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时代背景,人类社会的共性,各民族国家法律的共同与差异及其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原因的层面与高度,全面、系统、概括地阐释当今世界几个主要法律体系或家族的生成、演变、及发展,并指出其各自的特征和独特价值,*后提出人类社会法律发展的共同方面和世界共同法产生形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每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其法律形成的特定路径。我国法律的形成离不开党的领导, 党领导立法 既是一个实践命题,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书以党规和国法为框架,对党领导立法进行界定,以《惩治贪污条例》《民法通则》等法律为例展示党领导立法的具体过程,深度呈现党组织在立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从学理视角进行阐释。倡导从党领导立法的实践中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学术原理和学术话语,以解释立法的中国经验,从学术角度回应西方学者对我国立法的误解和误读。
欧洲在过去四十年中一直大力推进建立 统一专利制度 。2012年,欧洲议会和其成员国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决定实施该项新制度。新的统一欧洲专利法院将在2017年底前正式实施。本书详细介绍了有关欧洲统一专利法院和统一专利制度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从技术层面解释了新的 统一专利 对专利权人产生的影响、专利申请策略和费用标准,并解析了新的欧洲统一专利法院的特点与诉讼程序。
本书稿共结集作者2002年以来发表的23篇文章和演讲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儒家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问题、诚信原则与中华伦理背景、儒家思想与司法公正、“和谐”与“斗争”理念的文化渊源等作了阐述,对法律与道德的语境、中西法律文化的共同点等提出见解,对《唐律》、《四库提要》等做了独到解读。作者的学术观点具有前沿性,对于中国法律制度史、社会发展史研究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具有根基性的意义。。 作者指出:中国的法律和文化必须以中国文化为体,而不能以西洋文化为体,无论其为英美文化、法德文化或日俄文化,概莫能外;中国的法律只能为中国文化之用,也必须为中国文化所用
本书从中国审判倡导 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的理念出发,结合当前强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政策要求与实践现状,提出 理由论证 的中国审判 前置命题 ,为探讨 中国审判为什么要说理 中国审判如何说理 等命题提供来自法理学与法社会学的智识资源。
我国刑事案卷的种类可分为侦查案卷、起诉案卷和审判案卷三种类型。侦查案卷中的证据卷实际上属于本文所称卷证的主要形式。在当前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对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检察机关对犯罪的起诉均围绕卷证而展开,而人民法院审判阶段对案件事实的调查,集中表现为对侦查阶段形成和制作的刑事卷证加以审查和确认。从本体角度,刑事卷证在信息的保存和传递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叙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与庭审口证为主导的经验审判不同,以文字为载体的刑事卷证在审判阶段的运用决定了刑事审判的技术性特质。而中国刑事司法体制和诉讼结构对刑事卷证运用的上述特点起到进一步固化作用,成为推动刑事卷证在实践中有效运用的结构性因素。刑事卷证最终合理、有效和规范的运用,确保刑事卷证对刑事审判实体和程序公正,推动审判中心基本价
本书选取一带一路沿线三十余个典型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按照地理位置和区域法律制度协调密切程度划分为十大区域,对其商标法律制度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系统研究,归纳共性和规律、分析差异与特色,继而探究各区域商标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企业 走出去 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商标法律风险有针对性地作出示警。同时,本书尝试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一带一路 沿线商标法律制度的协调机制,从而为 一带一路 沿线的知识产权政策沟通建言献策,为促进 一带一路 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乡村治理能力涉及乡村社会的方方面,也深刻嵌入行政体制之中。《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研究》书稿立足乡村社会的变迁,考查基层政权运作为核心的乡村治理能力,从纠纷解决、村级治理、政策执行等治理事务呈现当代乡村治理能力的动态面貌。本书关注并试图对当代乡村治理能力进行一个经验性的理解,而非抽象的理论解说,探究了乡村治理能力建设所面临的诸多困境,讨论了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的方向。乡村治理能力建设,需要调整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方向,优化国家权力在农村社会的运作方式,重塑新时期的乡村关系。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招标投标法实际适用中问题设立十二个专题,即中标通知书的性质与中标合同问题、必须招标项目法律认定、招投标文件法律性质及顺位、中标无效的认定、低于成本价中标合同效力及工程结算、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司法认定等。