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导论》立足于国内外后现代文学研究成果,在对作为问题与概念的 后现代主义文学 进行学术史梳理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叙述其文学史发展脉络与跨国影响谱系,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及核心作家作品。
该著初版于1991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个崛起的美学学派 生命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著名美学家、国内 生命美学 学派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在 而立之年 完成的美学佳作。该著 从0到1 ,在中国美学史上次提出了 生命美学 。目前, 生命美学 已经成为一个学派的正式名称,网上搜索也已3280万条。生命美学的 实践的人道主义 自然界生成为人 爱者优生 我审美故我在 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 等基本思路,生命美学所力主的美学的奥秘在人 人的奥秘在生命 生命的奥秘在 生成为人 生成为人 的奥秘在 生成为 审美的人,以及生命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生命视界 情感为本 境界取向 ,也都是在该著中业已悉数隆重推出。
《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为北京大学鲁迅研究专家高远东教授代表作,以“现代如何‘拿来’”为贯穿的问题,探讨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作者不愿简单地停留在价值判断上,而是从文化的血脉里整理其复杂化的存在。本书吸收了丸山升细致爬梳文本的方法以回到鲁迅本身,同时向几乎所有既有方向的鲁迅研究做出了回应。近乎 地分剖出鲁迅对传统文化各分支的态度,以及既不同于竹内好的民族主义也不同于胡适的普世主义的独特精神道路。其中尤以解读《故事新编》的几篇文章 为精切而有分量的。本版为增订本,增加了高老师近年多篇文章。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导论》为浙江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西方文学思潮发展史 的最终成果之一卷。本卷追踪现实主义发展史,将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界定为 现代现实主义 ,着重以现代性与理性精神为切入口,从科学理性与求真精神、实证理性与写实精神、实用理性与社会功能、理性书写与审美禀赋等层面展开深度阐释,探究其本原性内涵与特质及其多种 变体 。本成果既是文学现实主义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希尼三十年文选》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 希尼已出版文论集《专心思考》《舌头的管辖》《诗歌的纠正》和《写作的地点》中的精华文章,以及此前从未正式出版过的经典作品,包括一些正式的文学演讲、对爱尔兰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极具启发性的文学评论,是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为爱尔兰当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及著名的诗学专家,希尼在这里对众多欧美现当代杰出诗人做了非常深入透彻的分析。他们是叶芝、彭斯、华兹华斯、菲利普 拉金、伊丽莎白 毕晓普、奥登、米沃什、布罗茨基等等。 无论是自传性的、主题性的,还是批评性的文章,希尼这样描述: 这些文章结集在这里,都是为了寻找答案,以解决这些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一个诗人应如何适当地生活和写作?他与他自己的声音、他的地方、他的文学传承和他的当代世界的关
本书为 英国文学巨擘柯勒律治的经典著作 , 自 1817年问世至今,几乎每年在英语世界都有各种版本 的 重印, 二百余 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读者追捧。 书中 对于诗歌的本质、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想象与幻想的区别等诸多亘古不衰、言说不尽的话题都有精深的论述,同时对于英国文学中的巨匠华兹华斯、骚塞 以及 世界哲学巨擘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的创作思想有独到精辟的 见解 。 内容 横跨历史与现实 、 科学与人文,并从融合多国文化的世界视野对文学文化现象及历史、哲学进行探究, 成为 一部独特的理论文本。
本书是一部以 文学理论 这一学术现象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史著作,旨在通过批判性审视西方为主导的现代 文学理论 诸学术现象,分析其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与偏差,从而探寻一条重返文明传统、立足自身经验的 理论 之路。本书主要分为三编。第一编为 思想史中的 文学理论 ,第二编为 言语的力度和尺度 ,第三编为 古典感觉与现代问题 。
《萨义德精读本(1966-2006)》由穆斯塔法 巴尤米、安德鲁 鲁宾编选,涵盖萨义德四十年治学生涯,从爱德华 萨义德二十余部著作(包括遗著)摘选关键篇目,既重温《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精彩论述,又提示读者关注萨义德身为康拉德研究专家、古典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面向。无论是分析犹太复国主义还是巴勒斯坦问题、简 奥斯汀还是叶芝、知识分子的担当还是解读 流亡之乐 ,处处体现着萨义德明晰而有力的思考。 本书由玛利安姆 C.萨义德女士撰写序言,穆斯塔法 巴尤米、安德鲁 鲁宾两位编者撰写导读。
出生在小村庄的你突然被选中去屠龙,这让你不知所措?别担心,这本“传说级”秘籍会手把手教你通关中世纪!你需要选择适合战斗的装备、学点儿防身的魔法或技巧,再找到一位适合你的导师。你得学会在冒险途中解决自己的食宿问题,但还得时刻提防狡猾的骗子和凶狠的强盗。你可以在酒馆里和看不惯的家伙打一架,但记得别和迷人的酒馆女招待走得太近。你要想办法在漫长的寒冬和海怪的袭击中活下来,但也要在火灾发生时伸出援手。你应该看得懂敌军来袭时烽火台上的信号,也该清楚救出公主后如何招待来为你庆贺的热情宾客。中世纪历史学博士、青年学者凯特琳·史蒂文森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打造出专属于你的冒险故事。从衣食住行到社会文化,从平民斗殴到王位之争,历史上真正的中世纪正等待你亲身探索,看清它神秘光环下的真实面貌。现
《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全面展现苏轼多样化的身份和成就。一方面侧重于政治履历,勾勒了苏轼的生平大事,如考科举应制科试、参与朝堂党争、主政地方、遭受贬谪等;另一方面,逐一探讨了苏轼的诗、词、奏疏、策论、书画题跋、经学注疏等各体著述。可以说,在这部细节满满的苏轼传记中,艾朗诺教授以海外汉学家的智慧,很巧妙地讲述了那些“虽然经常被提及,但却从未被详细讲述过”的苏轼故事,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绝境的智慧与力量。复旦大学赵惠俊副教授的细致翻译和精彩译后记亦为之增色。
