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开花开》一书展现了200余件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作品,通过解读传统节气风物、节气花事,了解节气花材,品读经典诗词,关照自然与人文之美,烘托了中华花艺的人文情怀和哲学观,为生活增添了风雅情致。作品倡导回归自然,感受万物应时而动、生命循环往复的自然节气之美。中华花艺选用代表节气物候的花材进行插作,堪称应时应景的佳作。作品不仅包括瓶、盘、篮、缸、碗、筒六大类插花类型,而且结合茶席插花、民间插花、庆典插花、寺院插花、婚礼插花、书斋插花等不同场合,为生活插花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提升了观赏的美学趣味。
《景德镇陶录》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景德镇人蓝浦原著,后经其门生郑廷桂辑补的一本陶瓷器专书。原共分十卷,有陶冶图说、清御窑厂、陶务、景德镇历代窑考等内容。详细记述了景德镇陶、瓷制作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开列了各种釉色的配方,对瓷土、釉料、青料的出产做了较清晰的记录,此外还列举了景德镇自唐、宋到明、清各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部比较全面阐述景德镇陶瓷业的关键著作,也是研究中国瓷器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 《景德镇陶录图说》在原《景德镇陶录》基础上加入两百余幅图片, 并对全书做了详细的校记和注释,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绝佳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依凭。
《景德镇陶瓷词典》(精装)为一部中型辞书,是一部汇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技术和成就,反映薪火相传享誉世界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辞书。全书内容包括陶器,瓷器,各地瓷窑,景德镇民窑,官窑,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烧成,陶瓷装饰,陶瓷缺陷,陶瓷销售,陶瓷辅助业,陶瓷业习俗,陶瓷企业,机关、团体、学校,以及陶瓷书刊,陶瓷名家等。全书共收词目5572条,插图1500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没有专门辞书的空白。
《天工开物》是明代杂家宋应星独立完成的百科类著述,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约10万字,涉及30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130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这是一部对农业、手工艺、工业技术、生物化学等民生日用都有济世之功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古代造物与设计研究之书,是研究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设计之间的桥梁,是东方设计学的朴素起源之书。 《天工开物》(崇祯刊本,涉园重刊)中原有123幅插图,和相关文字一一对照,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生产发展状况。《天工开物图说》对宋应星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数百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手法和样式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与寄托。 2009 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中国剪纸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特有类别。 党在我心中 主题意在运用剪纸艺术表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风雨兼程、卓越奋斗的辉煌历程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本书精选百余幅精致、独到的剪纸佳作,向党献礼。每件剪纸作品各自独立表现一个主题,时间跨度从一大的 红船精神 到各个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对先辈、先烈的崇敬到新时代全党、全社会的努力奋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中典型、重大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与精神追求,呈现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和现实价值。各地的剪纸艺人运用自己的剪纸手法,创作出了引人入
《宜兴紫砂传统工艺(修订版)/徐秀棠紫砂著作系列》是紫砂大师徐秀棠的扛鼎之作,现为修订版。《宜兴紫砂传统工艺》系中国紫砂大师徐秀棠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宜兴紫砂传统工艺特色、技巧等,很多资料来源于他对中国紫砂的亲身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继承传统,宏扬紫砂艺术意义重大。
传统手工造纸从我国起源,经过历代不断发展、传播、演变,其产区分布广泛,品类纷繁复杂。不仅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物质载体,本身也是民间手工艺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历史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用 手资料全景呈现中国传统手工纸在产区、原料、制作工艺、加工方式、纸张形态和用纸文化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本书从两个角度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手工纸。 个是选料,传统手工纸选料很关键,不同的产地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造纸材料,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同的植物提取纤维的方式也稍有不同,所以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纸在用材上的千变万化。第二点是制作,不同的植物纤维,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 终用途,也对应产生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加工方式。我国的造纸技术用多种多样的造纸原科作为基础,在广大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生产文践中,总
传统手工造纸从我国起源,经过历代不断发展、传播、演变,其产区分布广泛,品类纷繁复杂。不仅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物质载体,本身也是民间手工艺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历史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用 手资料全景呈现中国传统手工纸在产区、原料、制作工艺、加工方式、纸张形态和用纸文化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本书从两个角度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手工纸。 个是选料,传统手工纸选料很关键,不同的产地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造纸材料,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同的植物提取纤维的方式也稍有不同,所以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纸在用材上的千变万化。第二点是制作,不同的植物纤维,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 终用途,也对应产生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加工方式。我国的造纸技术用多种多样的造纸原科作为基础,在广大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生产文践中,总
一个时代的风气,多半是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事过境迁,它便嵌在对细节的记忆里,而这些教人怀念不已的细节,本来是经历了精雕细琢,以缓慢持久的渗透方式一点一点酿出来,因此总有着无所不在的精致和悠长的余韵。而一个社会群体的气质,大是大非的节操之外,大概相当程度表现在对舒适的休认,对精致的先赞美与呵护之心。
《服饰艺术分典》收录1911年以前刊印的有关服饰艺术的文献资料,涵盖经史子集四部诸文献,系当前对中国古代服饰文献一次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整理。其收集中国古代服饰文献,既重有关服饰专书专著,又兼涉散布典籍中星散的舆服史料,力争做到齐、清、精、准、用五大要求。该分典分服饰制度形成、服饰断代、名物考释、民族服饰交融与中外交流、服饰材料及工艺、色彩及纹饰等10个总部,下设部、分部,纵向列纲,以为经目;每个部类之中,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等类别,横向安排语料,以为纬目。整体编排,学术性与实用性并举。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地方性的纺织科技、经济生产、工艺美术方面的著作,它还涉及到贵州民族的历史、社会、民俗、宗教、心理、审美等方面,同时又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有关。《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4?织造篇》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搜集以及田野调查,综合了辑佚、考辨、阐释、叙述等方式,对文献记录和遗存的贵州民族织造作全面分析,以得出一个较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结论。
【本篇简介】 漆器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名品,占有相当比重;江苏漆器在中国漆器中的比重,更不待言说。本书以《扬州漆器史》为主要资料,调查采集增补梳理全省出土漆器资料、清代扬州苏州江宁贡御漆艺资料及现代江苏漆艺资料,提取观点,梳理表格,撰写成章,加之以引言、结语、注释、后记、参考文献并将图片遴选成书。
吴越流插花艺术 作为杭州市临安区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理论体系相结合的插花流派。其追求 一杯一茶吾悟无,一瓶一花景静境 的境界,将丰富的插花文化、别致的构图法则、独特的技巧运用、新颖的色彩配置、深邃的意境表达展现于世人面前。 《吴越流 插花艺术》从溯源与理念、资材与配置要求、插花原理与风格特点、插花技巧、艺术升华等角度,献上一席插花艺术盛宴,并同时配有艺术品鉴(插花评分标准)和作品欣赏,供读者赏鉴。 本书配有大量精美彩图,可带给国内外院校、插花培训机构、花艺工作室、传统文化传播人及插花艺术爱好者一个不同的视角,盼在中国插花传承发展过程中开拓一条创新之路。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技艺卷4 编织 扎制篇》在现有植物原料编织论著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编织工艺集中区的实地考察,对编织的类别进行总结及划分,再在几大类别的基础上,对编织的通用技法、特色技艺及工序流程进行整理。希望通过对植物原料编织技艺的沿革、类别、通用技艺与特色技艺、实施条件、工序与流程、规律提要、质量控制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让更多人对编织技艺有宏观的认识,能够依循其通用技法进行简单的编织工艺复原及实施,理解和欣赏编织特有的艺术价值,主动承担并协助编织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