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浩的刑法题:北京大学法学院 刑法分论 考题解析》(第2版)一书主要收录了五套刑法考题及十多万字的考题解析。这五套大型案例题目被网友封为 神考题 名作,分别被定位为 巧合 悲情 宫斗 史诗 和 穿越 。 题目设计不仅情节曲折,涵盖大量的知识点,而且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法学教育的思考。 书中,作者按照刑法案例解题框架展开分析,为每套题目附上了详尽的参考答案,以期读者以一种边看故事、边做题、边学习刑法理论的方式,熟悉掌握刑法分论的学习要点。后,作者通过书中的考试赠言告诉每一个法律人,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情世故的洞悉,对时代变迁的把握也是法律之学中极其精妙、重要的一部分。 第2版在增加了新的考题和答案的同时,也更新了书中涉及的法条和引注。
法律漏洞是指实证法违反计划的不完整性,其功能为界定 法律外的法之发现 领域,从而区别于 依据法律的法之发现 (解释)和 违反法律的法之发现 (修正)。漏洞领域与法律解释的区分标准为规范之可能文义,其最外部边界取决于作为整体的法秩序。漏洞确定的标准包括实证法规定本身、实证法的评价(尤其连同平等原理)以及普遍性法原则及法价值,由此决定三种不同的法律漏洞:拒绝裁判漏洞、目的性漏洞与原则及价值漏洞。就漏洞确定与填补的关系而言,二者在拒绝裁判漏洞的情形彼此分离,在目的性漏洞的情形保持统一性,而在原则及价值漏洞的情形,漏洞确定则为填补指明大致方向,由此便能揭示 可能 必然 和具有 具体化功能 的三种类推。漏洞填补之界限在前两种漏洞的情形分别涉及不可填补之漏洞和禁止类推的问题,第三种情形兼而有之。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无处不在的算法和蓬勃涌现的新技术不仅是法律规制的对象,也被用作规制工具治理和塑造着人类自身。《法律3.0:规则、规制和技术》通过将技术问题摆在法律思考的突出位置,提出了 法律3.0 的概念 利用技术方案而不是法律规则来实现规制目标。与秉持融贯主义思路的法律1.0和秉持规制工具主义思路的法律2.0相比,采取技术主义思路的法律3.0通过对产品、流程、空间乃至人的设计而完美预防了问题的出现。这在极大提高了监管效率和实效的同时,也对传统法律规则和法律推理方式提出挑战,引发人们对伦理和法治的关切。 《法律3.0:规则、规制和技术》认为,我们已经进入规则、规制和技术三种思维与对话并存的法律3.0时代,需要重新构想和塑造法律,通过把技术工具纳入法律所在的规制环境以拓宽法律研究的领域,并将技术治理置
本书通过对 架构 这一网络法原初概念的重新理解,解释数字生产方式的出现如何推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和政策调整, 架构 不仅是规制性手段,也是生产性空间,集中代表了数字生产方式需要法律保护的核心利益,围绕这一利益诉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经济生产过程和控制过程的一体两面,以及互联网从开放走向封闭的内在逻辑。
《 论犯罪与刑罚 (增编本)》是法学经典名著,自2008年出版以来,已加印4次,销售2万多册。之后我们又出版过一本《贝卡里亚刑事意见书》六篇。我们拟将这两本书合并,推出一个精装版,一方面这是至今为止贝卡里亚的作品合集;另一方面,经典著作值得反复阅读长期保存,因此推出经典著作的精装版以便珍藏。
犯罪构成理论是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犯罪构成体系的理论基础及构成要件要素,并结合刑法分则对其进行了细致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对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司法实践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理查德 萨斯坎德预言了一个法律服务的未来世界,包括虚拟法庭、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国法律企业、放宽准入的法律市场、法律服务大宗商品化与外包、基于互联网的模拟实务训练,以及全新的工作机遇。 《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写给那些有志于未来的法律人,以及所有期待着法律体制现代化的读者,为从事法律服务的职业人群提供富有远见又脚踏实地的指导。
《什么是法律人类学》是一部针对法律人类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入门指南。在法律人类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天, 什么是法律人类学 也就成了所有想要了解法律人类学的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什么是法律人类学》共分为六个专题,分别是 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人类学方法 什么是法律民族志 什么是田野调查 什么是扩展个案 什么是日常个案 从田野调查到法律民族志 。 这些专题,虽然名义上围绕着 方法 而展开,但却涵盖了学科性质、发展脉络、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以及如何适用于当前中国本土法治实践等中外法律人类学的基础问题,不仅描绘出法律人类学的学科样貌,还深入探讨了诸多学科前沿问题。
九鼎重器,百炼乃成。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对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具有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宪法的修改将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提供强大的宪法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现状存在显著不同,各地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千差万别。我国《宪法》规定: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不过长期以来,我国央地权力的分配时常陷入 一放就乱、一收就死 的困局,重要原因是中央和地方制度化的权力结构尚未形成。要降低地方权力空间的模糊性,更好地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须诉诸法治,以法律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权力安排;其中,中央和地方立法权的配置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 基于上述背景,《央地关系中的立法》力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立法权应当如何配置。这一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子问题:其一,中央和地方在事务领域上应当如何划分;其
