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对我国行业组织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广东会馆、商会,以及现时代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广东行业协会,指出它们不仅承担了内部的协调功能,促进了成员的认同和参与,也推动了组织以外的区域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印证了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现实中如何看待行业协会的角色、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路。
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径与成就;从地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按照东部转型升级、中部开发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个主题,分省(市、自治区)翔实地分析各省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重点论述新时代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后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本书涉及的国家安全仅限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和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等,其与目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一致。本书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我国新时代国家发展基本情况的读本,也可作为高中学生配合高中教材使用的课外读物。
燕山-太行山片区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要重点突破的领域。本书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功能区定位及人口变动三条主线,探讨燕山-太行山片区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突破路径,指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就地城镇化是片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书特别强调,人口分布状况已成为塑造片区现实格局和未来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推进人口集聚,优化人口布是片区推进各项工作和实现发展目标的基本前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中心城市区域”既是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城市联盟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组织形式,也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期空间演化的一般现象与普遍规律。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及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在目前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态势背景下,正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张力之间寻求一条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本课题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使长三角城镇密集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指向,表现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殊途同归”的趋势;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转轨体制痕迹,空间协调发展的阻力大、成本高。课题以多中心城市区域
廉军伟*的《都市圈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根据协同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从都市圈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构建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包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经济主体、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都从自身在都市圈角色定位出发,通过施加某些作用力,对都市圈协同发展产生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也有反面的制约作用。每个维度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都有其运行规律。三个维度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5: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共分为6章,逐一探讨了区域融资的实质、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的范畴等,围绕着区域融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展开讨论。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眼于区域融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探讨了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融资行为及其效应。其逻辑脉络是:在初步阐述了区域融资的实质、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的范畴后,围绕着区域融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展开讨论。下篇重点探讨对投资环境如何分析、评价,介绍了投资环境的产生背景,评价了一般方法等,并在借鉴国外投资环境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措施。
《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是集体研究的成果。报告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各章节的结构,是在项目组成员多次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的。张军扩、侯永志、高世楫负责设计项目总体框架,确立研究的总体思路。各章作者按照项目研究的总体要求,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撰写课题报告,并对相关章节的质量负责。
本书稿原为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报告。本书主要对1840年至1949年期间近代国人开发、治理宁夏的思想及实践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晚清时期,左宗棠及其他官员对宁夏开发、治理的经济、政治、教育等环境进行探讨,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治理、开发,取得一定成绩。民国时期,近人对民族聚居区域的宁夏开发治理的思考更为系统,主要涉及经济方面,如交通、邮电、水利、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商业、财政、货币金融尤其是农村金融方面;同时,涉及政治、民族、科技、教育、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并在上述方面进行实践,在地方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做出诸多不懈的努力,带来近代宁夏区域经济、社会的变迁。
书稿在对浙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新型动力机制模型,以衡量浙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揭示其提升的内在机制及其动态演进,进而提出相应的路径优化思路与政策措施,切实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书稿既关注理论价值,也关照现实价值。
该书紧紧围绕中共重庆市委、涪陵区委四届三次全会的精神,从“三区一城、幸福涪陵”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总体思路、对策举措以及围绕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幸福涪陵等目标的实现,从科学内涵、现有基础、面临的问题、存在的挑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和解读。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背景下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运作评价与绩效提升研究》作者康健从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 政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宏观调控力, 产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微观运作力, 学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环境催化力, 研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内部推动力, 用 维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的外部拉动力。 作者以此展开研究思路,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进行研究,具体研究过程从运作机制、能力评价和绩效提升三个维度顺次展开。其研究成果一方面将能够被直接运用到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实践中,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些可行的实践模式;另一方面,本书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对创新链理论范畴的规范化提供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是相伴而生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业集聚因素不容忽视。基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内生互动的理论模型,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个待检验理论假说,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形成与演化具有其内在规律性,受到区域特征因素的深刻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受到产业集聚水平及其空间依赖因素的重要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差异受到产业集聚结构因素的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追赶式收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重视产业集聚因素。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彭水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若干重大问题,思路清晰,切合实际,针对性强。本书稿对彭水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就业、分配等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社会在转型,经济在转型,国家治理也在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够将*前沿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形成研究合力,我们特别策划了“区域经济热点系列·中国”,希望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由李双元所*的《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优化与促进政策研究)/区域经济热点系列》一书从理论上首次阐释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经济学逻辑,给出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成功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对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现有模式的优化路径;首次构建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合作社绩效提
本书以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为契机,以新华社的视角对2018年博鳌亚洲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关注和记录,通过博鳌亚洲论坛简介、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盛况、与博鳌亚洲论坛相关的专家观点和域外声音、博鳌亚洲论坛产生的影响、潮起博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届博鳌亚洲论坛回顾等章节,对博鳌亚洲论坛进行了一个共时和历时的梳理,并展望未来。本书不但具有知识性和资料性的特点,而且对于博鳌亚洲论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我社精选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播发的系列相关稿件,再编辑深加工,策划出版了这本通俗理论读本。本书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释疑解惑,观点准确,文风朴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广大干部群众参考阅读。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国家予以一系列扶持政策后,如何发挥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作用,向世界一流热带海岛度假目的地迈进,关键在于:一流的人才队伍,科学的规划设计,高雅的文化追求,创新的发展理念。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从提高旅游管理人才专业素质人手,以旅游管理干部为对象进行专题培训和实地考察。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国内和国际思想的碰撞,结集为本书。陆志远等编著的《海南国际旅游岛之旅游探索》共分三部分。部分为引言,主要为海南“旅游发展,人才优先”战略实施的综述;第二部分为专题研究篇,主要是资深旅游管理者和教授们结合海南实际所做专题研究的精彩讲授;第三部分为实践探索篇,主要是海南旅游管理干部结合所学探寻西班牙、巴厘岛、新加坡旅游发展成功之道,借鉴他山之石对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创新发展的
为科学地评价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探讨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寻找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将视角对准市场经济较为发达、流通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大省——浙江,通过建立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评价体系,对浙江省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特征分析,并与经济发达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省市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实证研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与流通产业关联、流通产业结构、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经验,提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本书由章迪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