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浙江人民出版社 知宋 书系之一种,旨在为读者打开了解宋代书画艺术全貌及特色的方便之门。围绕宋代书画艺术的价值,主编精选12篇颇具创见的文章,配以精美宋画彩插和《清明上河图》长折页,读者从中可一睹宋韵之美。
《中国简帛书体研究》:简帛作为近些年出土文献的重中之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帛不仅改写了中国的文献史、思想史,也对书法史的认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书体的历代流变上弥补了很多缺失的链条。同时,正如碑学对于清代书法的冲击一样,简帛书法也正成为新一代书法的取法对象。本书从书法史研究的角度,对已出土或已出版的简帛文字材料予以条分缕析,并借助其进行书体分析和个案研究,展示和描述了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简帛书体的演变轨迹与具体特征,以期给学术界和书法界提供生动翔实的简帛书体分类资料,推动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书法知识千题共分为书学、书论、书史、书体、碑帖、技法、器用、篆刻八个部分。相较于同类书,更为全面、系统。内容紧跟学术前沿,确保不遗漏近期新研究成果。书中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都是我们在书法学习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比较适合书法初学者及书法爱好者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书法理论水平,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书中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加生动和活泼。
陈振濂著的《书法教育学(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从书法教育学的确立、书法教育观念学的形成、书法教学的原则、书法教学的内容体系、书法教学计划的准备与实施、书法教学过程与方法研究和书法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梳理了当代书法教育的情况并提出研究理论,对当下的书法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是“北京文化书法研究丛书”之一,该书通过对书法理论的总结和反思,使得书法的新思维能够推广到民间,成为大众的思想,进而能够在国际书法文化交流中逐渐成为新世纪影响他国书法的新理念。全书共分5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再现与表现、论用笔与结字、章法与布白、风格与流派及书家与书作。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书法艺术概论”理应包括关于书法艺术的五、六个基本的系列范畴,即作者在本书中的五章:一、再现与表现:书法的美学本质;二、用笔与结字:书法技术与技巧的历史属性;三、章法与布自:书法创作的视觉性特征;四、风格与流派:书法的艺术个性化原则;五、书家与书作:书法创作主体与作品的关系。作者还设计了一章,即创作与审美:书法艺术生态环境。可惜还来不及写出来,作者认为这也很重要,有
《历代名家墨迹传真.明王铎草书册》是一本历代名家墨迹传真,全面介绍了明王铎草书册。
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艺术史论经典丛书:抱瓮集(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包括:「蔡襄表字御赐说」驳议、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蒙诏帖》非伪再辩、米芾《筐中帖》考、陆机《平复帖》商榷、《平复帖》再辩-答徐邦达先生、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本事索隐、米芾《竹前槐后诗帖》考、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等。
《书法布白图例》提供一套适合中老年人学书法的行之有效的速成方法。中老年人学书法,大多只是兴趣爱好,为了找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本书稿行文浅显流畅,图例活泼优美,从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注重学习过程中自信、兴趣和愉悦感的培养,符合教育心理规律。
宋代到仁宗庆历以下,一批各具特色的书家相继出现,最有名的有“苏、黄、米、蔡”家。这里“蔡”是谁,至今说法不一。或说是蔡襄,襄当然是大家,书法成就是很高的。欧阳修在其《试笔》中谈到,自苏子美死后,“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足见他的书法非同寻常。然若是他,“蔡”当排在苏轼前。或说是蔡京。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 祝枝山 、 祝京兆 。以祝、文、王为代表的明代中期的书法艺术成就,在于他们在继承魏、晋、唐、宋、元书法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独具风格,突破了明代初期以来 馆阁体 对书坛的笼罩,一扫 靡靡之格 ,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途径,被誉为明代 书之中兴 。 《明祝允明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卷》为祝允明五十七岁所书,笔力雄强,气脉流畅,功力浑厚。引首为明代陈鎏所题 枝山草书 ,后附晚明嘉兴名士洪邦基、高松声、释智舷题跋,以及日本长尾甲题跋,近代罗振玉题签。此卷笔法精严,神采超然,风格鲜明,鉴藏脉络清晰,为重要的祝允明草书珍迹。