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中质量管理顾问,是如何帮助数百家大小不同的公司实现质量目标和免除困扰的。 从解剖始终被质量问题困扰的公司,到讨论为什么大多数公司的改进都未获成功,该书涵兽了培植和管理质量疫苗所必需的所有要素。 质量可以通过精心的管理活动获得,因为管理本身恰恰导致各种困扰的显著原因。反面激励通常被那些试图把事情做得更好的短视的经理们下意识地使用着。 该书以清晰、实用和符合逻辑的方式地描述了要实现质量改进所必须涉及的内容: 决心——管理层必须怎样做才能表明他们是认真对待质量的?怎样才能赢得必要的可信性? 教育——谁需要了解,了解什么以及如何学习? 什么是质量? 什么是质量系统? 什么是工作标准? 什么是衡量尺度? 执行——如何实施质量改进活动?建立质量沟通
本书所举企业标准案例,仅在企业标准的格式上进行“示范”,在内容上予以“启示”或“提示”。只是在编写过程中提供参考。究竟采用什么形式还必须是企业自己说了算,不能直接以本书案例作为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的依据。特别是技术标准要求的数据更不可以直接采用。各企业应按照各自实际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标准,那才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的真正依据。 为方便读者对书中所举案例的查寻,案例排列先后顺序为:技术标准是以GB/T15497《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第7章~第23章所提供的17个主要素先后顺序为准;管理标准是以GB/T 15498《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第7章中7.1~7.1 8所提供的18个主要素先后顺序为准;工作标准是以GB/T 15498《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第8章中8.1所提供的决策层、
当今,许多公司都宣称自己采用的是精益生产方式,但为什么只有少数能够获得像汽车一样的成果?究竟是什么秘方,才能带来持续的影响? 麦肯锡的专家亲眼见证了精益影响企业基本盈亏的庞大威力,以及在改变管理者与一线员工动机与效率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概述精益的三在要素,说明进行精益转型的公司必须解决的各个方面。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以一个公司为案例讲实施,以戏剧纪录片的形式来撰写,且发生的事件都附有评论与分析。 虽然每个组织的精益之道并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公司都会经历5个阶段:1.准备;2.全面评估现状;3.确定理想的未来状态;4.精益试点;5.变革渗透、传播到整个组织当中。
本书按版9001-2015标准(2015年9月23日正式发布),编制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一套系统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类似老版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相关作业文件、对应记录表格。对企业有很强的实际指导作用,稍有质量管理经验的人,了解企业基本运作便能使用,且与9001-2015标准一样应用于各行各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本书与标准格式保持一致,便于读者理解应用,共十章: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组织的环境、5. 领导作用、6. 策划、7. 支持、8. 运行、9. 绩效评价、10. 持续改进。每章编写格式,按新版“过程方法”要求,结合TS16949运用“顾客导向过程(COP)、支持过程(SP)、管理过程(MP)”的经验,利用“乌龟图”直观表现,包括“输入、输出、何资源、由谁做、如何做、绩效指标”这是一全新的表达方式。 对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的名字与管理和质量控制有关的最有见地的观点、理念和评论是同义的。被《纽约时报》称为“高质量的先知”,戴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的日本起了重大作用,并且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影响了许多世界上*创新精神的经理人。通过本书,福特汉姆教授与戴明管理系统专家乔伊斯·尼尔森·奥尔西尼吸收了大量以前无法获取的资料为我们展示了这位传奇的思想家最重要的管理原则。本书包含大量涉及范围广泛议题的文章、论文、演讲和注释,但都集中于戴明最重要的信息:质量和操作的全部是系统,而不是个人表现;系统必须加以设计,这样,工人才可以有效执行。本书展示了戴明的独特见解,包括:管理不善如何影响整个组织;生产优质产品和提供优质服务管理的重要性;在任何公司提升管理水平;对人的有效管理——经理人最重要的任
质量管理工作为何难做?质量工程师、检验经理、质量总监应如何开展工作?质量问题预防如何落地?精益生产、零缺陷管理如何有效开展?如何用零缺陷过程方法快速解决问题?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实施?管理者如何快速成长?这些问题都能从《质量总监成长记》中找到答案! 《质量总监成长记》分三篇,讲述了主人公唐风从质量工程师升任质量总监,并在多家企业中快速解决质量问题的故事。修炼篇介绍了PDCA、二八原则、检验的本质、新厂长自我修炼和团队建设、精益生产、纠正预防等内容。突破篇和精进篇介绍了公司“质量问题多”和“质量改进难”的原因,讲述了一位空降质量总监如何在不同企业中运用零缺陷方法快速打开局面,扭转管理层质量意识,并取得丰硕成果的过程。 《质量总监成长记》中的故事均取材于实践,可为广大质量管理者提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