本书紧密联系实际,逻辑性强,资料翔实,将法理、法条和案例有机融合,突出培养读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本书的学术创新思考 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对现代国际法治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哲学思辨与重构,创新拓展了研究现代国际法治基础理论问题的学理视角。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正引领世界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公平、开放、合作、全面、创新及可持续的义利观、发展观与安全观,逐步形成一个内容科学、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全球治理理论体系,也必然要求并指导现代国际法治基础理论体系的创新建构。 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探索思考更加公平合理国际法治秩序与理论建构中 法治 与 德治 融合互动的内涵、价值、原则与机制等,初步探讨了优化全球治理的基本模式和国际法治运行的基本方式。要引导国际社会协
法律解释作为法学方法论*重要的领域和内容,是法律适用的基本问题,在法官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法律解释的方法有很多,如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社会学解释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社会学法律解释。法律解释方法中,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都是针对法律条文本身的解释,局限于法律精密的逻辑殿堂之内,只有社会学法律解释考量法律之外的社会利益、社会福利、社会正义、社会效果等社会因素,对法律适用具有独特的补足功能。作为法律解释方法的一种,社会学法律解释是指将社会学方法运用于法律解释之中,通过对法律解释的社会效果的预测和衡量来选择*答案。社会学法律解释要求法官关注社会影响或社会效果,依据但不必拘泥于法律规范的文字表述和逻辑推演,通过对判决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或社会效果进行预测、评估和权衡,结合当时
《浙江法治政府第三方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地方智库报告》围绕浙江各地各部门5年来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与问题,从个案中概括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共性问题。 首先,梳理与总结法治政府第三方评估原理,以及浙江 因地制宜、兼济全国 因法而循、适度前瞻 因势利导、典型示范 的评估经验,提出作为一种以发现并推动问题解决为主导功能的评价工具,第三方评估应遵循 准备(获取数据,包括内部数据或外部数据)一作业(具体评估实践)一反馈 等基本工作流程,致力推动各地各部门解决问题,以求实效,借此整体推进各领域法治建设。 其次,坚持统分结合,既通览浙江法治政府第三方评估全局,又选择全省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 窥豹一斑 ,以期客观呈现浙江作为先发地区先行法治化的发展道路。 *后,反思了第三方评估作为促
《私法》第16辑第1卷,总第31卷设置4个栏目:专题研究、论文、评论、书评。*,本卷重点关注了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本卷收录了两篇有关民法典编纂的系列论文,如物权法问题研究、未成年人自决权相关问题研究。第二,本卷重点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发展动态,收录了两篇知识产权领域的佳作,分别探讨了避风港制度中 反通知 机制的完善以及 发行权用尽原则 在网络领域的适用等知识产权前言问题。第三,本卷着重关注当下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并刊发了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比如风险规制中的科学咨询程序问题、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问题、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监管问题等。第四,比较法研究方面,本卷收录了国外学者的新研究成果,比如罗马法与主权政治问题研究、黑格尔国家哲学的伦理阐释、中国税收债务关系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少数人享有到人人享有的发展演变历程,揭示了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政策的取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社会理想实现的逻辑、脉络和步骤,介绍了中国社会制度建设者们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剖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因,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以及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问题。
本书收录、编译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主要的对外援助法律文件,全面展现了这些国家的对外援助宗旨,援助原则,援助方式,援助管理机构,援助资金的来源和分配,援助项目的确立、执行和评估以及援助数据的统计、公开等法律规则,旨在为我国对外援助的立法完善和行政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专利技术转移理论与实务》内容简介:本书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部分为理论篇,即技术转移的基础理论与规则篇;第二部分为市场篇,即技术转移的市场体系与竞争格局篇;第三部分为战略篇,即技术转移的战略与战术篇;第四部分为实务篇,即专利技术转移交易操作实务篇。总体来讲,本书是一本以技术转移为主题的论著,其内容从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阐述。其中,理论部分参考了国内外技术转移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在其中阐述了编著作者的自身见解,内容包括技术转移的概念辨析、模式与路径、动因机理与影响因素、一般规律和作用以及操作实务等。本书以技术转移为主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阐述,具体内容涉及技术转移的概念辨析、模式与路径、动因机理与影响因素、一般规律和作用以及操作实务等。其中理