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人,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翰墨(增订本)》所收集的林公书法,以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珍藏的精品为主,包括对联、条幅、屏条、扇页、诗稿、信札、书稿等。品赏这些翰墨,可以从林公书法之隽美中得型早受,可以加深对他思想感情、品德风范的了解,可以从遗墨自身的内容中领略作者在风云变幻的世事中得出的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本系统而有创见的书法理论著作,见解精辟,深入浅出。全书从书法艺术的本质、书法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书法艺术评论的标准以及书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书法不是简单的线条艺术,而是笔力和书势的艺术。
《隶书卷》从隶书的历史演变、传统审美原则、笔法与结字技巧、经典碑帖的临习要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隶书的学习与创作有较强的示范与指导作用。
《行书卷》遵循行书的发展规律和传统审美原则,从行书的历史演变、笔法与结字技巧、临帖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该书深入浅出,对行书学习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欲望自己的书法写得好,写得有生命,有砰砰跳荡的脉动,临习他人的书墨是应该的,不临习难得真功夫。但不可只是手临,还应该心摹。手临是方法,心摹是本质,把传统优质的书家技能临习到手的时候,是还要把人家的文思和情感认真心摹在胸,壮大自己的知识积累、思想积累和性情积累,吐出自己的真言,写出自己的真字,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基于此,作者吴克敬便专著了《书法的故事》,借以古人的故事来告诉各位读者,书法的真谛!。
“大字长枪大戟,小字美若婵娟”的黄庭坚书法面貌,你知道多少?从儿时的唐楷入手,到之后的师法周越、学书苏轼、心仪怀素,黄庭坚的学书之路走过了漫漫四十余年。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志平从黄庭坚学书经历、书风、技法分析、作品评赏多角度展开,145幅彩色高清配图,30余件传世名作,12篇经典作品解读,系统赏析黄庭坚书法艺术特征。宋代诗学、哲学、书学、画学多领域交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经典作品赏评,探寻黄庭坚诗歌、禅学与书法的内在一致性,同时全书贯穿书学理论知识,并将近年新见书法与碑拓资料收录其中,为大家带来全方位黄庭坚书艺解读。
本书是书法史个案研究,通过对康有为仕进的考索来管窥其碑学转向的内在理路。通过对政治与学术活动的社会学考察,探讨一个艺术家,在社会的变迁中,是如何规训其艺术风格和观念的;在社会与风格的抵牾和互动中,艺术风格和观念又是如何演进的。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使“集字字帖”在当今书法学习过程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些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的集字帖,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乐趣,因此,“集字字帖”广受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欢迎。 我社继出版以楷、隶书体为主的《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辑后,现又推出集行、草、魏碑、汉简等书体的“集字古诗”第二辑共八种。此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在书法目前,《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前者称为“小爨”后者称为“大爨”。《爨龙颜碑》书法雄强茂美,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外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像《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推其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隶楷极则”。二爨书法笔刀道劲,像刀斧击凿而成,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变楷的重要文献。 本书是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写和创作经验,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讲解临写技巧。从它们的用笔、结体、点画、横画、撇画、捺画、竖画、折画、章法及大小“二爨”之联系和比较;怎样临摹、欣赏大小“二爨”的一本技法精讲导学教程。较好的再现了作者祖辈留下的清末《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品像较好的三张高清拓片,是书法爱好者的不错范本,能极大的提高书法作者的艺术
尖山刻经的组织人与书写者是北齐僧人僧安道壹。僧安道壹,史无记载,据其刻经题名,初名僧安一、僧安,又名道壹,中晚年常名僧安道壹。兖州东平郡人,约生于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512~515),圆寂于北周大象二年(580)。 《尖山刻经/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属于带有楷书笔意的隶书作品,这类隶书正面取势,结体宽绰。作为“四山摩崖”中的 刻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