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我国钢铁、建材、有色、石油化工及电力等行业烟气成分复杂、多污染物深度治理难度大且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本书系统阐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深度治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原理、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优化等内容。结合不同行业的排放特征,并通过对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超低排放工程案例的分析,给出了重点行业工业烟气深度减排的设计思路、减排技术、工程装备及运行情况。
本书为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以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相关技术环节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主流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常见水质预警模型构建方法、区块链等新型水质预测方法,并讨论了建立区域预警体系的方法,以及在示范区应用情况。该书既涵盖了地下水污染监测领域水质分析方法、数据传输方式、水质预警模型和预警体系建立等传统内容,也涵盖了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地下水污染监测可信计算、地下水污染预警概率模型等新兴技术方法。 本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以欧盟无机化工行业(氨、酸和化肥)污染综合控制的可行技术(BAT)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了欧盟无机化工行业实际生产和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无机化工行业污染控制的通用BAT技术(章),以及氨(第二章)、硝酸(第三章)、硫酸(第四章)、磷酸(第五章)、氢氟酸(第六章)、氮磷钾化肥、硝酸钙(第7章)、尿素与硝铵尿素(第八章)、硝酸铵与硝酸铵钙(第九章)、过磷酸钙(第十章)等重点大宗无机化学品的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具体包括主要的生产工艺与技术现状、污染物排放及能量与原料消耗水平,以及各生产工艺可供选择的资源节约与污染控制BAT技术等。
多孔介质中水分、热量和物质迁移转化数学模型涉及诸多学科领域。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多孔介质渗流、传热、污染物迁移的基础理论,以及滨海地区含水层海水入侵规律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基本概念和定律、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和数值解、有限元和有限差分FORTRAN 程序,以及模型应用等。
邓启红主编的《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围绕我国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主题,针对儿童健康、细颗粒物污染(PM2.5)、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绿色建筑、家具污染物散发及车内空气污染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结了我国目前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现状、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材料。
《城市群空气污染的扩散与协调治理 以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为例》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成渝城市群为案例,为城市群空气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六种空气污染物进行健康诊断;其次,运用P-S-R理论搭建城市群与其空气环境关系的理论框架及作用机理,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构建城市群空气污染的 人文-自然 综合影响因子体系;再次,从城市群空间视角出发,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成渝城市群空气污染内外两方面的影响机制;后,根据其影响机制提出精准的区域联防联控策略,为城市群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化学第2分册)所包含环境与健康的综合信息,如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污染物来源、污染物的环境迁移、扩散和转化、环境水平及人体暴露、生物效应及对健康的影响;污染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动力学比较、体内和体外效应、急性毒性作用、慢性毒性作用、诊断和治疗、人体健康;防治措施;现有标准等,总体上涉及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的相关内容。该《名录》弥补了其他名录的不足,把环境与健康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POPs成因多样、来源广泛,可在地表各圈层间分配交换,并通过大气、水流、迁徙生物等移动介质发生长距离迁移,已触及地表系统的每个角落。本书由总论、研究实例两部分组成,尝试以地球化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典型POPs的环境地球化学性质、成因来源、赋存机理、时空分布、大气迁移、区域源-汇过程、大气-地表交换及其在河口海岸带的归趋,力图呈现POPs在地表各圈层及其间的活跃动态。本书还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情景下POPs生物地球化学效应进行分析,简要介绍POPs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手段。
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复杂性以及难治理等特点。为了有效防治污染问题,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根据多年在土壤地下水修复领域的研究实践,将污染调查、污染物迁移传递机理与修复技术原理与应用有机结合。系统阐述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及其来源;场地评估和修复调查方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换规律;不饱和区土壤的修复技术原理与应用;地下水的修复技术原理与应用;土壤和地下水联合修复技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效果检验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模型、技术方法特点及应用。本书内容涉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土壤科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以及生物技术与工程等多领域。书中既有经典理论内容,也有编者多年来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书综合了作者近8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我国湖泊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持久性污染物等污染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来源解析,同时,针对典型湖泊,深入探讨了湖泊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持久性污染物的历史演替过程。分章分别介绍了中国湖泊氮磷污染及区域差异、重金属污染及区域差异、PAH污染及区域差异、OCP污染及区域差异、PCB污染及区域差异、PFOS污染及区域差异、巢湖氮磷污染、重金属污染演替过程、巢湖PFOS污染演替过程、巢湖OCP、PAH、PCB污染演替过程、巢湖PBDE污染过程、程海氮磷、重金属污染演替过程等。本书反映了国内外湖泊沉积物污染研究的*研究动向,多数为我国都是首次系统开展的研究,并系统研究持久性污染物源解析模型,可为国内外湖泊沉积物生源要素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借鉴,是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相关学科及环境保护部门进
针对当前巢湖水环境质量恶化、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胁迫加剧的现实问题,本专著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四级分区研究",综合开展巢湖流域水生态综合调查,分析巢湖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格局特征的空间差异和分布规律,探讨流域人类活动变化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主要因子。建立水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针对巢湖流域的特征,从化学完整性、物理完整性和生物完整性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分别建立适合巢湖流域的河流、湖泊水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本专著有助于丰富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同类型流域的水生态管理和环境监测具有借鉴作用。
