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戏曲文艺文献中选录Z有价值、Z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以1911年为下限,按时间为序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而成的一部类书,下设理论总部、词曲总部、演*部等三个三级经目,总部之下分为法规部、戏曲集部、体类部等十五个四级经目,各经目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杂录、图表等九个一级纬目,繁体直排。
由乔光辉*的《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精)/东 南学术文库》以明清小说戏曲的插图为研究对象,试 图将美术、文学与文化打通,以图证史,寻求古典文 学与美术史研究的新视角,由探讨明清小说戏曲插图 与文学文本的关系,尝试开拓小说戏曲研究与美术史 研究的新领域。本成果共六章包括三大板块:理论篇 、地域篇、个案篇,**章对既有理论与方法进行梳 理与反思,寻求文学插图学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二至 六章提供了诸多具体的研究案例,无论是否成功,皆 可作为后来研究之借鉴;附录对古典小说戏曲的插图 本进行了详尽地统计,提供了丰富的明清小说戏曲插 图本文献资料。 书稿属于较早从事小说戏曲插图研究的成果,属 于交叉学科,诸多问题均为首次提出。如**章借鉴 古典形神论与互文性理论研究插图,提出化时间叙事 为空间叙事的四种模式。第二章
以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为指导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 关于叙事的史料进行全面挖掘,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在方法上,探索出了以历史为主与逻辑为主相结合的理论史撰述方法,从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内部基本要素的逻辑演变两方面对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既呈现了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存在、历史发展,又展现出了理论内部要素的逻辑演变,体现了理论史的史学品性。
该书是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的其中一种,收录了《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报告书》与《程砚秋图文集》,用真实、形象的*手资料展示了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对戏曲艺术的思考和他的艺术成就。该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扬会起到一定的贡献。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是著名戏曲批评家吴小如的戏曲批评文集全编, 该书以时间为主线、文章题材为副线,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谷曙光教授编注,以全新的体例,在突出《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等名作的基础上,全面收录了吴小如七十多年来有关戏曲理论、演出史料、宗派发展等方面的戏曲文章,立体、历史地呈现了吴小如的京剧批评造诣。 该书的出版,既是对七十余年的京剧演出史、流派史、文化史、制度史、理论发展史、传播史的有效梳理,也为当今京剧批评提供了宗师级的批评角度、批评视野及批评工具。
本书的“戏剧”概念为大戏剧概念,主要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音乐剧等。全书针对当前首都戏剧发展现状,从主体论、审美论、创作论、改编论、批评论、空间论和发展论等7个维度探索戏剧与首都观众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第一章主体论,主要从戏剧人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着手,阐释创作的团队意识、题材意识及文化自觉性。第二章审美论,主要探索当代戏剧的美学追求,包括戏剧系统的审美思考、戏剧艺术在雅俗之间所呈现的人文精神等。第三章创作论,着重探讨现实题材创作,特别关注了现代戏创作的高起点与舞台实践。第四章改编论,重点研究改编传统戏的得与失,如戏曲的本体问题、剧种与流派问题、历史剧的人文拓展问题等。第五章批评论,重点阐述戏剧评论的批评功能,包括戏剧评论的价值界定、“大戏看北京”的现状与
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少数民族戏剧能更好地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此外,少数民族戏剧以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各地区丰厚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尤其是各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正是这样一部全面总结我国各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卷,上古卷,当代卷,以及少数民族戏剧名录卷。全书由著名戏剧研究专家曲六乙编著,填补了国内对少数民族戏剧史研究缺乏通史的空白,该项目曾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13年,又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傀儡戏史》为三卷史述式结构,包括古代、近现代史卷,当代发展史卷和文化艺术史卷。本书为《中国傀儡戏史》首卷——《中国傀儡戏史(古代近现代卷)(精)》,由叶明生著。书中除了“绪论”之外,共分七章。 章“先秦汉晋傀儡”,叙述傀儡戏产生的渊源,从先秦到汉代陪葬明器的俑偶到娱人歌舞偶人形式的演变,汉代嘉礼“丧家乐”到魏晋傀儡产生的歌舞“郭秃”的滥觞,南北朝机关傀儡或水傀儡的产生,体现中国傀儡逐级衍变与进展。 第二章“隋唐五代傀儡”,主要讨论隋唐傀儡的特征。此阶段之水傀儡、机关傀儡与提线傀儡得到长足发展,而被纳入政府教坊管理。提线傀儡出现了弄郭秃、弄老人、弄鲍老、弄黄胖儿等剧目,于教坊中列俳儿之首。 第三章“宋元傀儡戏”,受宋杂剧、南戏兴起影响,提线、杖头傀儡呈戏曲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