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获得了许多成绩,赢得了相关各界的充分肯定。此次编写的《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爵士舞等级考试指定教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娱乐性、表演性、创造性和时代感等特点。根据舞蹈爱好者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发育特点,教材分为10个级别,适于4岁到16岁的青少年儿童。
《西方现代舞史纲/北京舞蹈学院 十五 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规划教材》以20世纪前后期为界,分成两大部分:*部分以两编十章分别介绍了西方现代舞的先驱一代与奠基一代舞蹈家中代表人物的艺术、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想;第二部分以三编十四章介绍了美国新先锋派与欧洲舞蹈剧场舞蹈家中代表人物艺术、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想。 《西方现代舞史纲/北京舞蹈学院 十五 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规划教材》既注重对西方现代舞历史事件的梳理与介绍,亦注重对西方现代舞蹈家艺术思想方面的研究与阐释,同时注重对其语言体系、艺术创作方法、审美取向与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分析。作为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西方现代舞蹈艺术发展历史的专著,作者一方面力求用清晰的思路尽可能完整的勾勒出西方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事实的框架,另一方
即兴 一直以来都是舞蹈和戏剧的一部分,本书讲述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即兴以及为什么做即兴的基础信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意义。书中探讨了动作作为媒介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即兴创作的全新想法以及改变现有的手段。书中不仅给初学者答疑解惑,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一份如何成功引导即兴的清单。如果没有这些例子,光有想法是毫无意义的。本书的后包含了超过两百个即兴的建议和想法。本书适用于对即兴或者对普遍创作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为那些对抽象、审美、舞蹈理论等感兴趣的读者而写。
这本《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作为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学科应用教材的正式出版,意味着这种创建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思想及其形式、风格审美取向的确定。因为这部教材在高等教育中教学实践,始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在近50年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是近期才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有必要作一些说明,以便业内和社会对此多一些了解。 一、关于名称问题 2001年,经北京舞蹈学院领导研究、批准,开始在大学部招收本科学生,设立汉唐古典舞专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学院之际,就有中国古典舞专业,古典舞的教材、教学也已普及全国,这种古典舞,虽属迟来,后进,但因为形式、风格、思想、方法均不相同是另一途径,所以在面临一个专业两种方向如何区别的问题,经领导研究,这种古典舞定名为 汉唐古典舞 ,主要的用意是以示区
本书是雅克-达尔克罗兹于1916年在德国出版的系统性理论教材。其中系统的解释了达尔克罗兹音乐与动作的训练方式与方法。书中可以看到很多我们熟知的练习如:迅速反应、身体卡农、抑制练习等。在书中读者可以系统的明白如何使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学习,学习达尔克罗兹方法在教学中的使用。
《戏舞研创与教学》既是一本具有研究视角和学理性的学术著作,又可视为一本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与方法论支撑的训练教材,它充分地阐释了戏舞的身份,以及戏舞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历史向度。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视域下,本书遵循 理论依据一方法论建构-教学实践 的写作模式,形成了研、创、教三位一体的学术格局。戏舞形态的提出必将为中国舞坛带来新的活力,也一定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而让类似的艺术形态不断产生和传衍。在 文化自觉 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标志性思考和启迪的当下,对独特的、具有民族精神与品格的舞蹈形态的开掘和弘扬,正是中国舞蹈工作者努力的重要方向。
.《中国民族民间舞傣族、苗族舞蹈教程》包括傣族、苗族舞蹈的历史概述、基本形态、基本动律、基本步伐、基本动作、基本舞姿以及训练组合,是对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语汇的加工整理,也是对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传承。本教材立足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本科教学,通过对原生态舞蹈动作语汇的收集整理,编排成适合于本科教学的训练组合和风格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准确把握动作语汇,辅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员的终目的。
本书是费老古典舞蹈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从经史、方志、类书、诗文别集、笔记杂著等古籍和古代画像、砖石、壁画、舞俑等文物中广泛搜集古代舞蹈史料,把古代舞蹈置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极力追寻古代舞蹈与文化各领域,如民俗、宗教、哲学思潮、社会风气、审美好尚等的内在联系。书中着力突显中国古典舞蹈的独特韵味,突出特征鲜明的东方之美,并配以壁画和砖石画像,灵动直观。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获得了许多成绩,赢得了相关各界的充分肯定。此次编写的《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芭蕾舞等级考试指定教材》以 快乐、科学、健康 为核心理念。训练目的藏于表演性、娱乐性中,限度减少专业芭蕾训练的枯燥感是这套教材的教学追求。希望通过教材10级课程的训练,对喜爱舞蹈的孩子们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获得了许多成绩,赢得了相关各界的充分肯定。