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特鲁比是好莱坞故事顾问、国际知名剧本写作与类型故事创作课程导师。《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绝命毒师》《豪斯医生》等经典类型作品皆出自他的学员之手。 本书为特鲁比继全球畅销书《故事写作大师班》的又一力作,指导你理解故事世界的14种主要类型。这14种主要类型,或单独或组合,构成了当今99%的畅销故事,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戏剧和电子游戏。 特鲁比为类型故事作者提供了细致的指导,逐步分析了主要的故事类型和类型中的主要 节拍 ,或者说 爆点 。特鲁比指出,能否将这些 爆点 以正确的方式结合起来,是确定一个故事是否能成为 爆款 的关键。另外,特鲁比还讲解了如何将不同的类型融合在一个故事中,优秀的作者们如何运用这一技巧撰写出令人难忘的故事,傲视同侪。
当简 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 爱的一切梦想,她就是一直被关在阁楼里的罗切斯特的妻子。她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 爱与罗切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从文学史中打捞出了 疯女人 这一类别,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 妇道 ,作恶多端。但本书作者却认为,在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jing》,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 奥斯汀、玛丽 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 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 1627)、友人艾儒略(1582 1649)等的 文学 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 火星照耀美国 。 在这 漫长的现代 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 ? 文学史何为 ?这是一部在 世界中 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这样写出好故事》 卡夫卡说:"我们应该只读那些会咬人和蜇人的书。" 只有好故事才会折磨读者! 读者或观众喜欢一本小说、一幕戏的原因只有一个:好故事。 他们希望从故事中寻获不同的经验,不同于每日所见的事物。 而情节和结构是好故事的基础,只要情节够精彩、结构够完整,就能成功将读者带入全新的世界。 本书作者詹姆斯 斯科特 贝尔是创意写作高手,出版过20余部小说,2000年克里斯蒂小说奖得主,《图书馆周刊》赞其为"悬疑大师"。美国《作家文摘》经典写作指导书系作者,佩珀代因大学虚构写作教授。 显示全部信息 《这样写出好故事:人物对话》是一本故事写作指导读物。 麦基说: 所有的对白都有目的。 对读者而言就是,让故事过目不忘。对故事本身而言,是让人物自己开口讲故事。 你故事的角色什么时
本书作者在文献考证、实地勘查的基础上,书写清代江宁织造曹家百年兴衰历史,试图发掘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亲历或闻知的史事,以深刻体会《红楼梦》的创作背景,爬梳出《红楼梦》中带有作者teshu生命体验的浮水印。 曹氏家族的兴衰起落,深深地嵌入清代前期的历史舞台中。书中shou先探索作为辽人的一份子,曹家如何在降顺金国后,拔出奴籍而变成第一代汉人包衣,从而登上清初的政治舞台,其旗籍的变化亦深刻反映清初政治斗争的影响。继而描画曹家如何开启半世纪的 秦淮风月 ,并通过家族复杂的姻娅、联宗等而跻身旗人上层社会,江宁织造曹寅更是 专差久任 , 二女皆为王妃 、奉敕纂修《御定全唐诗》,从而达至 呼吸会能通帝座 以及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之盛,而其后人又在中国西北时局及康熙诸子夺嫡的大历史中陷入破产倾家的境地
论笔 一词译自 Essay ,意谓 具随笔之形,有论文之实 ,是阿多诺特别推崇并亲自实践的一种述学文体。本书精选阿多诺的论笔22篇,试图呈现这位思想家在社会、文化与文学层面的相关思考。因 奥斯维辛 是阿多诺的创伤性内核, 奥斯维辛之后 又是覆盖其整个思想话语的重要哲学命题,本译著故以《奥斯维辛之后》为主打书名。全书分为三辑,选文主要考虑它们在阿多诺思想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第一辑名为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野蛮否 ,体现了阿多诺对文化与社会的总体思考;第二辑名为 艺术:摇摆于严肃与欢悦之间 ,呈现了阿多诺对文学艺术的关键论述;第三辑名为 文化工业:总体效果是反启蒙 ,选取了阿多诺谈论大众文化的重要文章。本书前有译者导言,后有附录三篇,它们都有助于读者对阿多诺的阅读理解。
本书秉持 中西互衬 以西映中 的研究立场,以 叙事 表述 重复 不可靠叙述 叙事结构 人物 叙事阅读 叙事声音 叙事反讽 叙事空白 音景 聆察 等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为考察对象,紧密结合中外文艺经典中的大量事例,对这些关键词的结构形态、发展流变、知识特点与文化蕴涵等进行系统梳理,旨在挖掘中国叙事理论概念术语背后潜藏的文化传统,总结中西叙事现象的某些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尝试创设若干新的概念范畴以期有利于描述与阐释日益复杂的叙事现象。