长江河口生境条件特殊,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全球重要生态敏感区,建有上海特大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长江是我国为重要的物资流通黄金水道,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推进实施,长江航运业快速发展,长江口突发大型溢油事故发生概率加大,对河口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河口湿地溢油事故污染影响及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以长江口白茆沙 12 30 典型河口溢油事故为例,基于近3年的野外实地观测,研究了事故发生后,河口滩涂湿地环境中沉积物和水体受到的污染影响,以及污染胁迫下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典型物种的动态响应特征,开展了河口溢油事故生态损害评估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了生态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制度建议,研究构建了全过程的溢油事故相关研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国内大气污染控制及相关领域的16位院士近100名专家和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内容涵盖大气污染防治的各个层面,包括:我国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我国能源利用过程大气PM2.5排放综合控制对策和技术途径;我国交通系统对大气PM2.5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战略研究;森林和农业植被对PM2.5污染的影响及控制策略;我国大气PM2.5污染的监测网络和方法体系构建;我国大气PM2.5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途径和对策建议。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可供从事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为从事大气环境保护事业的决策者、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本书以国内外代表性案例为素材,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力求剖析在污染场地修复中所需要的一些关键技术、方法、操作技巧以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和注意事项,为污染场地实操人员提供一本快速学习、快速掌握、快速应用的参考书。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对国家及地方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并简要介绍了比较成熟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第二章对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案例进行分析;第三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环境详细调查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四章选取了某建设场地人群健康及风险评估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五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六章选取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污染场地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利用绿色化学氧化剂—高锰酸钾(KMnO4)对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处理,是一项国际前沿性研究课题,也是一种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途径。《BR》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KMnO4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规律、氧化产物及反应机理的专著,阐述KMnO4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动力学常数的变化规律、氧化产物的生成机制与反应路径,揭示原位生成溶解性中间价态锰[Mn(III)]和固态纳米二氧化锰(MnO2)在KMnO4氧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介绍KMnO4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为KMnO4除污染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本书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关于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评估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三年深入研究完成的。本研究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特点,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与方法,包括环境污染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人群暴露特征识别与健康效应评估技术、区域人群健康损害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以及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相关关系判断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技术与评估方法进行实际应用。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理论,全面地介绍了污染土壤修复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及其进展,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现有方法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与局限性,并对今后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诊断及其方法,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等。
范成新、汪家权、羊向东、孙庆业、张路主编的《巢湖磷本底影响及其控制(精)》论述了以磷素为代表的流域营养本底对巢湖富营养化的影响,以及富磷地质背景区磷的面源风险和产生原因,总结了控制湖泊营养本底污染影响的思路和技术途径,介绍了在富磷地质丘陵山区及矿区针对裸露坡面水土流失的基质构建、植物修复、沟塘系统磷迁移转化的物理和生物拦截等技术。全书共12章,前6章重点论述巢湖流域富磷本底特征、产生条件、过程和风险:后6章主要介绍磷流失控制的退化坡面、沟塘系统物理及生态拦截技术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等。 《巢湖磷本底影响及其控制(精)》可供环境和生态工程、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生物学、水文物理学、古湖沼学、沉积学、环境保护、国土、林业和流域管理等方面的科研技术人员、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及大专
高级氧化还原技术可利用高活性自由基分解难降解有机物,是分解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极具前景的技术。本书介绍催化臭氧氧化、非均相类芬顿、活化过硫酸盐氧化、电化学和光催化等典型高级氧化还原技术在水中POPs等难降解性有机物去除研究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以强化高级氧化还原过程为目标的高效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新型反应器的构建、与其他技术的耦合方法和原理等。
《PM2.5与环境(精装)》围绕题目《我国PM2.5的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健康气候影响》展开了针对我国PM2.5的详细介绍。首先,从大气颗粒物及PM2.5的简介入手,描述了PM2.5的粒径分布、来源特征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性质,介绍了国外及我国PM2.5的研究历史及控制标准和污染治理历史;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综述了PM2.5的研究方法,包括:采样和检测手段,理化分析方法,PM2.5的网络监测设计等,及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手段;其次,还首次针对我国PM2.5的主要排放源进行了源谱库建立和排放因子获得的方法说明和研究成果介绍,将对治理我国PM2.5污染提供基础信息;再次,《PM2.5与环境(精装)》系统地介绍了PM2.5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使读者认识到PM2.5危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后,总结了国内外PM2.5污染治理的技术和政策,并针对我国特有的PM2.5污染特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