本书为作者第一部 龙学 专论,考辨了《文心雕龙》文体论的渊源,展现其如何集汉魏六朝文体论之大成,创立中国古代文体论之楷式;汇总了《文心雕龙》中对历代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念,兼论其对经学、民间俗文学的看法;聚焦于黄侃、范文澜、杨鸿烈、钱锺书、戚良德等几位不同代际学者的论著,试图揭示百年 龙学 不同研究阶段的学术特质、内在的学脉联结,从而彰显现代 龙学 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以 他异与间距 为原则和方法,致力于中西文论的比较和汇通,文论话语的本土转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构建。 他异 即尊重他者的他异性,不以己度人,不削足适履,在西学脉络中,对研究对象作出具有学理性和客观性的探究和评判。 间距 则意味着在充分辨识和反思中西文论和文化之差异的基础上,让它们相互映照、相互激活,并寻求一种 和而不同 的共通。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龙学人物 龙学源流 龙学述评 龙学薪火 。近几年作者主要致力于 龙学 史的探索,一是希望理清 龙学 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搞清楚 龙学 何以走到今天、呈现此貌的所以然之理,二是希望为新一辈年轻学人提供切实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借鉴。《文心雕龙》的基本面貌是不会改变了,但一代有一代之 龙学 ,其历程一如任何学术的发展,必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者亦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方能登高望远,方可创新前行。
在 《 毕达哥拉斯文体 :述学文体的革新与创造》 中,作者认为学术研究是一项个性化的事业,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述学文体不仅关涉学术表达形式,而且关涉学术思想的创造。学界普遍缺乏述学文体的自觉,至今充斥着干瘪的概念演绎和空洞的体系构架。本书运用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具体论述了 毕达哥拉斯文体 的问题意识、理论渊源、语言学基础、哲思路径、语体特征、理论旨趣、中西文化的和合创生、内在创构机制及其与传统的书写经验、思维模式、文化范式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核心问题,系统构建了自觉融通古今中西思维与言说方式的 毕达哥拉斯文体 理论。作为一种走向未来的述学文体之 预流 , 毕达哥拉斯文体 倡导由对象化之思转为有我之思,由 知性智慧 转为 诗性智慧 ,在以汉语思考、写作的过程中,自觉打通古今中西,打通人文各学科
作为我们时代极为重要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勒内·基拉尔在这部开创性的作品中对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戏剧和诗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在勒内·基拉尔看来,我们对客体的欲望不是因为其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客体被他人所渴望,我们只是在摹仿他人的欲望。他视这种“摹仿欲望”为人类状况的基础之一。通过将这一挑战性的、打破传统的见解运用到莎士比亚作品的解读上,勒内·基拉尔揭示了多部久被忽视的莎剧的杰出之处。这部著作既宏大又惊人,任何对文学、人类学或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读读这本富有挑战性的书,并且都将获益良多。所有进行戏剧创作的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充满了启发性的观点。爱欲不能像一本书、一瓶酒、一段音乐、一道风景那样被分享,但我们的欲望只有在被他人的欲望反映出来时才真正令人信服。当他发现她很有吸引力,很自然地
毛宗岗将罗贯中的原本加以修订,整理回目,削除论赞,修改诗文,增删琐事,改订文辞,从而形成了今日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毛宗岗的评语虽然有些迂腐之论,但也有很多独到见解,如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连用十二个《三国演义》一书有什么什么之妙来夸赞该书,就指出了《三国演义》的精妙所在。他提出的《三国》之中有大关目、小关目以及前后呼应等有关结构的问题,也在中国小说批评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正式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中甚为重要的作家,又有着比较特殊的身份和生活经历,所擅长描绘的又是城市平民的生活和命运,讨论他无论对历史还是对当下都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然而,“文学不是作家作品的代数和,不是作者信息的简单相加”,这是本书作者的一句话。本书以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讲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课堂记录为底本,不同于很多文学课仅仅讲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文学作家的生平等,《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以老舍这样一个地位和位置都非常独特的作家为为引子和入口,去探讨那些和文学、人生相关的主要命题,并把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变迁讲了出来,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讲深、讲透。语
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学史。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学目前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这是一部以 文化土壤 为中心话题的通俗社科读物。本书对 文化 文化的起源 文化土壤 等重要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从优化文化土壤的角度提出夯实振兴中华文化基础。 上篇(共八讲)从 纵 的角度谈论文化、世界主要文化圈、中华文化形成的土壤特征,以及文化和文明的碰撞、困惑、发展趋势、保护与共存问题。下篇(共十六讲)则从 横 的角度论述文化土壤与各种文化形态与社会重大领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探索这些文化形态和社会重大领域背后的文化土壤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