科生教材。全书分上、下两卷。下卷包括铝冶金、镁冶金、铜冶金、锌冶金、镍冶金、钛冶金、钨冶金、稀土冶金和贵金属冶金等10章内容。 本书是作者在积累多年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了适应高等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需要而编写的新型教材。全书重点阐述冶金过程基本原理及冶金工艺流程,介绍现代冶金新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资料翔实准确,语言简练明快,适合于冶金工程专业(或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亦可作为冶金科技人员的案头参考书。
本书是为原有色冶金和钢铁冶金专业合并组建的冶金工程专业编写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原冶金工业部有色冶金专业力钢铁冶金专业《冶金原理》统编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冶金方法,即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和电冶金进行归类。考虑到和基础课《物理化学》有机结合,本教材中增加了物理化学基础部分。这样,本书的内容将由三个部分组成:篇为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简要地介绍了复杂纳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将相图基础和冶金动力学基础等安排在这一篇;第二篇为火法冶金,介绍火法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及其基本原理。
本书分8个专题,介绍了作者及其合作者在研究冶金单元过程和现象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涉及的主要冶金过程和现象包括熔池喷吹、气泡行为、搅拌与混合、两相流、界面现象、非等温流动、二次燃烧和高温低氧空气燃烧等。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全书梗概,方便阅读,作者特别在第1章中总体介绍了浸没式侧吹特征、气泡泵现象的全浮力模型、渣金界面卷混模型、中间包非等温流现象和无焰燃烧等专题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在外学术界引起的反响。此外,各章均概略地做了导读提示和小结。 本书可供冶金领域的科研、生产、设计、管理、教学人员阅读。
本书主要包括贵金属——金、银、铂族(锇、铱、铂、钌、铑、钯)金属的性质、用途、提取工艺原理、工艺设备以及再生贵金属生产工艺等内容。可作冶金专业本科教材,有色金属材料类专业的选修教材,也可供从事科研、生产、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自学。
本书重点对钢铁生产(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和有色金属(铅、锌、铝)冶炼几个重要生产过程的职业性危害进行了分析。在对上述生产过程的职业危害进行系统分析与危险评价的基础上,找出需要控制的关键点,进而提出控制职业危害的技术措施和建议。本书力求在考虑到我国现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产条件的基础上,也关注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职业危害。因此,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充分论证,针对我国冶金行业的工艺特点,在对典型工艺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危害评价和确定关键控制点的同时,对正在开始应用于冶金行业的重要新技术和新工艺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本书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组织编写的。参加编写人员大都是工作在金属冶炼行业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一线的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钢铁生产工艺装备的技术。全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概述;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短流程炼钢的铁源;电弧炉炼钢工艺装备新工艺;轧钢工艺装备新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冶金机械、钢铁冶金、压力加工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参考用书,也可供钢铁企业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员以及从事钢铁生产工艺装备研究、设计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备受关注的氧化物、非氧化物复合耐火材料的研究进展和著者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以材料热力学、材料动力学、物理学、教材学为基础,以近代物理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将实验室研究和工业规模的现场实验相结合,采用金属塑性相和多种过渡塑性相工艺制备赛隆(Sialon)、镁阿隆(MgAION)及金属(Si、Al、Fe)与氧化物、碳化硅复合火材料的工艺特征及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书中在介绍金属在金属塑性相复合刚玉-碳化硅或氧化镁耐火材料中的作用和过渡塑性相工艺制备耐火材料的本质和作用后,主要叙述制备赛隆、镁阿隆及其与刚玉碳化硅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条件、合成机理、工艺参数,包括催化剂和晶种等的作用,以及材料的特性、结构、性能和工业应用效果。 本书可供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作的科技人员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
本书为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本科)的专业课教材,全面介绍稀有金属冶金过程(包括稀有金属化工材料生产过程)的原理及工艺,虽然稀有金属种类繁多,但其冶金过程的原理及工艺均大同小异,故选择其中的钨、钼、钛、锆、铪、钽、铌、稀土金属为代表进行阐述,对其他稀有金属可举一返三。 全书基本上按各金属的生产流程从纵向逐一进行介绍,但考虑到各种稀有金属提纯和致密化的原理、工艺及设备基本相同,仅由于各金属性质及化学成分上的差异而在技术参数上有所不同,为便于读者全面掌握,避免重复脱节,故将其组合在一起集中在第五篇中介绍。 本书除作为高等院校教材外,亦可供从事稀有金属、放射性金属冶金的生产、科研、设计人员及研究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