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是国际文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极富创造力和批判性。《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纪念版)》是作者向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新版,作者新增了一篇 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序言 ,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反思。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需要乔治 斯坦纳 但乔治 斯坦纳一直需要《伊凡 伊里奇之死》或者《地下室手记》。 乔治 斯坦纳 人们要么是托尔斯泰主义者,要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者 这是否为真? 文学阅读的原则和条件,究竟是什么? 乔治 斯坦纳以一种广阔的视野和鲜明的对比来界定两位俄国文学巨人的天才性质,这是一部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关于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斯坦纳认为,在顶尖的小说之中,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超过了其他人的作品。斯坦纳运用经典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两位文学巨著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 悲剧世界观 。斯坦纳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着重分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是张隆溪教授的一部文学史力作。作者力图通过这部著作,立足文学性,突出经典作家作品,融文学历史之叙述与文学作品之鉴赏为一体,重建文学史写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传统,为全球读者描绘中国文学的恢弘画卷,其中包括:文学创作和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和苏轼等文学大师的人生和作品;《诗经》《楚辞》《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的特点和贡献;诗、词、曲、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同时,张隆溪教授力求借助跨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国际化新视角,重新发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为此,他不但借助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构思,把中国文学的名篇佳作翻译为英语韵文,而且把中外文学交流互动视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议题,呈现了玄奘翻译佛
本书是一部关于《诗经》的文学随笔,也是曲黎敏解读《诗经》系列的第一本。 在这本书里,作者解析了《诗经》的起源及意义,对 风 雅 颂 中撷取的数十首代表性名篇进行了独家、深入的赏读,不是囿于字词、文本的梳理,而是对爱情、婚姻、男女、归宁、孤独、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深掘诗教与社会、家庭、美及人性,带领读者领略读诗的诸多益处,以《诗经》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诗性,寻找解决心灵之痛的良方。
nbsp nbsp全书分导论、音景、聆察、万物自生听、听觉空间、视听之辨、诸根互用与经典重听等十章。《听觉叙事研究》稿*个着力点是创建和移植一批适用于听觉叙事研究的概念术语。如在描述"听"这一行为上,我们缺乏一个像"观察"这样适用范围较广的词语,以指代一般情况下凭借听觉对事件的感知。《听觉叙事研究》的又一着力点在于探讨听觉叙事的文学功能。列维-布留尔说原始民族喜欢用"声音图画"表达自己的感知,其中*重要的是对动作的摹拟;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大量使用拟声词,细细"聆察"有鸟、虫、兽、风、雨、雷、水等自然之声,以及车马、军旅、钟鼓、伐木、割禾、金石等人类活动之声,它们赋予《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声音?这不仅由于听觉是当时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还因为他们懂得声音携带的信息更具"原汁原味"。书
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 叙述 中国成为关键议题。本书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 文明 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纪中国的自觉意识。
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 雅 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1928年)是整个叙事学领域里的一部里程牌式的著作。在当今文艺创作领域和书评领域依旧享有盛誉。在写作课越来越大众化的当下,是众多写作爱好者呼唤的经典参考书。 《故事形态学》的写作初衷是为了 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 。作者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所做的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以及这些功能项的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这部作品被20世纪中期欧洲结构主义理论学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里,古典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保留了世代累积的文化印记,也保留了最多的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和面临选择与行动时的观念、逻辑。中国古典小说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化反映,另一方面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塑造了中国人情感密度最高的经典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若想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古典小说是一把极具魅力的钥匙。 本书邀集11位在古典小说研究界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围绕 小说与社会 这一主题进行创新研究,以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一个核心面向切入,主题式解读一部或一类小说,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重新理解古典的中国。 经典不会过时。古典小说里丰富的人性探索、深刻的社会洞察,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经验,和当下中国人的
