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1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7章:首先描述了地震的发生背景,即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演化历史、内部构造以及有关大陆形成的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地震的类型加以划分;然后阐述了全球范围内和我国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分布情况;后对地震灾害及发生地震时的伴生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在第6章对一些常用的地震术语进行了讲解;在本书的后,选择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几个典型大地震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读物,也可供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使用。
2019年中国地震局给防灾科技学院下达了 大地震防抗救成功案例研究及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编制 任务,学院随即成立了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成功案例研究和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编制项目组,项目组多次实地走访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板重灾区 北川羌族自治县,访谈交流近百人次,悉心编录了24个震时避险案例和11个自救互救案例,并根据当事人自述将案例原原本本展现出来,让读者切身体会和洞察每个案例中的求生秘诀。 《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案例及指南:基于汶川8.0级地震北川现场调查》编者从专业角度对每个案例进行点评,深入发掘案例精髓和指导价值,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分别对震时避险和自救互救进一步总结共性、提炼精华,形成经验启示录,以期在对基层地震工作者进行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时起到案例教学的作用,从而推动
梅青主编的《台风灾害防范与自救手册》针对社会公众,结合目前台风灾害的特点及危害,以图文结合、言简意赅的科普读物形式,重点介绍公众面对突然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灾害所应了解的基本知识和应采取的防范及自我救助措施。内容包括:台风灾害基本知识;台风灾害杜会防范知识;台风灾害个人防范及自救知识。 《台风灾害防范与自救手册》可用于向大众普及防灾自救知识,也可作为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学习灾害预防及自救的手册。
本书在“山东省城市自然灾害综合研究”课题(山东省2003年重点科技发展计划课题)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章,约45万字。书中对山东省重点城市自然灾害进行了综合研究,充分挖掘、整理、分析了历史时期发生于山东省各主要城市的自然灾害史料,从分析阐迷其灾情特点,防灾救灾的经验教训入手,战略性地提出综合的减灾对策与建议。对于政府制定城市防灾减灾预案,编制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制定经济建设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给出了山东省各主要城市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历史规律、防灾减灾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认识各种城市自然灾害具有重要参考份值,同时对预防城市人为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山东省城市防灾减灾、制定城市防灾规划和减灾预案,城市规划、物资储备等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本书为“新型农村干部暨大学生村官培训丛书”的一个分册。内容包括:农业抗灾减灾,旱灾,涝渍灾害,霜冻灾害,雹灾,热害,风害,突发事件的涵义与分类,我国农村突发事件的内容和特点,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和舆情监控,国外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及经验,我国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本书内容系统完整,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农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培训的专门机构组织农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培训时使用,亦可供相关部门的干部、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迄今为止,我国在抗灾、减灾、救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是谁也无法比拟的,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战胜一切的信念!依靠这种必胜的信念,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进行了无数次感天动地的较量。面对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我们应该怎样沉着而有效地应对?我们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怎样做才能既保护好自己,又能挺身而出,攻克时艰? 编者编这个读本就是为了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一些重大灾害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让大家从大量的案例中了解预防的常识、从经历过灾难的人们那里获取自救和互救的宝贵经验。
《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是“阿西莫夫书系”之一。 《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的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从当代的天文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等科学认识出发,以丰富的想象力,由远及近,依次推测并分析了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五类灾变——宇宙的灾变、太阳系的灾变、地球的灾变、人类的毁灭、文明的毁灭,以提醒人类不要失去理性,而要自珍自爱,作出明智的抉择,从而使人类意识到威胁,却不必担忧人类的灭亡。
干旱是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一种慢性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之久、危害之深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书主要针对我国典型的干旱区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匮乏、干旱频繁发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的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根据流域内陆水循环和水平衡的特点,对塔里木河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建立了适用性强的干旱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典型流域的干旱演变趋势,并基于气象、水文干旱指标,运用马尔柯夫链对干旱状态转移预测,建立了塔河流域干旱预警关键技术。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塔河流域于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量化分析了塔河流域干旱灾害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干旱灾害应对措施。为流域水资源规划、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流域生态系统和
“地震”这个词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严重的地震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21世纪科学前沿:地震》对地震相关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的级别、地震的类型、地震可能造成的后果,现在有哪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预测地震,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