《新数字人文导论》是Blackwell Companions to Literature and Culture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新数字人文导论》版受到数字人文研究界一直好评,本版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以提供技术/数字人文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它分为5个部分,分为探索数字人文学科的基础,创新,分析,传播和未来,并包括全球化等主题的新文章。这个备受期待的,受人尊敬的版本的修订是对该领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调查。
中西戏剧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生与演进的历史过程,积淀出较为稳定的叙事形态,产生了习惯性的叙事方式,形成了同中有异,各具面目的叙事传统,本书稿主要对中西戏剧叙事传统进行了专题比较研究。内容包括:其一,采用了中西对读的方式,分五章专题比较了中西戏剧人物扮演叙事、舞台空间叙事、叙述者、叙事结构、故事编创传统等方面,力求推源溯流,阐幽发微,揭示中西戏剧在叙事诸方面的传统习惯特征,彰显出中西戏剧各自的叙事传统特质,中国戏剧重舞台表演、重外向交流、重虚拟自由的演事传统特色,西方戏剧重舞台内在真实、重情节内聚结构、重多元主题表达的叙事传统。其二,为了深化对中国戏剧本土叙事传统的认识,本书稿在以西映中的视域下,专门设置一章,抽绎出曲白相生的叙事传统、听觉叙事传统、博艺叙事穿鸥汀、三复叙事传统
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词人命运零基础也能轻松读懂宋词精髓宋词自诞生以来,历经千年不衰,至今丰富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各种解读宋词的作品层出不穷,既严谨扎实又轻松有趣的经典读物却十分罕见。传奇文化学者、作家马未都,自幼痴迷文学,尤其唐诗宋词。如今他著作等身,但在他的案头床头,始终常备唐诗宋词。一直以来,他都觉得有必要写一部重新详解唐诗宋词的作品,帮助更多年轻人真正爱上唐诗宋词。2020年正月初五,65岁的马未都在他一手创办的观复博物馆开始闭关写作。他用讲故事的独特方式,融合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洗涤心灵的人生感悟,直播式展现大宋时代特色和词人命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欧阳修、柳永等44位词人跃然纸上,一个个变得真实鲜活,有血有肉,亲切可感,让读者一读就上瘾;180首经典诗词巧妙融合在词人们的
本书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学术对话寻求支撑。全书有选择地呈现了西方近30年的重要前沿文论,并进行了具有批判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展现了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分支?批判理论的发展动向和代表性理论,下卷从“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后人类转向”三个方向,呈现了西方文论近30年的主要变革。本书既注重“新”,致力于呈现和阐释西方当代文论的新发展,更新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话语;也注重“融”,致力于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跨学科审视和探究,也致力于通过中国视角、中国经验、中国学术话语来批判性地转化和融合其中的优秀部分,并以之来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化现实。
本书以鲁迅生前最后修订的《中国小说史略》版本,即1935年6月北新书局第十版再次修订本为底本,对各版本展开汇校,借此呈现鲁迅在文字、观点和体例方面的历次增删修改。本书不注基本知识,采用 以鲁注鲁 方式,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以外的各类著述,包括学术著述(专著、论文、演讲、辑校古籍序跋等)、杂文、书信中涉及中国小说史的内容,附注于相关语句之后,以呈现鲁迅著作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并展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历程与观点全貌。 同时,本书选择鲁迅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若干段落,放置在相关位置,配以精美图片,以显示根据记录整理的《变迁》与课前准备讲义的《史略》之间的差别,除了听众迥异、场合不同、时间长短不同等因素,还有文言与白话的巨大缝隙,两厢对照阅读,相信对一般读者与
沈文倬(1917 2009),字凤笙,江苏吴江人。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经学家、礼学家。 先后师从沈昌直、金天翮、姚廷杰三先生受文史之学,最后从曹元弼先生专攻 三礼 之学,成为其关门弟子。 沈文倬一生勤于研读经典、勤于著述,但对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极为谨慎,直至八十余岁时才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著作《宗周礼乐文明考论》,仅收录论文14篇,却在当时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沈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存藏于其手稿、批校中。