为了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彰显领导干部的家风家教,山西省直工委决定联合山西省委老干部局、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在省直机关开展 修身齐家,言传身教 红色家风传承活动,并推出党性教育读物《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的红色家风》。 重视家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不断 赶考 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以红色家风为传家宝,熔铸成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本书以面对面的讲述方式,从第一视角入手,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并对红色家风进行了全面诠释。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家风建设的红色之魂,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期把新时代家风建设好、传承好,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nbsp nbsp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文化 新启蒙 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框架构成了近四十年来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乃至整个20世纪的基本认知装置。《 新启蒙 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第2版)》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全书探讨六个重要思潮,包括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纯文学实践、 重写文学史 思潮。这种考察采取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融入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 共振性 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也努力把中国问题放在全球视野中展开讨论,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性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中国
毛宗岗将罗贯中的原本加以修订,整理回目,削除论赞,修改诗文,增删琐事,改订文辞,从而形成了今日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毛宗岗的评语虽然有些迂腐之论,但也有很多独到见解,如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连用十二个《三国演义》一书有什么什么之妙来夸赞该书,就指出了《三国演义》的精妙所在。他提出的《三国》之中有大关目、小关目以及前后呼应等有关结构的问题,也在中国小说批评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 革命文学 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 革命文学 论争。这次论争参与方众多,涉及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的论争,左翼与梁实秋的论争,等等。《 革命文学 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 革命文学 论争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美国辛克莱的艺术宣传论与新人文主义等如何介入论争;另一方面重视史料的发掘与考辨,通过分析相关文本,还原了丰富的历史面貌和心灵轨迹,对 革命文学 论争进行了动态呈现,揭示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如何在论争中完成初步的理论建构,收获广泛的认同,从而在文坛迅速崛起。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恩斯特 R.库尔提乌斯著林振华译的《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代表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语言学、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秀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在西方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经典。作者以博洽的学识、丰富的材料,以及对历史脉络的准确把握,展示了欧洲文学从古代到近世的演变,尤其阐明了拉丁中世纪在当中所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这部皇皇巨著现在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译者参照几种译文,补译了德文本第二版增加的内容,是目前*完全的译本。此书中译本的出版,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西方学术研究的了解,而且对提高中国学者的研究水平,也能提供一种典范,给我们以激励和启发。
本自选集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文库(系列三)》中的一本,汇聚了作者吴承学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观点,作者以时为序,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编纂成集,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其学术历程。本书主要内容集中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与文体学上,包括《辨体与破体》《生命之喻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评点之兴 论文学评点的起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论古诗制题制序史》《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史上的贡献》《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诗可以群 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中国早期文字与文体观念》《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沧浪诗话〉与宋代理学》《中国文学
在任何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中国古典小说》都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它们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表现;其中有些作品同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样值得重视。《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共分八章,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了评述,重在阐释,为作品本身的基本理解和欣赏服务。夏志清的评论,侧重阐明小说所反映的 义理 与文化传统,检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性格;同时他按照自己一以贯之的对文学艺术的严格标准,将其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阈中,对六部小说进行了小说艺术、结构、文字等方面的深入批评。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鉴赏,在形式与内容、方法与观念上,达到了一个可贵的平衡。《中国古典小说》所开创的研究视野与问题意识,为后来西方汉学界的古典小说研究,奠定
《希尼三十年文选》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 希尼已出版文论集《专心思考》《舌头的管辖》《诗歌的纠正》和《写作的地点》中的精华文章,以及此前从未正式出版过的经典作品,包括一些正式的文学演讲、对爱尔兰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极具启发性的文学评论,是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为爱尔兰当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及著名的诗学专家,希尼在这里对众多欧美现当代杰出诗人做了非常深入透彻的分析。他们是叶芝、彭斯、华兹华斯、菲利普 拉金、伊丽莎白 毕晓普、奥登、米沃什、布罗茨基等等。 无论是自传性的、主题性的,还是批评性的文章,希尼这样描述: 这些文章结集在这里,都是为了寻找答案,以解决这些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一个诗人应如何适当地生活和写作?他与他自己的声音、他的地方、他的文学传承和他的当代世界的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