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狮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具特色,也是*受欢 迎的装饰形象之一。徐华铛*的《狮子(中国传统形象 图说)》在数千尊狮子造型中,精选出*典型、*美的 400余尊狮子造型,配以生动流畅的5万文字,分十三 章,系统地讲述了中国狮子造型的起源,发展和程式 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历代的艺术特色。本书强调狮子造 型的美学价值,不尚空谈,旨在实用。书的末尾还附 有70余幅有典型代表的狮子头部造型,供大家鉴赏。 本书有机地把中国传统狮子的造型与雕塑、旅游、文 物考古、科普和工艺美术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可供雕 塑、装潢、建筑、印染、陶瓷、舞台美术、工艺美术 、文物考古等领域的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中专艺术院 校的师生作为教材学习。
《广州城脉》散文集分《历史的回声》《城长一段古》《时代风华》《流年荣光》四个部分。作者以一个资深女记者的独特视角和敏锐感觉,在讲古的形式中娓娓道来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生长之谜。 《广州城脉》在2018年第三届广州读书月中被评为2018书香羊城十大好书。 书中描写了光孝寺、南海神庙碑林等广州历史古迹和遗存,西关小姐、东山底蕴、锦纶会馆、东平大押等特定时代的广州人文、经济,沙面、黄埔村、陈氏书院等地流年里的荣光,以及黄花岗、大元帅府里的革命岚烟 深藏于岁月中的真相已风化成标本,作者以敏感、不掺杂质的心与古老的历史对视,钩沉出一座城市的文脉。
《塔尔寺艺术三绝》画册,是在基于对塔尔寺艺术三绝整理、发掘、保护的前提下策划出版的。塔尔寺历史悠久,寺内保存有大量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尤其是被世人赞誉为 艺术三绝 的酥油花、壁画、堆绣,堪称稀世珍宝,它不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艺术。每年塔尔寺的僧侣艺人都要制作这些艺术品,由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带领,各自分工,手把手的传授给年轻的艺僧,世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给世人留下了这些活的艺术作品。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艺术珍品进行整理,印刷成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敬仰它,进而保护它。
大画西游绘本台历为 24张半月历,设计通过把传神灵动的图画进行上图下文排版,西游记人物在上半部分,紧随半月历在下方,既可以品读画家的生动画作在传统绘画中遇见童趣,又可以记时看历具有实用性。内文采用180g特种纸,颜色还原度更加真实。原木色的底托搭配非常贴合传统故事原汁原味的本色,并且环保。logo部分采用激光雕刻的工艺更佳凸显品质。
《寻绣记》讲述了一个裁缝眼里的世界,她是裁缝,也是一个寻梦者,本书以作者亲历的角度,从寻找民间古老绣片的角度出发,以绣为线索穿梭在时间的旷野,接触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形态,遇到花,遇到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们,遇到怅然若失的故事。所有的书写者无疑是试图讲述各自眼里的人生,《寻绣记》也不例外,只是角度更加独特,呈现出的画面更加别开生面。
在这个人心浮躁步履匆匆的社会中,却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 身居微处 而安分守己,他们精雕细琢又耐得住寂寞。 他们是一群匠人,终日相伴的只有泥与木,陶与火,石与铁 他们大多数习惯沉默,只用一双手与这个世界交谈。 本书作者深入中国古建和传统手作的前线,采访了二十几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其中既有父传子承的 掌墨师 ,也有学美术出身的新派泥塑师;既有坚守传统笔法的彩画师,又有人技共进的数字木雕师;既有心怀江湖梦想的打铁匠,又有为家人雕琢幸福的银匠;更有心怀大梦、专攻古建筑群落的总设计师,正是他将不同门类的手艺人凝聚在一起,在民族建筑方面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有温度的手艺》根据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而成。《大匠之梦》 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北京冬奥纪实(原北京高
《2019-年画日历-中国社会民间生活图像志》采用新工艺,32开,可以平铺,全页打开,无缝对接,封面采用压凹烫金,仿古版年画雕版,既传统又有现代感。
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艺术样式表现之一,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文化符号。曹州木版年画作为中国年画艺术的一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本书根据曹州木版年画的基本特质与文化风格,选取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历史阶段、年画艺人、画店、作品等分篇论述,以期在曹州木版年画的研究、传播与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色彩无处不在,寻常却又神秘。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颜色,并大致知道它们的名字,但似乎又对它们一无所知。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关于色彩的“怀旧”浪潮随之而来。其实每一个“旧”也曾是闪闪发亮的“新”,对“旧”的认识与回溯同时也是对“新”的反思与展望。存在于“旧时”的文化,不仅包含了匠人精神、集体智慧, 是关乎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旧时色》将诞生于中华大地的色彩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将其演变历史、美学意义和具体呈现娓娓道来。仿佛每一种色彩都有了生命,有了前世今生。本书旨在让读者们以色彩为媒,去重识传统,在生活中感悟色彩,在色彩中体味人生。