30堂大师写作课 本书是一部现当代文学名家联袂解读名家名著的文章合集。 在本书中,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苏童、老舍、傅雷一共六位现当代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每人五篇文章(五堂课),与读者真诚分享自己多年的阅读感悟、读书笔记。六位作家细致解读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福楼拜、加西亚 马尔克斯、卡夫卡、纳博科夫、《红楼梦》《边城》《骆驼祥子》《长恨歌》《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约翰 克利斯朵夫》《城堡》《饥饿艺术家》《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洛丽塔》等名家名作,见解精到,丰富深刻,发人深思,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文学经典。 6位知名作家,30堂文学课,一本书读懂中国及世界文学颇具代表性的名家名著。 21堂大师写作课1,2 在本书中,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
《百年中国电影文学发展史》全面梳理和论析了中国电影文学的转折变迁与辉煌成就。周斌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既从宏观上对每一历史时期电影文学的创作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与社会变革和电影运动、电影思潮、电影产业等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又选择了每一历史时期一些有代表性的电影剧作家和优秀的电影文学作品进行了具体评论:既以故事片剧作为主,也包括优秀的纪录片、美术片、戏曲片乃至科教片剧作。 本书评介了近百年来中国的若干电影文学著名理论家、评论家及其著作、成就。该书还论述了近百年来中国电影文学创作的发展变革与外国电影发展变化的渊源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从文化传承和学习借鉴的角度,观照了近百年来中国电影文学的结构组成和艺术元素。较为可信地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电影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值得引
《知识分类与中国近代学术系统的重建》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参照西学,重新类分学术,从而建立新的系统,奠定今天的学术发展格局。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中国学术融入世界,也改变了系统逻辑和传统思维。 知识分类是一个切入点,于上透视西方文明如何在 物之序 的层面冲击并改造固有学术,把现代学科看成须在后殖民意义上予以检省的文化冲击的结果;于下把学科概念、学术范畴、科目关系、系统结构、知识形态等分散的关节点,整合成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网络联动体系,深入细部的同时总揽全局。 对知识纲目、系统结构、学术理念变化与重组的研究,展现了单一学科史难以传达的学术路径和知识全景图的改易,有助于深入把握近代学术乃至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再造,有利于重新检省国人对西学的理解与接受,推动今后的学术发展与文明对话 既包括中西文化
卞之琳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一生写作态度严谨、惜墨如金,他晚年指导编辑的《卞之琳文集》亦去取甚严、留存有限,加之一些文本长期散佚在报刊上,所以《卞之琳文集》三册只结集百万余言,散落集外的诗文以及书札等为数不少。《卞之琳集外诗文辑存》搜集了《卞之琳文集》之外的诗文书札及《卞之琳译文集》未收的译诗等百余万言,并做了严格的校勘、整理,使之成为卞之琳文学遗产的重要补充,其出版当为爱好卞之琳的读者和研究者所乐见,进而推动对卞之琳的研究。 上卷收录了 刊落诗辑 译诗补遗 《游记奇观》及其他 散文杂文拾遗 四辑内容。下卷收录了 序跋文论辑录 书简辑存 两辑内容。
《新青年的觉醒时刻 先生们的历史课》 本书精选曾执教于西南联大的四位先生们 陈寅恪、雷海宗、吴晗、张荫麟 的历史文章或者讲稿,根据各位大师的擅长领域,精选其中的精华文章组成本书。如雷海宗的《地理与史前时代》,张荫麟的《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陈寅恪的《关中本位政策》,吴晗的《明太祖之建国与开国规模》等。 本书从史前时代讲起,到清末封建社会结束为止,全面梳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所选篇目多短小精悍,但内容颇丰,且时代串联,一气呵成。既适合做为参考书,也适合当做手边书。 《新青年的觉醒时刻 先生们的文学课》 本书精选曾执教于西南联大的三位先生们 朱自清、浦江清、罗庸 的文学类文章或者讲稿,根据各位大师的擅长领域,精选其中的精华文章组成本书。如朱自清的《先秦诸子》,浦江清的《杂剧作家的
本书为张旭东 鲁迅三部曲 首卷,分析鲁迅文学在1924 1927年间如何以 杂文的自觉 为标志从而 成为自己 。作者表明,此期间鲁迅文学所面对的空前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压力,带来一系列深刻且不可逆的风格史及文学原理意义上的选择、决定和突变。通过作者论、文本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总体批评方法,本书探讨以文体混合和写作的政治本体论为核心的鲁迅杂文句法和现象学结构。结论是:有必要在新文学和近代世界文学的历史与价值论范畴,在 艺术的终结 的哲学命题层面,去分析和把握杂文这一高于 纯文学 建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文体实验与风格运动。 这种鲁迅文学内部阐释的 中间突破 ,在第二卷对鲁迅 上海时期 (1927 1936)文字的 批判的文献学 考察中打开历史纵深,并在 杂文的自由 标题下呈现更宽广的社会政治视野及更复杂的现实与其表象之间的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