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 本书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则只在部分意义上是规则的一种功能。本书的资料安排意在让每一观点都能与其他观点相比对。每一文章和案例都提供了探索人的紧张关系的机会。正是以这种教学法,本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 本书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本书信奉的哲学是,法律判决应当经由询问而生成,而一个纠纷的所有方面都应当被检视,以便获取最广博、最特别的观点。不仅如此,本书的设计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某一阅读材料中知识要点的解决都扩展
《注意义务比较研究:以德日刑法理论和刑事判例为中心》是以过失犯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注意义务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著作。作者以比较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围绕德、日刑法理论和判例与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的异同,从注意义务的概念、性质、根据、内容、前提、标准、类型、阻却事由等方面,对注意义务理论体系进行了全方位解构。《注意义务比较研究:以德日刑法理论和刑事判例为中心》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德、日刑法理论关于注意义务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德、日刑事判例的动态,对于丰富我国过失犯罪理论,拓展理论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司法实践准确认定过失犯特别是新类型过失犯罪也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属于导论。既然是导论,叙述也就不可避免地“有所选择”。这意味着本书不会也不可能全面地分析讨论西方法律思想。严格地来说,没有哪位学者可以全面地分析讨论,因为西方法律思想的内容浩如烟海;即使是就其中一个领域,比如以刑法、民法等部门法为标志的法律思想的对象,内容也是十分庞大的,几乎无法全面地分析、讨论。因此,选择既是明智的,也是无可奈何的。本书分析讨论学界一般认为的比较重要的西方法律思想,当然,主要是围绕法理学或说法律哲学而展开的法律思想。作为导论,本书的另外一个企图在于,不仅讨论“说了什么”,而且讨论“为什么这样说”。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都能理解,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说”会是更有意思的、更有启发的、更为具有挑战性的;对于开拓研究、学习的思路也是更为有益的。这就如同看到一个人站在
英美两国的保验法固然精妙,然而中国读者对此却很少有真切的体会,因为我们平常能接触到的多为其成文法典,阅读起来味同嚼蜡。我们当然也知道,英美国家行判例法,生动、钱活的“行动中的法律”无不体现在法官们几百年来所书就的判决书中。不过由于条件有限,中国读者能看到的保险法判例十分有限,而且多为转述再转述的版本,无法看到其价值。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做了一件前没有做过的事,他们精心挑选出几十个英美保险判例,用流畅的语言进行了全文翻译,然后为读者补充了许多必要的背景知识,细细缕出法官的思路,对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提炼,并适时进行精辟的点评。这些判例和评析都按照保险法体系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让人读来一气呵成,掩卷之后却又可以准确地在脑海中再现其原貌,两位作者的细致和严谨可见一斑。 在评
英美两国的保验法固然精妙,然而中国读者对此却很少有真切的体会,因为我们平常能接触到的多为其成文法典,阅读起来味同嚼蜡。我们当然也知道,英美国家行判例法,生动、钱活的“行动中的法律”无不体现在法官们几百年来所书就的判决书中。不过由于条件有限,中国读者能看到的保险法判例十分有限,而且多为转述再转述的版本,无法看到其价值。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做了一件前没有做过的事,他们精心挑选出几十个英美保险判例,用流畅的语言进行了全文翻译,然后为读者补充了许多必要的背景知识,细细缕出法官的思路,对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提炼,并适时进行精辟的点评。这些判例和评析都按照保险法体系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让人读来一气呵成,掩卷之后却又可以准确地在脑海中再现其原貌,两位作者的细致和严谨可见一斑。在评析英美案例的过程
人文主义法学思潮是指欧洲14—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有关法律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其基本内涵是人文主义法律观。这种法律观不同于中世纪的经院神学法律观,也不同于后世在科学主义影响下的实证主义法律观。人文主义法律观主张人是有尊严的,是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每个人都拥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生命,并有能力赋予其生命以意义。人文主义法学思潮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西方后来所有承认人权、主张维护人的尊严的自然法学和其他法学流派的思想渊源,构成了近现代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的底蕴。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实主义法学是20世纪西方法学的重要流派。现实主义法学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法的客观社会现实为研究对象,强调行为和政治因素对作出司法判决的至关重要性,并轻视抽象的法律规范和原则对判决具体案件的影响。现实主义法学注重具体诉讼过程,注重法律程序中发挥作用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政治、社会和心理方面,进而强调法官行为,注重司法效果。现实主义法学对当代西方法学具有重要影响,其思想、观点和传统被当代西方行为法学、经济分析法学、批判法学等继承。
本书导论部分首先树立了一种关于合同的全新观念,即它是一种当事人规划未来行为的自治方法,继而在这种新观念的指导之下引出了英美合同法的核心命题及其标准——对价原则。除此之外,导论还综述了全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研究意义。本书章为对价原则的历史渊源。笔者通过历史地再现对价原则的产生情境来发掘对价原则得以产生的源头及其原因。大量的笔墨花费在对英国早期诉讼形式的研讨上,并将清偿债务之诉(debt)和违诺赔偿之诉(assttmpsit)视为对价原则得以产生的形式和实质源泉。本章结尾之处,笔者还对现代学者对对价原则产生原因的误解进行了检讨,澄清了先前的歧见。本书第二章为对价原则的理论模型的进化。对价原则的理论模型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英国实质的获益受损理论到美国的对价交易过程理论的长期历史进化。英国
本集成编撰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整理知识产权领域的多边条约,从而更好地展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历史进程。综合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及工具性是为集成编撰的主要目标,具体而言,本集成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 一、覆盖面广、内容齐全。本集成竭尽所能地将有关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所有多边条约囊括在内,使之成为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集大成者。一部条约就是一幅历史画卷,通过这部集成,读者可以发现,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始终因应着社会发展变化之需,一些新问题、新动向、新挑战都能在国际条约中得到及时地反映。 二、结构合理、编排科学,本集成在全书的编排设计上依据的是条约缔结的时间先后,并在各条约名称后标注了缔结年份,以求一目了然、结构明晰,也便于读者查询。此种体例,既可以为读者研究知识产权国际立法的“断代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