......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 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本教材从2018年初版以来经过了近3年时间。3年之中,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部主要法律都进行了重大修正。 鉴于此,此次教材修订主要围绕本轮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修正展开。一方面,考虑到虽然各部新法都已开始实施,但在司法实践中必然存在新旧交替的现实问题,因此各个章节的撰写是在介绍原有法律的基础上增加新法内容,并且对各该项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对修改草案的主要中间稿和最终通过的修正案进行了梳理和对比,以从侧面体现有关部门在该问题上的立法考量和态度转变,便于读者进行知识产权法的历史分析并从中探究更深层的立法目的。另一方面,全书最后以电子版的形式分别列出了《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的新旧法条对照表,使各部法律的改动之处一目了然,方便读者学习和记忆。
1. 收录公司法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以及相关的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典型案例裁判要点, 内容全面。2. 收录新公司法标准文本, 并附有“条文主旨”, 方便读者根据需要迅速找到相关条文。3. 全面汇编司法实践中可参照适用的 公司法相关指导性案例裁判要点。5. 精心收录公司法律实务相关的 公报案例,以及 公布的相关民商事典型案例,整理典型意义或裁判要旨。6. 赠送 公司法相关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与典型案例全文电子文件, 扫描“编辑说明”页二维码即可获取。
为适应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双重职责,对违纪违法和职务犯罪问题一体审查调查的新形势新任务,帮助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笔者认真吸收国内职务犯罪讯问研究中的部分成果,并结合长期从事职务犯罪讯问的感悟,欲借此书形成对职务犯罪讯问要素研究的体系性理论认知,以便更好地指导监察讯问实践。 本书正文包括六大部分:第一章为监察人员讯问动机与监察对象应讯动机,第二章为监察人员讯问心理与监察对象应讯心理,第三章为监察人员讯问语言与监察对象应讯语言,第四章为监察人员讯问方式与监察对象应讯方式,第五章为监察人员讯问方法与监察对象应讯方法,第六章为监察人员讯问条件与监察对象应讯条件。总起来讲,各章采用先罗列具体的职务犯罪讯问要素,然后提出破解应讯要素方法的思路展
1. 收录公司法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以及相关的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典型案例裁判要点, 内容全面。 2. 收录新公司法标准文本, 并附有“条文主旨”, 方便读者根据需要迅速找到相关条文。 3. 全面汇编司法实践中可参照适用的 公司法相关指导性案例裁判要点。 5. 精心收录公司法律实务相关的 公报案例,以及 公布的相关民商事典型案例,整理典型意义或裁判要旨。 6. 赠送 公司法相关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与典型案例全文电子文件, 扫描“编辑说明”页二维码即可获取。
《权力的边界》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韦我独尊”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
本书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了当代哲学的各种方法论,并以此解释了斯密的法学观,这种法学观是对大卫·休谟的发展和回应。作者认为在各种影响斯密的理论中,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是为重要的。作者详细研究了斯密的社会和政治思想,清晰地阐释了《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理论、《法学演讲》和《国富论》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关系。
本书充分地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系统地梳理了相关国家的立法例;通过比 较分析研究,本书努力获得因应人工智能及其生成物对著作权制度形成挑战 的规律性与共识性知识,并尝试提出若干创新性观点与研究视角。这些知识 与研究视角可以成为我国著作权制度因应人工智能挑战的一种理论观点,也 可以为我国学者就此问题进一步深度研究提供若干有益的观察视角与研究 文本。
本书收录哈耶克论述自由的含义、自由社会秩序、社会正义及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困境等 7 篇论文。哈耶克特别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自由主义与正义、自由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与民主的关系,并指出了自由主义在当今遭到的思想意义上的混淆和误用。他特别对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一制度在民主的名义下颁布的不是符合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而是“命令”,议会成为政府治理的工具,而这必然会妨碍自由。本书前附有邓正来先生的长篇评注,对哈耶克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评论。
本书共分为十章内容,章引言对于情报工作的困难和公安情报技术概念进行概述;第2章犯罪数据,对于数据共享、数据质量和数据模式进行讨论;第三章大数据技术,在概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在公安情报领域的应用;第四章互联网技术,在概述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涉恐信息的数据分析进行探讨;第五章社会分析技术在概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内容分析技术以及在公安情报领域的应用;第六章犯罪空间分析技术在概述基础上,阐述了犯罪热点分析和犯罪可视化技术;第七章犯罪心理分析及情景预防技术---以网约车车内冲突为例,通过情景预防技术和犯罪心理分析技术针对网约车车内冲突进行分析;第八章基于演化博弈的预警技术,在阐述旅客差异化安检的基础上,选取了民航旅客分级分类模型,并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基础上进行风险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