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雕塑有上万尊,是不折不扣的雕塑大省。当前,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重视对古代雕塑的保护和修缮。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古代雕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书就是对山西古代雕塑的一个概览。同时,精选山西古代雕塑中的精品,如晋祠的宋代侍女像、长治观音堂彩塑等进行介绍。宏观和微观兼顾,普及与深刻兼有,既有利于向大众展示山西古代雕塑、展现山西文化、塑造山西形象,也有利于普及古代雕塑知识,推动古代雕塑的保护和修缮。
本书包括4位日本一线当红原型师的精彩作品和雕塑技法讲解,是他们的经验与才华的一次公开。4位大师拿出毕生绝学,有塑形、涂装、翻模、修饰等技法,不只作品写真,同时也介绍了他们所使用的材料、技法,以及制作步骤。从常用的材料工具介绍起,到角色构想及*后底座制成,每位造型师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在纸上先画出角色原稿,从打造骨架开始就一边设计一边对照;对军装女孩的盔甲和头发处理有自己一套,特别提供不常看到的分模技巧;在金属骨架的凹制细节仔细讲解,提示和分享构思;从龙脸到龙身的鳞片、羽毛细节雕刻都一一展示,*后连同水彩涂绘和喷枪技巧、用色等。
这本作品集包括两个部分,*部分是作者的作品集,第二部分是作品制作过程解析,为了完成本书,作者制作了2件雕塑作品。然而与其说主角是制作完成的立体雕塑作品,不如说是制作过程中所拍摄的照片以及笔记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制作花絮」才是这次真正的主题吧。观赏讲述特摄电影制作花絮的书籍以及影片的时候,会让粉丝倍感兴奋,而我也是其中分子。不过主角毕竟还是电影作品本身,制作花絮只是附加的部分罢了。然而对于幕后的制作者来说,当然也希望观众能把目光也放在制作过程上。
本书以曼祖和低浮雕两条线索成文,在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侧重与主次。强调在浮雕的历史上下文中看曼祖;也以曼祖为契机,回顾并反思浮雕艺术。在此基础上,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对比。通过浮雕重新审视艺术史,并发现其中被人忽视的独特侧面; 同时收获一种反观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全新视角。造型语言是本书所有论述的落脚点,所以本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个案研究(虽然在第一章中,会有关于曼祖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讨论,但这并非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也并非简单梳理浮雕的历史,而是以此为基础,探讨低浮雕造型语言及传统造型艺术的相关问题。本书将首先理清有关浮雕的概念和定义问题,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申明 压缩 是低浮雕造型语言的核心价值。进而梳理浮雕造型语言在历史中演进、变化中的大致过程和一般规律
是当下学界对五台山佛教寺院研究的新成果,是著名佛教艺术研究专家崔元和先生近十年系统研究的成果结集。全书以时间为序对五台山地区现存佛教塑像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梳理了自魏晋以来至民国时期五台山佛教塑像的发展脉络,以大历史的视角将五台山佛教塑像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本书为罗丹与葛赛尔关于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的对话录,是对欧洲雕塑史的总结,也是对个人经验的精炼概括,其中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有对许多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葛塞尔是历史上少的有创建、有情感、有色彩、渊博精淳的散文家,他将罗丹之吉光片羽集腋成裘,以兹后学。傅雷孜孜手译,更添华章。罗丹的艺术作品代表了西方雕塑史上的第三个高峰,他的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精辟总结,是提高审美鉴赏力的典范读物。这本书是对审美力的提高和培养,对于艺术创作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通过这本教程,国际木雕大师克里斯 派伊为木雕学习者提供了一对一的辅导。他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习者按照一步一步的指示,用一些基本图形作为木雕项目,熟悉各种工具和技术,从而掌握技能,满怀信心地进行雕刻。 如何准备合适的工具,工具在工作台上如何摆放,如何磨锐和使用它们,夹持装置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如何制作不同的切口进行准确的雕刻,如何理解表面、交界、线条、空间 像任何一个好教练,派伊的课程中包括了由浅入深的练习:起步练习详尽说明使用U形小凿和V形工具的技术方法,从制作4种简单的装饰嵌线开始,进而制作3个版本的伯格黑德公牛作品。浮雕练习通过亚洲题材(古汉字和鲤鱼)的4个木雕任务,使学习者基本掌握平面雕刻中浮雕的技艺,包括浅浮雕、高浮雕和镂空浮雕所需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学习如何使用同一个图
《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 《佛像的历史》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 《佛像的历史》在写作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最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
开凿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群,是中国西南边陲遗存下来的*一处古代大型石窟群,代表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石窟艺术的*成就,有 南天瑰宝 之盛名。因其处于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特殊位置,石钟山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学术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 一书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担任主编,崔元和、果庆、秦臻、董增旭担任副主编,经中央美院牵头,联合剑川县政府、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四川美院、陕西科技大学,针对石钟山石窟造像的自身特点,立足于民族历史、美术考古、美术史等学科做了跨领域探究,是我国*部从艺术考古的角度对云南剑川石窟进行研究的专著,亦是*部对该石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术整理的专著。全书通过文字调查,借助三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 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 、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 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1所出石灰岩为 多。造像总数达四百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529)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龙兴寺北朝时期作品,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毁法时破坏,但仍可见其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 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得睹当时雕刻作品均有富丽
大足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大足200多个龛窟中,观音造像现存有400余尊,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闻名于世。《大足观音造像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大足观音造像,讲述了研究大足观音造像的目的和意义、大足观音单尊造像的考察、大足观音组合造像的考察,以及大足观音造像铭文考察、艺术赏析、兴盛的背景等。本书精选了各个时期诸多具有代表性的造像约200幅,图文并茂地解读大足造像的文化内涵、艺术魅力及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