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宏主编的这本《犯罪矫治评估系统回顾研究》包括7篇研究报告,分别对认知行为治疗、监禁与非监禁刑罚、矫正训练营、就业项目对重新犯罪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综述。
本书是在前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次修正在保持原有框架和专著性教材特点的前提下,为了反映犯罪学研究的新发展和现实犯罪的新变化以及增强内容的系统性,实际增加和改写了近十万字的内容,并对原有章节的体例和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新增的内容主要包括:(1)充实了犯罪预防论。(2)补充了新的犯罪类型,即未成年人犯罪和洗钱犯罪。(3)增加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内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反犯罪活动的总方针,对其他刑事政策都具有统辖功能,因而新增为余论“刑事政策论”的最后一节。
《倾诉与呼唤:毒品滥用元叙事》从毒品滥用者的立场出发,通过大量访谈个案的“元”叙事,重现毒品滥用的诱因与危害,剖析毒品滥用者在与社会整体环境发生互动的过程中、于具体的时空和资本限定下,一步步走上毒品滥用之路的深层原因,并借用他们的“口述”言语深描毒品成瘾之后的生活状态,希望他们的无奈、痛苦与悔恨能够成为劝阻后来者误入歧途的警示,更希望唤起更多的各学科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与我们一起反思毒品滥用的深层社会原因以及未来有效遏制毒品的努力方向。
《职务犯罪侦查指引》从职务犯罪侦查的特点和基本对策入手,全面讲解了职务犯罪侦查策略的特征、侦查策略的设计、实施程序及常用的调查访问、搜查等具体取证措施。详细分析了职务犯罪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特征和反讯问的常见手法,总结归纳了侦查讯问的组织实施方法和程序,并结合职务犯罪侦查讯问实务,详细讲解了4种讯问方法和8种讯问策略。基于证据和取证技术手段的重要性,作者对职务犯罪侦查证据的特点、证据的收集规则及审查、判断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重点讲解了文书检验和司法会计技术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为突出职务犯罪侦查实务性的特点,作者用大量篇幅,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职务犯罪侦查中常见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刑讯逼供等案件的立案条件、侦查程序和侦查方法,探讨了在线索的发现与获取
“罪犯分类与处遇”为今年教育改造学专业委员会研讨会主题,通过分类与处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我国罪犯分类与处遇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进行科学评析,吸收和借鉴西方监狱有关罪犯的分类理念和处遇观念,结合中国监狱实际,构建适合我国监狱罪犯分类与处遇的模式和路径,更好地推动我国监狱管理、改造和矫正罪犯,为监狱持续稳定,提升监狱行刑效能和提高罪犯矫正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证据学、侦查学方向)、证据学研究所所长,热衷于法学普及工作。在《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中,他从《血痕弹道指纹探奇》和《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这两《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中精选了麦克唐奈和李昌钰亲自办理的一些精彩案例,并且对原来的文字进行了一些修改。
《倾诉与呼唤:毒品滥用元叙事》从毒品滥用者的立场出发,通过大量访谈个案的“元”叙事,重现毒品滥用的诱因与危害,剖析毒品滥用者在与社会整体环境发生互动的过程中、于具体的时空和资本限定下,一步步走上毒品滥用之路的深层原因,并借用他们的“口述”言语深描毒品成瘾之后的生活状态,希望他们的无奈、痛苦与悔恨能够成为劝阻后来者误入歧途的警示,更希望唤起更多的各学科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与我们一起反思毒品滥用的深层社会原因以及未来有效遏制毒品的努力方向。
传统的观点认为,犯罪现场是指由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变化了的有关客观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实施犯罪的地点、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痕迹、物品的其他场所(包括外围现场和犯罪分子进入、逃离有关场所的路线等)。犯罪现场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客观反映,是犯罪活动的遗址,是储存犯罪信息和犯罪证据的重要信息库。《犯罪现场勘查》全面介绍了犯罪现场的保护、临境初步处置、组织与指挥、现场访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