色彩无处不在,寻常却又神秘。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颜色,并大致知道它们的名字,但似乎又对它们一无所知。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关于色彩的“怀旧”浪潮随之而来。其实每一个“旧”也曾是闪闪发亮的“新”,对“旧”的认识与回溯同时也是对“新”的反思与展望。存在于“旧时”的文化,不仅包含了匠人精神、集体智慧, 是关乎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旧时色》将诞生于中华大地的色彩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将其演变历史、美学意义和具体呈现娓娓道来。仿佛每一种色彩都有了生命,有了前世今生。本书旨在让读者们以色彩为媒,去重识传统,在生活中感悟色彩,在色彩中体味人生。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4甲辰龙年欣悦相逢。 踏入无垠的历史星河与艺术时空,甄选于浩瀚宝藏的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每日可近距离观摩。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历史长河在石窟中留下的痕迹表现时光的流逝,也使不同时期石窟的特色更加凸显。每一季精选不同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供养人,以他们的视角,用生动的壁画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现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日历还精选了15位在1943 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老先生们的壁画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4甲辰龙年欣悦相逢。 踏入无垠的历史星河与艺术时空,甄选于浩瀚宝藏的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每日可近距离观摩。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历史长河在石窟中留下的痕迹表现时光的流逝,也使不同时期石窟的特色更加凸显。每一季精选不同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供养人,以他们的视角,用生动的壁画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现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日历还精选了15位在1943 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老先生们的壁画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
书中收录了国内知名面塑家刘洁2010年到2017年创作的一百六十余尊面塑作品。包含他首度出版发行的历史人物系列,神祇人物系列,三国系列,隋唐演义系列,西游系列,水浒一百零八将系列作品,并在*部分附上六尊面塑作品的详细制作步骤,广大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刘洁目前的创作状态以及对中国面塑的理解。
郑智武*的《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论/当代浙江学术文库》内容共四篇。**篇为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本体论,主要论述了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的相关概念,主体与客体构成要件、性质及体系沿革。 第二篇为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权能论,重点对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的精神权、救济权、综合权等内容体系进行界定。第三篇为浙江省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综论,论述了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的综合状况,具体探析了浙江省畲族艺术、婺剧、曲艺等民间表演艺术领域。第四篇提出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构想,主要从权利主体、客体、内容、途径等方面展开阐释。 本书注重运用交叉学科原理多维角度研究,努力追寻长效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路径;吸收了国内外* 新研究成果,在体系、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新的拓展。
传承,精神的还乡,文化的寻根。 《传承:活起来的非遗文化》从 江湖 绝技 德行 师徒 心传 流变 家园 七大主题出发,生动展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中华非遗技艺,全面呈现了非遗传承的价值依循、道德规范和自然人文场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及鲜明特色。 全书精心撷取的35项传统文化技艺,不仅表现各种传统技艺的高超绝妙,而且围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的场所、规则、师徒关系、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物质及精神归宿等诸多方面,讲述传承人的故事,让更多人在聆听跨越古今的传承故事中,感受传统精神文化的价值内涵,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秦腔故事》(码书),以“读故事,听秦腔”为主旨策划思路,以新媒体融合出版为呈现方式来传播秦腔文化、普及秦腔知识,本项目通过通俗故事讲说,与图像、音频、视频与戏曲故事的演绎相结合,形成可视、可听、可读性强的风格特点。本码书选取传统经典秦腔剧本30篇,每篇都分为背景介绍、剧目导读、精彩故事、剧目评价、观赏要点、扫码赏戏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