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叙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是反向积累,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然后形成一个个体系,后才在后结构主义者的拆解下逐渐显现出公理。本书的讨论在后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系统、整齐的阐述。
本书是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残雪创作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的小说作品的评论集,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对一位西方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的深入探讨。先锋女作家残雪凭其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的重要作品《美国》、《审判》、《城堡》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和描述。她一改以往众多西方作家,如奥茨、昆德拉等关于卡夫卡的陈述,创造了更加逼近真实的卡夫卡形象。残雪对卡夫卡的描摹会让所有知道卡夫卡的人大吃一惊;她所提供的创造性的评论写作方式将会让所有梦想写作的人大受启迪;同时,对于所有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此书无疑也是一部魅力无穷的作品。
一套《四书》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底,它饱含人生智慧、天地之道、生活哲学,还有诗词文学之美、历史兴衰,它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讲透了中国人一生都在学习的修身、处世、境界。 国学名家、心学老顽童,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王阳明传》《王阳明心学》等一系列畅销图书作家,周月亮教授对儒家文化的研究精深博大,融会贯通。这次他重磅推出的《真功夫 大智慧:四书精讲》以儒家思想为框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核心要点做了融会贯通式的讲解,不仅讲透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更用生动活泼、日常可亲的语言,将儒家思想鲜活生动地化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做到了贴近心灵、开人心智,具有大师风范。 目前市场上无权威的 名家解读四书 类图书,本书的独创性和鲜活性填补了市场空白点。另外,周教授注重融会贯通、
《辉煌的裂变:卡尔维诺的艺术生存》 是残雪创作的关于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的评论专集。卡尔维诺,以其充满奇思妙想、风格独具的作品,得到世界文坛的推崇,残雪用她独特的想象凝结成强大的理性,冷静剖析卡尔维诺的五部幻想大作,揭秘高难度的实验文学的内部机制。 在这部书中,残雪对卡尔维诺的重要代表作《宇宙连环画》《零时间》《看不见的城市》《假如一位旅行者在冬夜》《困难的爱》等深奥作品,以大异其趣的方法进行了令人再三玩味、反复思忖的解析精读,甚或仿拟式的文学创作;即以其文学创作呼应、实践、印证了此前剖析的卡尔维诺式的 垂直写作 之理念。其别致、其廓大、其精到、其浑融、其忘我,令人思绪翻腾、涵咏不已。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 中国文学史 的课堂讲稿,由钱穆弟子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全书共31 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中国文学中,《世说新语》无疑是古典精粹,其所蕴含的各类信息是了解魏晋生活日常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本书以《世说新语》为底本,从长物、饮食、民俗、礼仪、服饰、军政、官场等十个方面,展现魏晋时期的衣食住行、思想风尚、民俗生活、社会文化和政治景观,还原出一幅完整的魏晋社会生活图景,表现出魏晋时代的风华与气象,不失为一部 魏晋生活小百科 。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红楼梦》里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所有人?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小说家、学者潘向黎穷四十年细读《红楼梦》之功,以深厚的家学积淀为支撑,凝聚成了这部心血之作——《人间红楼》。在这部作品中,潘向黎以小说家的身份和曹雪芹展开了一场关于至情与人性的跨时空对话:“为何整部《红楼梦》,皆因宝黛而起?为什么人人都拿黛玉当挡箭牌?红楼人物的开口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有何深意?曹雪芹的乾坤大挪移用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手笔?”潘向黎用丰富的想象力,以当代立场和同为小说家的身份,破解了曹雪芹的文学写作密码,读出了曹雪芹隐藏在文字肌理之中的心跳,洞悉了《红楼梦》里的悲喜、爱恨、冲突、聚散与命运,彻悟了《红楼梦》里的真伪、清浊、高下、性灵与境界
罗琳(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自1997年问世以来,透过小说和电影,这部饶富魔法趣味的作品已经成功引了全球数百万读者,各地的粉丝与罗琳的作品也一起成长,无论是当代的优秀作家或学者,都从中汲取过灵感。 这本书的作者从英国的神话和传奇角度出发,全面解读了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本书广涉英国历史与斯堪地纳维亚中古文学等领域,带领读者追踪哈利·波特中隐藏的历史谱系,诸如纯血统巫师是否为诺曼人的反映、伏地魔是否为寻求恢复的专制君主、邓布利多是否为前凯尔特人德鲁伊哲学家、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各种象征的涵义等问题。作者认为,神话和传奇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的欲望,因此在研究和理解人类文明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古欧洲的传说、中世纪文学、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都是藉由集体想象力的
我年轻时就读过《论语》。出于对孔子之教的敬重,我较早就发心写一本《论语》的译解,让十五岁到七十岁的中国人都能阅读。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必须要表意清晰明确,同时又力求简明,避免烦琐。两项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本书主要从两个角度作了这方面的努力:一是 译 ,就是翻译,以直译为原则,有时也为表意清晰而在译文中作十分克制的添加;二是 释 ,就是解释,或解释为何如此翻译,或对译文未必清楚的地方作适当的补充。二者的结合,就是这本《论语译释》。
在伦敦可持续遗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试图建立一个集体嗅觉体验的 有意识的档案 气味记忆的博物馆,为了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并在未来能够回忆起它们。 基于这个想法,作者罗伯塔 戴安娜从嗅觉历史文化调查开始,写下了《气味博物馆》。她收集了38种气味,并调查了每种气味的来源,深挖了它们与文学文化联系及其在香水中的应用,其中有大海的气味、雨后泥土的气味、刚割过的青草的气味,童年的气味 削过的铅笔、马戏团、马路上的沥青 这些人们最熟悉的气味,在作者包罗万象且充满诗意的叙述中,具备了唤醒记忆的独特能力。
本书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将研究时限定为1978 2022年,论述中国当代新文学思潮,内容包括新启蒙主义文学、新写实文学、新人道主义文学、新历史主义文学、生态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儿童文学、跨媒介文艺思潮等。作者注重专业性与通识性的平衡,在纳入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避免过于晦涩的理论概念,在编撰过程中,始终坚持捕捉独具 中国性 的文学范式,在对各种思潮的论述中突出本土性、中国性,力图揭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意义、地位和价值,为世界文学贡献中国话语、中国审美、中国精神与中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