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繁荣时期。由胡传敏、张凌南编著的《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精)》试图以另一个视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贡献。从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早组织演出救亡戏剧到1936年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 国防戏剧 主张的提出;从1937年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到1944年成功举办*届西南戏剧展览,尽管都发生在国统区,但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背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文化战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大量当时留下照片、书影等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作一次梳理,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话剧人的历史贡献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带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熟的学
朱双云1942年在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的《初期职业话剧史料》,是我国*早的一本有关职业话剧团体演出的史料文献,出版至今,未曾再版过,是今天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早期职业话剧史料。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原书破损严重,本次出版利用各图书馆的馆藏,对全书进行了刊误和史料的补订,重新予以校点,使全书完整的面貌得以保存。
本书依据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话剧演出史料,靠前次完整、系统地对此时期的话剧进行全景观的考察。靠前章海派话剧概论为海派话剧界定并勾勒出其致形貌;二章海派话剧的产生溯源并理清了海派话剧和文明戏的关系;三章从人生百味的流、民间性的闪现、通俗化的演剧风格三方面分析其文学风貌;四章分析海派话剧的剧评面貌,包括话剧对于现代市民生活方式的建构、众时代的媒介呈现等。尾声部分寻觅整理了海派话剧的退场踪影。
《文化融合视野中的赖声川戏剧》主要从东西文化融合以及两岸文化融合的视野,通过对赖声川主题意蕴深刻、艺术风格多变的原创戏剧作品的深入细致分析,探讨其创作背后的核心思想价值观与重要的东西方戏剧文化资源,并概括其独特的复调性戏剧结构,以及赖声川自由灵活地运用多种舞台表现手法追求观演融合的戏剧剧场性特征。
《从梦想到现实(李宝群戏剧随想集)》是总政话剧团编剧李宝群从事戏剧剧本创作多年的随感文集。书中收录了他对中外戏剧大师、中外戏剧经典剧目及自己创作剧目的读书随笔及所感所想。因其在国内成功的践行现实主义戏剧的创作理念,在业内评价很高,本书的出版,对戏剧爱好者及业内人士研究戏剧大师、经典作品及现实主义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学界关于 新潮演剧 的研究成果的展示,从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关照 新潮演剧 的特征与实效(包括时效)。 新潮演剧 对于反映时事非常迫切,时效性*强,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出之操切便难以从容准备;过于执着 事件的真实 ,便容易忽略 艺术的真实 。总而言之,此类作品报道时事、传播理念的成分高于艺术创作。但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 新潮演剧 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上海的戏剧观众的审美取向又与海派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何以话剧职业化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话剧这一自身蕴含现代性的戏剧样式和上海现代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上海孤岛这种繁盛的演剧局面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地域中,是正常还是反常?它的出现,是戏剧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它与历史上其他表面类似的话剧现象相比较,其内在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何在?和其他剧种的同时期演出相比,这种状态又是不是真正的繁盛?…… 当面对当代戏剧发展中出现的通俗化、市场化的戏剧现象时,重回戏剧史中,对当年那段曾被忽略的类似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非常有必要。
依文学史与戏剧史成例,《话剧与社会--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文献史料辑》在“三十年代”名下所选资料,时间范围为1928年至1937年(截至抗战爆发),个别资料的时间稍有下延。 按照丛书统一要求,本书所选资料分原始史料与重要文献两部分,每部分资料以话题的相近性归类编排;同类资料,以发表或出版的时问先后为序。本书由刘子凌编。
《宝岛一村》是台湾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和台湾综艺之父王伟忠强强联合推出的经典剧作,本书以台湾2011年出版的《宝岛一村》剧本为主要内容,辅以王伟忠等人的创作理念、各界评论等。此剧诉说的是一个庞大多元却又被归为同一族群的人们从离家到想家到认同这里就是家的一段历程,剧本呈现出了“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这部舞台剧成功塑造了代思乡、盼回乡的“眷村人”和第二代在台湾出生、土地认同概念逐渐转变的“眷村子弟”,透过笑泪交替和心酸诙谐,回顾了台湾最珍贵的族群融合历史。
摄影不仅仅是使用相机去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时候则是要使用相机去发现和记录我们身边那些“看不见”的影像。本书作者李少白先生恰恰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这种“看不见”的影像的摄影家。本书在讲解过程中采用新颖的问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枯燥的摄影基本技术,全面细致地解答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在拍摄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在讲解一些基本的拍摄技法,如构图、用光以及各类主题应怎样拍摄等基本要素的同时,对摄影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和思考,如何以摄影家的眼光判断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等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全文从始至终贯穿了李少白先生多年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作之道,通过摄影家对各种问题的分析,使读者对摄影的认识从只是简单的记录升华到艺术创作的阶段,并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将其他的艺术形式与摄影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作者黄益倩是个真心喜欢话剧和真想研究话剧的学人,多年的学术积累和访问调查让她能够从文学史与话剧市场现状出发,准确把握和深入开掘这一论题,学风扎实严谨,逻辑思维清晰严密,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论阐释。而多年的京城求学经历也沉积为其浓厚的京味儿文化情结,形诸笔端、化入文字,情绪的自然流露使论著不乏文化的诗意,韵味久长。 对于今天处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话剧发展而言,从京味儿话剧这一成功个案的解读中寻求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之途,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寻求与世界艺术的交流对话,即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