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6篇(共15章),包括综述篇、专题篇、经验篇、政策篇、热点篇和展望篇。本书通过客观描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相关政策法规及热点事件,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系统梳理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科学展望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为读者提供2023-2024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全景式描述,并通过对中小企业突出问题的专题分析,为读者提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重点领域的深度刻画。本书有助于广大中小企业了解和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同时为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开展中小企业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的创始人和企业能够发展为估值高达成百上千亿的全球性企业,究竟占据了何种优势?企业领导人如何制定策略、激励员工?中国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企业是如何迅速展开行动并捍卫领地?进军海外市场时,中国企业又是如何去芜存菁?最重要的是,这些事情对竞争企业、投资人、监管机构,乃至这些企业的高管或客户又意味着什么?本书将中国企业的经验教训总结成了一套独特的知识框架,内容包括人才、组织、产品和领导力 (People, Organisation, and Product and Leadership, POP ?C Leadership),是一本非常好的企业出海指南。
《物流三部曲:知行策》这本书是作者基于其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近二十年的工作经历,结合对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深入观察与参与,所撰写的总结性著作。全书分为 知 、 行 、 策 三篇,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展现中国物流行业的成长历程、个人职业感悟及行业政策建议。 第一篇 知 :汇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体上发表的49篇文章,涵盖了对现代物流基本理论、发展趋势、政策导向的深入思考和解读。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中国物流行业从起步到壮大的历史轨迹,也体现了作者对物流行业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物流行业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 第二篇 行 :记录了作者在全国各地及海外物流一线的调研经历与见闻,共收录了44篇文章。这些文章以实地走访、调研为基础,深入剖析了物流行业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丛书共七卷,分别有《港口 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大港变迁: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看得见的手:地方政府与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变迁》《时局与地域: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研究》《从城市发展到区域变迁: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体系对经济地理格局影响的研究》《龙头崛起: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研究(1843 1942)》《竞争与合作:近代通商口岸常关研究(1854 1931)》,丛书主要探讨了如全球化下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早期演化,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经济地理的形成与变迁等问题。
近20年来,上海以工业机构调整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是成功而艰难的。宏观层面,这是上海在大格局、大背景下的历史进程;于个人,则是一桩桩、一幕幕鲜活的故事,有迷茫、有奋斗、有牺牲,更有成就。2020年4月起, 上海转型发布 公众号专门开设了 专注20年转型实践,讲述20个更新故事 的系列访谈。通过采访这20年来上海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亲历者们,追踪这些成功案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那一代人的执着、智慧、勇气和担当。本书基于这20个故事,以访谈录为主体,配以相关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现20年来的成功实践,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和图片的展示,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在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突破与创新。
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强民富背后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什么? 企业 美国是后发工业化国家的典型,美国企业的历史比美国作为国家的历史还要久远,从16世纪的特许经营公司到21世纪的跨国巨头,企业始终是美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源头,在数次产业迭代中不断获得新生。对美国企业史的研究也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繁荣发展, 从19世纪末 丛林法则 时代下的企业拓荒传记,到20世纪上半叶以哈佛大学为中心的管理学范式的企业史,再到二战后美国 黄金时代 的企业史,最终随着美国大企业研究的钱德勒范式的出现, 新企业史学 成为主流范式。 本书综合吸收了过去一百多年美国企业史的经典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经,以技术创新和产业迭代逻辑为纬,借助历史资料和美国政府小企业管理局、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最新数据,展示了美国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自
01 古代遗产:欧洲的源起 Das Erbe der Antike 即使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从未自视为 欧洲人 ,发生在地中海古代文化区的重大事件以及关于自由、帝国、信仰的思想传统,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欧洲人身份的发展。 02 基督教的传播与国家的建立:700~1200年的欧洲 Christianisierung und Reichsbildungen: Europa 700 - 1200 异教的欧洲开始了漫长的基督教化,庞大的帝国与一系列新王国崛起,皇权与教权明争暗斗,欧洲的轮廓也在这个事件层出不穷且充满戏剧性的时期逐渐清晰。 03 边境体验和君主秩序:1200~1500年的欧洲 Grenzerfahrung und monarchische Ordnung: Europa 1200-1500 中世纪晚期君主统治秩序逐渐明确,生活在边缘社会的人们却经历着交流、排挤、复合的生活,而蒙古入侵、鼠疫暴发和发现美洲等新事件也引发社会心理的深刻变迁。 04 宗教战争与欧洲的扩张:1500~1648年
本书以近代中国国有铁路干线之一、连通华北与东北地区的京奉铁路为研究个案,深入探析了与该路有关的政治、外交纷争,铁路与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展现了其作为交通干道和经济动脉的角色、功用和价值,为近代中国铁路史研究增添了一抹新色。
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过去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体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但苏东诸国转轨期间的情况到底如何,国内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苏东研究,他们认为,苏东诸国在转轨期间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是事实,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本书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
本书在分析粤港澳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实践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中银行、会计、会展、养老、商贸、旅游六大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合作模式,梳理各行业合作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障碍,在借鉴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行业专项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本书对粤港澳深化合作的两大政策支持体系CEPA及其系列协议和自贸区战略框架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比较,为政府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本书以深圳近四十年经济快速增长为切入点,全面分析深圳经济增长特征,总结经济增长规律;结合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对深圳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投入要素和科技研发等主要因素,并测算各种因素的影响;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深圳未来的经济增长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对深圳经济中长期增长底线和保持增长潜力的若干建议。通过对深圳经济增长的研究,解构经济增长的一般和特殊规律,回答了深圳经济高速增长成因,对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