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堪称中国古典艺术的巅峰时期。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宋朝的书法、绘画、瓷器、乐舞、建筑等各类艺术形式的魅力,通过艺术品去讲述宋人的艺术追求,展现宋代独有的艺术风格,带领读者重温大宋风雅。
大明几百年间,艺术名家辈出,艺术成就斐然,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以细腻优美的笔触介绍了明朝的书法、绘画、戏曲、服饰、家具、建筑、雕塑等各类艺术的魅力,图文并茂地重现了大明艺术风华,带领读者认识多彩大明,见证大明艺术的活力与光彩,在大明艺术之美中获得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大唐风采,润泽古今,惊艳千年。本书首先回顾了大唐艺术发展的繁荣景象,然后重点介绍了陶瓷、乐舞、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充分展现了唐代艺术珍品的魅力,再现盛唐风貌,带领读者领略唐人包容开放的审美观念,感悟雄浑开阔、绚丽璀璨的大唐气象。
本书记录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年俗特点,深挖文化内涵,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传统故事,讲述“年”这一文化习俗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图文并茂,是一本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文艺术读本。图书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各地的传统年俗以及这些民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勾起了人们对传统春节美好的记忆。
《写给大家的音乐简史》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静心读来,高雅的音乐,经典的旋律,名垂乐史的大师,仿佛就在你的身边。该书逻辑和条理清晰,读者可以读一本故事书的状态来品读房龙的音乐思想,并由此大体把握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知晓那些光鲜的音乐家的别样人生。
《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呈现了夏皮罗奉献于本主题研究的长期而卓有成效的岁月的结晶。此书的范围可以从其论文丰富而迷人的多样性中反映出来。 被认为是其“炫技式表演”的《塞尚的苹果:论静物画的意义》,探讨了塞尚对苹果的再现,将它视为一个持久的主题,暗示了画家一种潜在的 感受,以及被压抑的欲望的无意识象征。艺术社会史研究的名篇《库尔贝与大众图像》,则将库尔贝置于描绘历史题材的那些博学的艺术家,向19世纪下半叶描绘“眼晴所见”的写实主义画家过渡的历史背景中。《军械库展览》、《抽象艺术》等论文则分析了现代艺术在美国的引进,考察了纽约“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以及新的抽象形式的理念和社会意义。由于夏皮罗将他早年在对中世纪艺术的图像学研究中所接受的训练,与现代形式分析、精神分析、艺术社会史等方法
在《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这本富有原创性和包罗万象的专著中,迈克尔·莱杰提出,杰克逊·波洛克、马克·罗斯科、巴內特·纽曼、威廉·德库宁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参与到了美国文化重构自我形象的活动中。莱杰向我们展示,在这些纽约画派艺术家们处理人性中的“原始”和无意识成分时,他们其实和当时眾多的批评家、好莱坞电影道演、报刊记者以及面向公眾写作的学者们站在同一战線上。本书曾在1996年荣获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颁发的查理斯.C.埃尔德雷奇獎(Charles C. Eldredge Prize)。
《图解欧洲艺术史:19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六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9世纪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后印象主义、分离主义,19世纪的艺术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将这些重要的艺术风格、流派、运动等以清晰简练的语言一一道来,勾画出整个时代的艺术脉络。 在城市部分,你将会游历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马德里、维也纳到巴黎、伦敦等,各地艺术风格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逐一出现,尽览19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艺术盛况。 在艺术家部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在等着你,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作者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王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 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蜾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伺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 ,每一章 部介绍了各个王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谚王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第二版分析了来自各种不同种族、文化和地理背帚的艺术家(包括将近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论观点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京东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荣荣 ,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 东村 ”,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1993—1994 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1994—1998 年,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1998年后 ,荣荣从“东村”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
人们常常说道,艺术非常重要,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它之所以重要的确切原因。现在,流行文化领域的两位人士阿兰·德波顿与约翰·阿姆斯特朗将解答这一困扰我们的私密但平凡的难题。 我的工作为什么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别人的生活为什么看上去更加光鲜亮丽? 我应该如何改善与恋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为什么总令人沮丧? …… 阿兰·德波顿选择150件经典绘画、建筑与设计作品,在“爱情”“自然”“金钱”“政治”主题之间恣意穿插,深邃、机智、生动,他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功能:艺术可以是一种疗愈方式,为人生的诸多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安然地面对人类最终的命运。
抽象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转折过程中的绘画,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是直接推动抽象表现主义的批评家,当然也是现代艺术与前卫艺术批评史中占据重要环节的批评家,王南溟编著的《现代艺术与前卫——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的接口》以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和他的抽象表现主义及其前后的艺术史为线索,还原了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的来源和结构、现代艺术和前卫艺术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批评中的合流。《现代艺术与前卫——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的接口》是本研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专著,并且也是重新理清对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的诸多误解和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供强有力辩护的一本专著。
本书是对桂林书法史进行全面系统梳理与研究的成果展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在整个广西区内历史遗存下来的碑石铭文、纸质墨迹等实物进行考证、赏析,分析其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对桂林书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本书从社会背景、书法家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思想、情感、心理、交游)与生平等各方面,渗入旅游文化的潜在影响,对各时期书法石刻、书法墨迹、书法现象、书法活动等进行深度挖掘探索,尤其注重挖掘社会文化名人在桂林留下的书法墨迹在其自身书法艺术生涯中的价值意义。 n桂林书法艺术在其功能方面,艺术功能与实用功能并存,通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从作品中看到当时书法艺术的真实面貌,而且其内容也为我们今天研究政治、历史、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些文物古迹或档案资料,将对新时期广西传承、开发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