《科学素质》丛书涵盖了有助于提升科学素质的新科技热点知识,包括:科学发展,应该如何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达到环境与效益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与资源有限,如何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实现宝贵资源的再生与利用;面对市场化的国际竞争,每个人需要掌握的市场经济知识,以及金融与投资的常识;电脑与网络的运作原理,信息时代的技能;“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宇宙航天的前沿科技成果;奥运竞技,科技比拼,2008北京奥运不容错过的高科技风景线;天灾无情人有情,了解防灾抗灾的相关知识,就能遇灾不慌,化险为夷…… 本书为该套丛书之一。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领域内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 全书共分7章:绪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几类典型问题,一维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二维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三维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的并行有限元方法,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常用软件。 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防震减灾研究、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震工作者参考。
本书采用辩证思维,坚持实践,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雅俗通用的小册子。全书共分四章。前两章以探索风沙运动理论体系为主,后两章着重理论的应用和工程治沙经验的总结。 本书作者依据自己治沙实践,结合对国内外治沙科研成就的学习和研究,抓主要矛盾,从风沙运动的总体中推出风、沙源、下垫面、风沙流、沙地地表形态五维一体的联动理念。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挖掘五大因子的合变关系、演进机理和它们各自主要表现特征,经过组合排序、梳理、加工,使大量零散的治沙科研成果提升到系统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高度,进而建立起由强、弱、扬、抑、走、停、盈、亏、蚀、积构成十纲辩证的风沙运动理论体系。从而破解了1941年以来拜格诺提出的风沙运动理论体系的创建问题。 本书提倡学术争鸣;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同时,注重创新。针对当今沙
本书严格遵循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相关法规、政策和预案以及行业管理规定,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紧急救援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总结处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规律和特点,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紧急救援知识为目的,注重培养读者解决实际紧急救援问题的能力。本书是国内本面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紧急救援简明读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追求普及性、操作性、准确性和全面性,重点突出,方法技巧简洁明快,工作程序和过程严谨。(2)编写内容涵盖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紧急救援的基本要素,如会商、启动预案、通告与联络、实施、后续安抚与追查责任。每部分中间设一两个小的案例,以便让读者认识每个环节的基本操作。每部分后设小结,简短描述本部分的
我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球,既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星球,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星球。 频繁出现的旱灾、洪涝、台风、冷害、雹灾、火山、地震、滑坡、海啸、风暴潮、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等自然灾难,不断地侵扰我们的生活。人类自己的各种社会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发的各种人为灾难,也搅得我们烦恼不已,难以平静。 自然灾害与人类历史共始终,因而如何抵御自然灾害,将其对人类的危害减至*限度是人类所面临的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讲述了历史上发生的令人惊心动魄的各种自然灾害;重点阐述了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的科技手段及其原理,展示出一幅幅科技防灾、减灾图。
《灾害救援预防手册》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权威专家编写的防灾救灾手册。本书主审王一镗教授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人道救援医学、急诊医学专家,创办了我国批急诊医学本科专业;主编刘晓华院长是国家医疗救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公安消防总队医院院长,曾亲自参加汶川地震灾区的抢险救援行动。 本书图文并茂地逐章介绍了火灾、地震、洪灾、泥石流、矿难等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预防、应急和救援措施,尤其系统讲解了如何制定应对灾害的紧急预案,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书是各级党政干部防灾备灾不可或缺的决策性参考读物,可以作为社区、公司写字楼、学校等人群密集地区制定紧急疏散预案、进行防灾备灾的培训教材,同时也适合从事急诊医学、灾难医学的医务人员阅读。
本书以川西旅游城镇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旅游城镇泥石流特殊防治模式及防治工程的价值评估研究。通过野外考察、观测、现场试验、工程规划设计研究了旅游城镇自然景观与灾害防治协调综合防治模式,及灾害造成的旅游品牌价值损失,房屋、道路、基础设施损失会计评估方法和灾前灾后融资策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旅游城镇泥石流防治模式与灾害融资理论技术体系。本书可供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旅游、山地灾害防治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在阐述自然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分别从灾害、管理、灾害管理、灾害应急管理、灾害应急管理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灾害应急的备灾与响应机制、灾害应急的评估方法与重建机制、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等角度,阐述和分析了中国的“一案三制”建设,探讨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流程、重要环节、方法手段、总结了中国灾害应急管理和*的国际灾害应急管理的经验及教训,后还介绍了灾害的国际紧急救助和中国的国际行动。同时附以相关的典型案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基于对学术史的认识,本书以考察抗战前民国的减灾问题为主旨,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纵横两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民国减灾政策、措施、救灾方式的演化及其减灾成效作总体研究,对科技、法律与灾害保障制度在减灾中的作用予以充分关注。作为灾害学与历史学交叉学科的灾害历史学,其基本理论即历史学与灾害学理论。灾害学是研究各类灾害的个性、共性、相关性及其对策的科学。而研究减灾问题,社会学、社会保障学以及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对上述理论的握,笔者查阅了大量赈灾档案、报告,各级政府公报、报纸杂志,以及与灾害史相关的人口、环境、水利等方面的资料。在广泛吸纳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分五章对民国时期的减灾进行全面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