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 书法家崔寒柏撰写的书法随笔文集。崔寒柏幼年习书,经历丰富,兼修文理,畅游中西,历经数十年所学、所览、所思、所悟,形成了深厚独特的书风和鲜明生动的文风。这些书法随笔,立意新颖出奇,表达精准鲜活,题目看似司空见惯,但细读下来,让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恍然有悟,形容妙处,常让人拍案叫 。这些文章是专业的,它们是一位书法实践者数十年思想的灵光乍现;这些文章也是普及的,它们可以让一个不懂书法的人由此踏入书法的门径。
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北宋是书法 重要的转折时期,而苏轼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文章将苏轼的书法实践与书学观念放在北宋中晚期的书学环境中进行观察,由苏轼早年学书经历入手,探讨了他书法风格上所受到的影响,并对苏轼书学相关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文中对几篇流传深广,影响久远的苏轼论书文字着墨尤多,在讨论中力图还原其发言的语境,追索文字间的意旨所在,并由此进一步抉别辨析他与并世诸贤在书学观念上的异同。通过对相关史料与文本的分析,对苏轼“尚意”书风旗手的标签式形象进行了质疑与剖析,认为他在书学观念上较多受到前辈欧阳修、蔡襄的影响,不止并不激进,反而较同时人显得 为传统与保守。
《中国书法通识课——书法没有秘密(修订版)》由当代知名书法家寇克让撰写,全书共分八章,从“名正而言顺”开始,讲解书法的源流、习字通规、临摹方法、碑帖及流派,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如何融会贯通、如何切磨箴规、如何选择书法器物以及历 的书法大家和他们的书法故事。该书于2012年和2018年分别由新星出版社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反响良好。全书内容全面,涉及书法的方方面面,无论对于刚入门的读者,还是想进一步提高的专业人士,该书都值得一读。
孙过庭,(约648-703),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 其代表作《书谱》是他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也是历代传颂的草书名作精品。《书谱》风格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本书介绍了孙过庭草书的笔画技法,可作为学校的教材,也可作为书法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在谢稚柳的艺术刨作处r旺盛并不断止向更高境界之时,他发现自己的书作虽已十分熟稔并能[写我胸中逸趣],但若投置于中国传统书法的严格定义和广袤范同,则未免显得单纯。特别是对于自己力图新创的绘画来说,理当更应相融合于书法这一门。就在这时,一场令人料所未及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破坏了所有的秩序,然而却让身陷囹圄的谢稚柳反倒能够腾出时间来,闭门研究自己钟情的书法艺术了。 关于唐代人书家张旭草书之作《古诗四帖》的孰真孰伪之说,一向是学术界争沦不休的话题,也是谢稚柳长期以来着意探索的领域在整个研究过程之中,身为鉴定家的澍稚柳以艺术家的眼光,进一步体验了张旭草书的别样意境。尤其是张旭草书用笔所显现的难度和高度,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创作理想。为此,谢稚柳还花费大量时间,悉心勾摹了张旭《古诗四帖》的
本书是面向书法爱好者者的一部书法临帖指导普及图书。从为什么要临帖、临帖的“形”与“神”、临帖的“动作”、如何临金石碑版、临帖的结构、临帖的章法、“集古字”、如何读帖、临帖的境界等九个方面全面讲解书法临
苏轼是古代传统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也是历代读书人心中的楷模。苏轼不仅在诗文词画等方面成绩斐然,在书法上也享有盛誉。对于苏轼的书学思想,本书主要从九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意”的范畴;二是书写体验;三是技道问题;四是君子小人之评;五是无意于佳的创作心境;六是书卷气问题;七是冲淡的精神境界;八是苏轼的书法批评;九是苏轼的新古典主义精神。通过这九个方面来全面了解苏轼的书法世界。 本专著填补了苏轼书法理论阐释方面的一些空白,尤其是在苏轼书法理论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精神的理解上有独到之处,也为苏轼的当代解读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作者以一种人文关怀走进苏轼书法世界,从而增加了著作的诗意性和思辩性,终使本书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集成之作。本成果为“山东特色文献与传统文化”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