此次编写的《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中国舞等级考试指定教材》把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舞中一些基本舞姿、动作和舞步,按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划分为十个等级,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力求符合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本书是一部舞蹈基本功课的辅助训练教材,针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课上所需的基本能力,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的辅助训练。可用于舞蹈教师、学生和演员进行辅助训练的教学用书,以及各类院校舞蹈专业中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生舞蹈科学理论课的参考书。 这是一部舞蹈基本功课的辅助训练教程,针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课上所需的基本能力,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的辅助训练。通过舞蹈化的动作练习,借助专门器械的辅助手段,还能突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设计,加强舞者发展基本能力的个体需要,取得舞蹈基本功课无法实现的更加效果。本书对舞蹈传统的辅助训练方法进行提炼和理论认识,推荐近年新出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分享本领域乃至编者们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提供舞蹈辅助训练的动作教
.该书记录和研究了后现代舞蹈编导面对日渐僵化的芭蕾和现代舞两大主流舞蹈传统所展开的激进舞蹈实验,分析了这一实验舞蹈运动中重要的十位编导和一个团体革命性的舞蹈观念和创作理论、方法和演出情况,极好地还原了60到80年代美国后现代舞蹈令人激动的实验现场,也指出了舞蹈在整个后现代艺术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这本书我们几乎无法理解这些后现代舞蹈编导为什么要重新思考舞蹈是什么、舞蹈的媒介、手段以及舞蹈与观众的关系等问题,也无法深刻理解其艺术探索的价值以及与整个60年代开始的各种风起云涌的文化和社会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旨在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维度中描述中国传统舞蹈审美嬗变的独特体验,进而为理解当代中国舞蹈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切合与融合提供一种视角与路径。在结构上,凑够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为三编:壹编 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嬗变 从审美、文化、价值三个宏观维度探讨了传统舞蹈的现代化转型;贰编 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建构 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民族舞剧的当代艺术实践进行了具体的阐析;叁编 中国传统舞蹈现代性体验的个案研究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包括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等,以微观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问题。
本书为《汉学大系》丛书之一,由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高众合作撰写,全书27万字,470余幅图片,以中国古典舞现存的问题意识领起,从汉家天下400年的汉画舞蹈焦点上进行深描与重建,在一种舞蹈文化的元模式中探索中国 国舞 建设的路径。该书的重心是按视觉直观的 左图右书 方式着重对汉画舞蹈进行分类与阐释,说明汉代舞蹈在整个中国传统舞蹈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延展到整个中国图像乐舞的研究。
本书是进行舞蹈欣赏、舞评写作指导的专业性著作。此次作为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鉴赏与批评课程 的教材出版,是编著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和理论创新研究所得,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既提供了进行舞蹈鉴赏与批评的理论方法,也为读者提供了诸多21世纪舞蹈精品的舞评文章,供读者参考、学习。
198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在建所之际便推出了《舞蹈艺术》学术丛刊。1980年到1994年因故停办。202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刚刚步入四十年征程,又迎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七十年大庆。在世界各种文明深度交融、碰撞的大背景下,舞蹈学学科视野日渐开阔,新问题、新挑战亦多方涌现,《舞蹈学》集刊应运而生。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辑特别策划 舞史 百年 揽胜 对话 舞蹈 身体 哲学 舞评 档案 五大板块,约请各学科领域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舞蹈的发展走势并期许着舞蹈更大的发展空间。
《世界戏剧学》是余秋雨学术著作,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有着开垦知识荒原,开拓国人眼界的重要意义。出版三十余年来广受赞誉,至今仍是中国读者迅速了解外国戏剧理论,系统研读世界戏剧史的佳作。 全书秉持作者的一贯风格,用散文笔法梳理世界各地历代戏剧理论及名剧作家的观点,笔力遒劲,高屋建瓴,宏大的视野之下浸润着细致入微的个人体验。余秋雨用作家对文字的敏感和一流的表达能力,冲淡了学术的严肃与遥远。书中很多戏剧学理论完全可以当作编剧、小说的创作理论使用,其启发性与实用性甚至比绝大部分千篇一律的剧作书要强。 在学术自由、资料充分的今天,一直没有出现一部新的同类著作能替代它的地位。 因此,这本书也在告诉今天的青年:比较像样的学术成果,与条件无关,与经费无关,与背景无关。学术,是对身边潮流的一种勇
本著作以中国西南地区傩戏文化为研究对象,收录了十位学者近十年来(2010年-2020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梳理了近三十年西南地区傩戏文化研究的学术脉络。二、开拓了傩戏文化研究的学术视角和学科、融学科领域;文图并茂,配附一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典型图片。三、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学术观点,如 贵州安顺屯堡地戏是军傩,是傩戏的一个品种 历史上湖南曾是贵州傩戏源地之一 阳戏 三圣 是阳戏类型的标志 阳戏的三种形态在西南地区呈 带状 分布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