慈善事业是广受关注的社会事业。本书是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民政部的支持下,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慈善联合会的资助下,由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慈善事业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郑功成教授组织核心团队,经过深入调查和召开10多次专题研讨会议并吸收来自学术界、慈善业界的300多人次的意见,专门为全国人大起草《慈善事业法》提供理论支持的一项研究成果。全书由慈善事业立法框架与要点、国外慈善立法概要、慈善事业立法与相关法关系及处理、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慈善服务、慈善募捐与捐赠、慈善财产、慈善信息公开、慈善税收政策、慈善监管、慈善法律责任、宗教慈善、境外组织在华慈善活动管理等14个专题研究报告组成,并附有郑功成教授有关慈善立法的专题文章与理论专访。本书是郑功成教
全书共15万字,比较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了地方立法与民间规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立法上的规范联系、实践中规范之间的互动等等问题,在法学界次全面地探讨了地方立法与民间规范之间的制度联系,借鉴和采用法律社会学和法律人类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在全面掌握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强调突出问题意识和学术创新,围绕民间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运作与实践、发展与走向等核心问题进行论述,探寻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地方立法与民间规范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国家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持与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价值。
《中国公证史编年(1902-1979)》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公证史著作,具有很高学术价值。本书由全国优秀公证员、上海市杨浦公证处副主任蔡煜同志历时五年多写就,近四十万字,二十余幅珍贵公证资料图片,一举填补了中国法律制度研究空白。选用文献众多,不仅选用了各类志书、文集、年谱、档案汇编、法律规章汇编,而且选用了各历史时期司法机关编印的各种手册、杂志、宣传资料、告示、民间保存的公证文书、公证档案与公证有关的物品等资料。本书的出版不仅为中国公证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新鲜素材,并且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司法体系、民商法制度等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客观地描述从清末到1979年中国公证制度发展历程,以期把这样 一个年青的制度介绍给公众。使每个人都能对这个不很熟悉,但又确实存在于我们日常生
公安边境管理就是公安机关在国家边境地区的行政管理活动。国家边境地区因为紧靠国家边界且与他国相邻或相望而使其变得非常特殊和敏感。国家边境地区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公安边境管理必然具有明显的不同于公安机关在国家内地的行政管理活动的特殊性。本书以公安边境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基础,以解决公安边境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导向,以寻找维护国家边境地区安全和治安秩序的有效对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安边境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为基本框架,对公安边境管理学的学科架构、基本知识,公安边境管理的历史和现状、域外公安(警察)边境管理、公安边境管理的基础工作、专项管理、专项整治进行究。本书不仅研究 问题 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而且研究 对策 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刑法教科书,只是围绕着共同犯罪的概念、成立条件、形式、分类、刑事责任以及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身份等几个有限的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共犯论的体系、共犯的处罚根据、共犯的因果性、共犯的本质、共犯与正犯的关系等共犯论的根基性问题,不仅较少涉猎,相关研究远远没有获得充分、深入的展开。比如,有关共犯的处罚根据,即共犯没有直接实施侵害法益的实行行为,缘何还要受处罚的问题,我国刑法通说采行的是缺陷丛生、在大陆法系已被完全淘汰的责任共犯论的立场;又比如,在共犯的性质问题上,早已被大陆法系刑法学界所摒弃,将心情刑法发挥到极致的共犯独立性说依然在我国刑法学界大行其道。再比如,在共犯的本质和共犯要素从属性问题上,否定 责任个别作用 的犯罪共同说和*从属性说,不仅在我国刑法理论界还是在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