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校系统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本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
即兴 一直以来都是舞蹈和戏剧的一部分,本书讲述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即兴以及为什么做即兴的基础信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意义。书中探讨了动作作为媒介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即兴创作的全新想法以及改变现有的手段。书中不仅给初学者答疑解惑,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一份如何成功引导即兴的清单。如果没有这些例子,光有想法是毫无意义的。本书的后包含了超过两百个即兴的建议和想法。本书适用于对即兴或者对普遍创作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为那些对抽象、审美、舞蹈理论等感兴趣的读者而写。
全书以8章篇幅和132幅伴文插图,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舞蹈艺术自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产生、发展、传承、变异的历史轨迹,丰富而又多采地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全书引征的大量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新成果,翔实而又清晰地凸现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增补的许多珍贵资料和失传已久的曲谱脚本,再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历史原貌;增添的彩色图版插页,重现了许多舞蹈艺术弥是珍视的历史瞬间。
.《中国民族民间舞傣族、苗族舞蹈教程》包括傣族、苗族舞蹈的历史概述、基本形态、基本动律、基本步伐、基本动作、基本舞姿以及训练组合,是对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语汇的加工整理,也是对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传承。本教材立足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本科教学,通过对原生态舞蹈动作语汇的收集整理,编排成适合于本科教学的训练组合和风格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准确把握动作语汇,辅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员的终目的。
优美的舞蹈离不开动听的音乐,音乐使得舞蹈会 唱歌 ,舞蹈让音乐看得见,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赖。俄罗斯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曾经说过: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从事舞蹈创作、表演、教学的人都将此作为*要素。因此,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系统地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该书作为一本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教材,是由常年活跃在一线的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结合舞蹈学院学生的实际现状,以及舞蹈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编写而成。这本书融合了大量国内外经典舞蹈音乐作品,并把舞蹈中涉及的音乐理论知识逐一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熟知的舞蹈律动结合视、听、唱,了解音乐在舞蹈中是如何表达、如何发展的。从而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认知,深入理论学习,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表述能力加以提高,更好
本书从多个方向着手,深入浅出地对舞蹈艺术进行了审美分析,阐述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尤其是在舞蹈动作的抒情美这一节中,着重分析了舞蹈的因情而动、缘物抒情、寓情于事之美和舞蹈的意境美。
本书是进行舞蹈欣赏、舞评写作指导的专业性著作。此次作为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鉴赏与批评课程 的教材出版,是编著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和理论创新研究所得,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既提供了进行舞蹈鉴赏与批评的理论方法,也为读者提供了诸多21世纪舞蹈精品的舞评文章,供读者参考、学习。
本书是一部舞蹈基本功课的辅助训练教材,针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课上所需的基本能力,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的辅助训练。可用于舞蹈教师、学生和演员进行辅助训练的教学用书,以及各类院校舞蹈专业中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生舞蹈科学理论课的参考书。 这是一部舞蹈基本功课的辅助训练教程,针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课上所需的基本能力,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的辅助训练。通过舞蹈化的动作练习,借助专门器械的辅助手段,还能突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设计,加强舞者发展基本能力的个体需要,取得舞蹈基本功课无法实现的更加效果。本书对舞蹈传统的辅助训练方法进行提炼和理论认识,推荐近年新出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分享本领域乃至编者们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提供舞蹈辅助训练的动作教
岁月匆匆,逝者如斯,书中描述的很多粤剧前辈艺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但《雅号逸名》一书,却再次为读者呈现出他们个性分明的鲜活形象,让大家有机会走近粤剧人,较全面地了解粤剧行业文化。 以“名字”这个独特新颖的角度探索粤剧行业在不同社会环境和形势下的生存状态及其变迁 迭是一种新的视角,从侧面揭示和反映过去戏班的运作模式,粤剧艺人过去的生活、演出方式和习惯,客观地反映粤剧行业与社会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骆文静著的这本书是一部生动、真实的广府民俗文化画图,也是一本珍贵的粤剧史料。
本教材分为低年级、高年级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分别适用于该阶段学生的肢体训练、表演训练、心理训练和文化感知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需求。秉承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的原则,编者将民间所学提炼成19个教学组合,把从民间学习来的舞蹈短句、传统组合等内容选取、提炼、整理成本册教学内容。在教材整理过程中,编者保留了藏族舞蹈独特的风格性,吸收了青海玉树地区卓、依中传统、典型的动作、短句,注重舞蹈中男子形象气质的表现,探索各种可延伸发展的维度,加强身体的训练性,增强其表现力,加大身心感知,并强化了对藏族民间文化的认知。使教学内容更具风格性、功能性,更适合于中专阶段藏族舞蹈男班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
好的电影就要回归电影的本质,和文学一样,给观众讲一个感人肺腑的好故事,这个故事也许像安徒生童话般令孩子们沉浸其中,即便长大以后也会留有回忆;也许像伊索寓言一样,表达梦想,拥有象征;同时,这个故事还要能帮助观众走出困惑,重新思考。这就是好电影。 我一直遵循这个好电影的标准,也希望能把这个标准作为欣赏电影的底线传递给读者。当一大串烂片充斥影院之际,*好的做法就是连续几个月不去看,直到心仪的那部好片降临银幕。不能因一部电影票房惨淡而忽略它,亦不能因一部电影为所有人叫好而失去理性。这就是通过思考给予我们欣赏艺术的力量。
《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为作者濮波对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和上海剧场风景的亲身经历观察记。 在 化时代,选择这具有代表性的三地剧场风景,具有管窥 化时代世界剧场风景之全景的典型意义。特别是对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两大世界演剧中心的生态,本书进行了尽可能客观而细致的观察记录。书中涉及到的上演剧场风景,多是外国剧作在上海的演出个案,也是对当下上海剧场中多有涉及引进、搬演、改编世界名剧,以吸引那些具有 化视野和跨文化需求的观众(当然亦有利用戏剧资源服务商业环境)的所谓海派文艺观在戏剧演出和教育实践上的反映。 本书文字诙谐、生动、朴实,使读者尽可能还原作者直接体验到的戏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