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是世上现存的最古老伟大的文明之一,而《博伽梵歌》奠定了这一文明的文学基础--它原是世界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哲理插话,斯瓦米赋予了这部人人喜爱的诗篇以崭新的意义,无论读者是否熟悉印度传统文化,阅读《博伽梵歌原意》都会极有价值。因为它能使读者理解《博伽梵歌》,正如至今大多数印度人理解的那样。这本书在国内也多次出版,使读者与真正的印度、古老的印度文化得以直接接触。
《从城堡偷糖》是勃莱的诗歌自选集,诗人从长达半个多世纪创作生涯中精选出两百七十首诗结集出版,可以说这部自选集是勃莱毕生诗歌创作的精华,完整体现了诗人不同阶段的写作风貌。
《药剂学》(第8版)在上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第7版教材使用调研反馈意见对原有主体框架适度调整,充实更新近年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内容,并根据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于已经淘汰的机器设备与工艺进行了删减,补充了与工业化生产相一致的技术内容。同时,对实例进行更新与增补,对知识内容进行文字叙述的精炼和合理的图表化。
本书包括正式结集的标准版本的叶芝抒情诗的中译文,共计374首;并附有详尽注释,以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译者对自己早先的译文和注释做了全面修订。“他在对叶芝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翻译了这本诗集。他的译作忠实于原著的艺术风格,语言流畅,文字凝炼”(屠岸评语)。“……是现有叶芝诗歌翻译得最完整,在我看来也是译得的一种。……这部书对中国诗歌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以后的时间里会逐渐显现出来”(张曙光评语)。
你一生走过成千上万条街道;一路上你看见无数把你遗忘的面孔, 眼睛向你示意, 心灵发出共鸣; 你终于找到了, 但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一双陌生的眼睛,一道短促的目光,眉毛,瞳孔,睫毛--那曾经是什么?没有人能让时光倒转……结束了,流逝了,一去不返。 ——库尔特?图霍尔斯基《大城市里的眼睛》
根据研究者统计,佩索阿一生共创造了72个不同的异名。这72个异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活跃程度不尽相同,最主要的异名有三个:阿尔伯特·卡埃罗,阿尔瓦罗?德?冈波斯与里卡多?雷耶斯,他们与本名的费尔南多?佩索阿共同构成了一个书写的“家族”。《阿尔伯特·卡埃罗》所收作品即是佩索阿以这个异名写作的诗歌和散文。 本书中部分呈现了阿尔伯特?卡埃罗的组诗《守羊人》,这是一部具有奠基性质的作品。组诗共有49首,但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首诗,或者一句话:世界是部分,而非整体。以基督一神论为信仰基础的理性精神要求现代人把“自然”作为整体来认识,而不是石头、河流与树木无休无止的相加。而佩索阿认为这种理性阻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因此,为了重建异教,或者建立新异教,首先要通过消灭理性与拒绝形而上学重现异教的本质。 《
据说但丁在三十五岁的时候,迷失正道,因古诗人维吉尔之引导,游历地狱、净界,又因童年时代的情人贝雅特丽齐之接引,到了天堂,费时一个礼拜,见闻的描写就成了《神曲》这一部诗歌。 其实呢,地狱、净界、天堂,均无实体,只是诗人脑海间的想象,只是一种幻想的具体表现。但丁的后半世,就消磨在这条幻想的路上,说起来未免有点可怜。然而他死了六世纪,他的光芒并未减低,这又是他不幸中的大幸了。 现在我也走到“人生的中路”了,前途茫茫,未识正道何在,还是依人之旧迹,重游吧!于是我花一年的光阴先译了《神曲》中“地狱之部”。 晏殊大师诗云:“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然大师对于但丁的著作并未有译过,我译《地狱》不过完成大师一部分的遗志罢了(和从前译印度名剧《沙恭达罗》一样)。 大师的知友
本诗集是《R. S.托马斯诗选:1945—1990》的续集,是诗人75岁之后出版的五本诗集(《回声慢慢》(1988)、《对位》(1990)、《艰难时期的弥撒》(1992)、《决不休战》(1995)和《残渣》(2002))的合本,充分展现了这位诗人越写越精湛的高超诗艺。在这些关于时间、历史、自我、爱、机器、十字架和祷告的诗中,托马斯一如既往地怒斥现代技术和人的非人性,在自然中感悟上帝的救赎,在“荒地”寻找滋养灵魂的养料。它堪称诗人的晚年绝唱,对诗人而言,诗“经由心,抵达智。”
全诗是从吉尔伽美什的残暴统治写起。天神接受了人们的申诉,便创造了野汉恩奇都与之比武成交。后来二人为民造福,共同讨伐杉妖芬巴巴。胜利后,吉尔伽美什得罪了伊什妲尔 ,二人又杀了神降的天牛,为民除了害,因此触忤了神意。神决定恩奇都必死。恩奇都的死使吉尔伽美什悲伤万分,而且,联想到自己的死。于是他辛苦跋涉,决心探索秘密,寻求永生。因而终于见到了获得永生的祖先乌特纳庇什提牟,给他谈了大洪水的经过,如何获得永生。临别赠给吉尔伽美什一棵 草,结果得而复失,只好怏怏地返回乌鲁克。 ,与恩奇都的幽灵相见,他们谈了人死之后在冥府的景象。史诗至此,从昂扬激奋的情调而气氛一转,趋向灰暗低沉。
张贵喜编著的《山陕古逸民歌俗调录》是一部荟萃了清朝中期到民国早年,流传在山西、陕西夹(黄)河两岸的民歌俗调集。《山陕古逸民歌俗调录》全书分为六卷,即卷一《红尘血泪》、卷二《浮世情缘》、卷三《时风百态》、卷四《谐戏说众》、卷五《俚歌醒世》、卷六《天籁逸曲》。
《开垦地:诗选(1966-1996上下)(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的自选集,精选了12部诗集的代表作品、两部重要译作的精华部分以及一些以前未结集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诗人30年写作生涯,呈现了诗人写作的整体风貌以及诗人多年来情感、风格和特色的变化。这里有优美的、田园式的抒情诗,也有许多蕴含噗通却又神奇的爱的诗篇,还有一些发掘自身、自我投射的作品。它们也探索恐惧和暴力的主题,揭示一个“邻里相杀”的爱尔兰,一个受历史和残酷的宗派主义威胁的世界。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希尼所遵奉的诗歌定义,既“忠实于外部现实的冲击”,又保持着“对诗人生命内部规律的敏感”,在希尼手中,万物的样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拼字板,一个秋千,一个风筝,无数小小的瞬间,都变成了既是现实又是飞升的令人沉醉的神话。这部自选集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