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白荣林、朱从杰、张汉平、陈福亮编著的《锑冶金》共分15章,阐述了金属锑、锑合金和锑化合物的主要用途,锑的储量、资源与生产,锑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重点介绍了锑精矿的挥发焙烧、鼓风炉挥发熔炼及其他挥发熔炼,中低品位锑矿的熔池熔炼,氧化锑的还原熔炼和硫化锑精矿的直接熔炼,锑的湿法冶金,粗锑的精炼,复杂锑矿的处理,锑白、高纯锑及其他工业锑品的生产技术;对锑冶金中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进行了分析。《锑冶金》除作为高职高专冶金技术专业学生教学用书外,还可供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尤其是从事锑冶金的科研、设计单位、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阅读。
低阶煤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资源,由于自身的特点导致其开发和利用程度低。催化气化技术将煤炭转化为气体燃料再利用,能够有效解决煤直接燃烧带来的污染等问题。Fe催化剂具有对低阶煤催化活性高,价格低廉,来源丰富等特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催化剂。本书采用试验和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Fe催化剂对煤热解、气化反应性和反应路径的影响。
本书收录了由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和中南西南西北转炉炼钢厂学会主办的转炉除尘应用技术研讨会上发表的部分论文,根据文章内容分为技术经济分析、安全问题、应用与实践、重点技术推介与应用等专题,详细探讨了转炉干法、半干法等除尘技术的设备特点、操作经验、工艺控制,对转炉除尘技术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关键设备操作与应用的总结,有益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技术。《转炉干法除尘应用技术》可供转炉炼钢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设备制造与维护人员等阅读。
本书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是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编写的,并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全书共分20章,分别介绍了电解铝生产的原理、工艺流程、技术指标和常见故障的预防与处理等内容。在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力求少而精,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切合生产的实际需要,突出行业的特点。为便于读者自学,加深理解和学用结合,各章均配有复习思考题。 本书可作为电解铝生产企业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稀土冶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为冶金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教学用书,也可供稀土冶金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全国陆相地层划分对比及海相地层阶完善研究报告(22013年)》汇集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陆相地层划分对比及海相地层阶完善”工作项目2010~2013年的研究成果。 《全国陆相地层划分对比及海相地层阶完善研究报告(22013年)》包括16篇研究报告。通过研究工作的开展,明显地提高了我国地层工作与研究的水平和程度,提高了中国中元古界至第四系所涉及的阶(系)研究的成熟度,从而增强其作为全国各项地质工作中划分对比地层统一标准,有利于推进我国各领域基础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快速发展。 《全国陆相地层划分对比及海相地层阶完善研究报告(22013年)》可供从事国土资源大调查的科研和野外地质工作者,石油、煤炭、冶金等行业的有关生产、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金属挤压、拉拔工艺及工模具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系统地介绍了金属挤压与拉拔成型的方法、理论、工艺,挤压与拉拔设备的类型及其特点,工模具的结构、类型、设计原则及方法,生产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包括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钢铁材料、复合材料)及其他材料的挤压、拉拔工艺的制定原则及方法,并介绍了金属挤压与拉拔的新成果。 《金属挤压、拉拔工艺及工模具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为高等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制造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是不锈钢制品生产中必经的环节。本书全面地介绍了不锈钢处理的各种技术,包括除油、除氧化皮、抛光技术、电镀、化学镀技术、钝化技术,以及化学着色、电化学着色技术,最后还介绍了颇为实用的腐蚀刻蚀技术。书中既有原理介绍,又有大量的实用配方和应用实例,还有许多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不锈钢制品的生产管理人员、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参考,又可供表面处理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简要介绍了感应炉的熔炼原理及各种感应炉熔炼设备,所用各种原材料及铸造操作过程。重点讨论了感应炉熔炼过程中的钢液脱氮,包括真空感应炉脱氮,非真空感应炉脱氮,熔渣脱氮,脱氮剂脱氮;金属型离心铸管原理及设备,离心半连续铸管机设计原理、设备及操作过程;熔模精铸技术,铸型的设计、 制作,特别是新型站结剂的开发,仿古艺术品的制作技术及成型过程。本书可供从事感应炉冶炼和特种铸造的科技人员、操作人员参考。
本书是根据全日制高等教育冶金工程专业教育计划的要求编写的,供作该专业基础课"冶金原理"或"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教材。全书共分三篇十六章,全面介绍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包括冶金熔体、冶金过程热力学、冶金过程动力学。此外,为弥补学生在基础课学习中的不足,单独编写了"溶液的热力学性质"一节;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编写了中英文对照的索引。全书注重了打破过去人为的"钢铁冶金原理"及"有色金属冶金原理"的界限,视冶金过程为一个整体,将其共同的理论基础作为主线,结合典型的工艺过程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