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对我国行业组织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广东会馆、商会,以及现时代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广东行业协会,指出它们不仅承担了内部的协调功能,促进了成员的认同和参与,也推动了组织以外的区域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印证了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现实中如何看待行业协会的角色、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路。
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径与成就;从地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按照东部转型升级、中部开发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个主题,分省(市、自治区)翔实地分析各省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重点论述新时代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后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本书涉及的国家安全仅限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和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等,其与目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一致。本书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我国新时代国家发展基本情况的读本,也可作为高中学生配合高中教材使用的课外读物。
欠发达经济问题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历史原因。广大的国内外学者对欠发达经济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研究。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赶超发达地区提供理论支持。贵州省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长期以来一直渴望着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因此2010年11月4日贵州省经济学会与贵州财经学院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贵州财经学院召开了以“走向未来的贵州产业结构”为主题的贵州省经济学年会;来自贵州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集团企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参会的专家学者依据贵州省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针对在全国经济中仍处于落后地位的贵州省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政策建议。提交论文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社会保障
目前,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而欠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研究。本书所研究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龙图区域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本书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延龙图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合作、产业整合、市场整合与制度创新的研究,探索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可行性和实现途径。
本书以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为契机,以新华社的视角对2018年博鳌亚洲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关注和记录,通过博鳌亚洲论坛简介、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盛况、与博鳌亚洲论坛相关的专家观点和域外声音、博鳌亚洲论坛产生的影响、潮起博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届博鳌亚洲论坛回顾等章节,对博鳌亚洲论坛进行了一个共时和历时的梳理,并展望未来。本书不但具有知识性和资料性的特点,而且对于博鳌亚洲论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我社精选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播发的系列相关稿件,再编辑深加工,策划出版了这本通俗理论读本。本书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释疑解惑,观点准确,文风朴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广大干部群众参考阅读。
由吴晓波、陈凌、李建华等著的《2014全球浙商发展报告——国际化发展的浙商》比较全面地回顾了2013—2014年浙商发展,梳理了全球浙商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和阶段,对浙商境外融资、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做了专题研究,系统阐述了国际化和创新关系。特别地,本报告提供了研发国际化、新创国际企业等主题上的新发现。
由范祚军编著的《区域开发与金融支撑——以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为例》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支撑条件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金融支持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在对当前经济区金融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分析资金瓶颈的产生主要在于资金积累的不足、金融规模总量不足、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创业投资发展缓慢等原因,关键在于各种财政、金融支持方式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而产生应有的合力。继而,以金融功能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梯度演进理论为基础,分别从“需求跟随”和“供给领先”的视角,阐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针对金融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长期性,提出以差异化的金融结构
本书分析和总结世界城市新能源发展的国际经验,构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的评价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研究,评价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程度,提炼北京市新能源发展模式、途径和策略,提出加强北京市北京市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建议。
本书是南京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在各个城市积极准备编制“十二五”规划前探讨现代服务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江苏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超过5700美元。江苏处在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主动推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产业升级包括现代服务业升级。
本书是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中国民族地区经济与公共管理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一项研究成果,是在总结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区域开发问题研究”课程教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作为经济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区域经济研究学者的参考书。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边缘区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制定正确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任何决策失误,都有可能使边缘区域经济的发展处于更加被边缘化的地位。本书是我国目前专门全面系统阐述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著,对于我们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广域的视角研究、思考和推动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为具体研究和分析对象,并将其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多视角应用生态足迹、水足迹、虚拟土理论与博弈论,对中国边缘
《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是集体研究的成果。报告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各章节的结构,是在项目组成员多次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的。张军扩、侯永志、高世楫负责设计项目总体框架,确立研究的总体思路。各章作者按照项目研究的总体要求,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撰写课题报告,并对相关章节的质量负责。
该书紧紧围绕中共重庆市委、涪陵区委四届三次全会的精神,从“三区一城、幸福涪陵”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总体思路、对策举措以及围绕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幸福涪陵等目标的实现,从科学内涵、现有基础、面临的问题、存在的挑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和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5: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共分为6章,逐一探讨了区域融资的实质、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的范畴等,围绕着区域融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展开讨论。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眼于区域融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探讨了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融资行为及其效应。其逻辑脉络是:在初步阐述了区域融资的实质、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的范畴后,围绕着区域融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展开讨论。下篇重点探讨对投资环境如何分析、评价,介绍了投资环境的产生背景,评价了一般方法等,并在借鉴国外投资环境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措施。
在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中,本书尝试理论分析、政策研究、战略评估与定量研究手段的交叉融合,谋求国内区域合作问题与国际区域合作问题研究的相互融通,探讨跨边界区域经济与战略合作的分析范式、演化路径、战略前景与应对方略,探索目前国内区域合作与国际区域合作的战略衔接,谋求跨边界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协调和发展进路,这是本著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书立足于以现实问题为研究中心,本着国家利益和地区合理利益的研究导向,以泛珠三角地区为案例,侧重从区域组织视角探讨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及其与东盟之间的区域合作问题,根据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本书从战略层面和技术层面来提出和分析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本书认为推进泛珠三角和东盟之间的区域合作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问题,其
全书分为八章,介绍了需求波动、贸易模式与出口市场组合,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概况,中国对东盟早期收获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中国对东盟六国苹果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中国对东盟六国冻鲣鱼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中国对东盟七国马铃薯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以及政策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就业、分配等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社会在转型,经济在转型,国家治理也在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够将*前沿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形成研究合力,我们特别策划了“区域经济热点系列·中国”,希望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由李双元所*的《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优化与促进政策研究)/区域经济热点系列》一书从理论上首次阐释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经济学逻辑,给出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成功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对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现有模式的优化路径;首次构建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合作社绩效提
本书写作总体上是循着“实践问题的初步认识一理论总结与上升一实证研究一理论完善”这一基本思路展开的,具体步骤包括:①总结自己以往有关的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并据此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②针对问题进行文献阅读和讨论咨询,对重要的、关键的概念予以确认或界定;③对前人的有关理论加以总结和认识,把握其精髓、要义和适用性,进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角度和理论起点;④从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基本原理、地理空间和地理过程、区域效应等方面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⑤选择典型近域城市,运用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基本原理进行实证研究;⑥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指出所构建理论的不足和问题,并进一步加以完善。
本专著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地区产城融合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县域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构建、法治建设、基层党建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县域城镇化、县域公共文化均衡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县域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在浙江省内的县域间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