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古人汉服科普和现代汉服穿搭建议两大部分,共包含5章内容,详细展示了从隋代到明代的帝后、官员、平民的服装、首饰、妆造、服饰纹样等,然后讲解了戏曲服饰,以及以24节气为主题的现代汉服穿搭指南。本书不仅是深度剖析汉服的科普书,还是一本可以将书中内容应用到现代生活中的指导书。书中展示的内容全部重新手绘,插图精美,且贴近文物的真实效果。
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自 1986 年至 1989 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 1 4 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8 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
《中国年画史》是一部由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创作,天津美术学院姜彦文整理的非遗类史论专著,该书以近30万字、350余幅图片的篇幅,系统梳理中国年画的历史源流,各主要产地、规模、品类,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色、制作工艺等,特别对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的发展和成就进行了总结和论述。该书总结民间画师的经验,探索民间美术的特殊规律,厘清旧年画中的精华和糟粕,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发展和年画的推陈出新提供借鉴。《中国年画史》是我国年画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成果,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项目,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画册作为对本土手作记忆的梳理,从 2006 年起开始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至今,《上海师傅》是本地目前*为详尽的一册与日常传统手工相关的城市视觉读物。本书以口述记录、插画,摄影的方式,记录 30 位分布在上海 10 余个区、镇,至今还在继续工作着的手作师傅,从竹、木、草、铁、布,纸不同材质的工艺,来呈现师傅们日常生活的样貌,以及工作经验中的智慧。全书主要呈现上海师傅的工作、生活图文,还包含了几位开设店铺的师傅,对一些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日常器具所表达的不舍之恋,共涉及手作日常生活用品 50 余件。
本书对中国折扇及其书面创作艺术的发展沿革作梳理后,以我国古字画装裱修复的非遗技艺为立足点,对传统折扇扇面创作的各种形制展开了详尽的介绍以及制作工艺的全面拆解。可以说,是行业内首本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与传统折扇艺术创作系统结合的专著,更提出了以不同字画形制为载体延续折扇艺术生命的重要课题。此外,本书也会对广东的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特点作相关介绍。 在具体内容上,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梳理中国传统折扇及其书面创作艺术的发展沿革,直到发展出外销扇这一特殊形制;第二部分展开介绍折扇的装裱修复技艺,深入梳理、充分展现非遗传统技艺,使这一重要传统技能得以流传。值得一提的是,折扇的装裱修复技艺是在传统平面字画修复装裱技艺基础上结合了形制特点的一种工艺,可以说工艺难度和观赏性上都更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历史上积淀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瑰宝,如今大多只能存活于部分人的记忆中,它们正在不能承受的轻视之痛中淡出时代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视线。这些美妙的传统艺术如果不能被时尚被艺术设计应用和传播,它将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盲点。由于我国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的宣传保护力度不强,导致一度辉煌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空间愈发狭隘,如今不仅失去了大众的认可,还失去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度与当代市场。 中国传统的戏曲服饰是我们高端的文化财产。从当代时尚艺术设计的视觉来传承中国戏曲服饰纹样图饰是值得格外重视和珍惜的。根据生活化的需求和*的科技发展,将新思考、新概念、新风格、新形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转换到具体的作品创意中,通过对中国戏曲服饰图案纹样的整合研究,把中国传统京剧艺术与现代时尚
顾春华著的《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精)》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子课题 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中锦绫纹样的信息提取与设计元素分析 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采集了手卷、立轴两种古书画形制的包首、天头、地头、隔水、副隔水等部位的纹样信息,精选其中的142幅锦绫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所采集的原图和简要的纹样分析。希望通过对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纹样的研究,拓宽中国传统纹样研究的视野,为古今书画装裱纹样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资料。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山林,有人在夜里匆匆赶路,却与一庞然大物猝然相遇,青面獠牙的怪物挡住去路,画面在这一刻定格,这是清末《点石斋画报》里常见的场景,中国妖怪在近代报刊上纷纷登场。本书由国内作者编著而成,收录《点石斋画报》中志怪绘像全三百种,直接进入目击现场,在移步换景之中,开启一场奇幻的中国妖怪之旅。在魑魅魍魉的图像中,大话中国清末世风民情的浮世绘。此外,《点石斋画报》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新闻画报,其中的版画皆由工匠精心绘制雕刻,细节丰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广西壮锦传承人谭湘光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薪火传承、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东阳竹编传承人何福礼从艺生态文化背景、何福礼的手艺人生、竹编技法与手艺绝技、何福礼的手艺代表作等内容。
匠人,在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把手工技艺做到极致。他们身负精湛的手艺,他们专注而低调,他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他们是很多中华传统符号的制作者,更是中华性格的集中体现。丛书从璀璨的中华文化中选择代表性的物品,挖掘其背后制作匠人的精神世界和高超技艺。通过挖掘物品背后的匠人故事,从传统匠心中既萃取精华,又提纲挈领,解读无数匠心背后的地理渊源、历史文化背景,展现中国匠人劳动的智慧和文明的传承。
龙,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代表祥瑞的神物,在历代文献中有诸多记述;龙纹,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图案,更有无计其数的历代龙纹图案可为佐证。 中华龙纹非凡的艺术魅力在于传神、写意、美化。本图集收有自殷商至清代的龙纹八百余幅,可供读者体会、观赏、借鉴。 龙纹作为一种延绵近万年的图案,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 靠迁想妙得、抒情写意、以形写神所创造的龙纹,是以“不私之私”为其精髓的中华艺术的典型代表。所谓“三停九似”、“蹬打挠踹”既是指龙纹以蛇躯为主体,广摄兽、鱼、禽等多种动物纹的局部特征,又是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做细节描写,故龙纹不仅呈现出威严震慑的阳刚之美,而且具有丰富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复杂多重的社会属性。 中华龙纹非凡的艺术魅力在于传神、写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