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本书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本书的片面理解。本书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本书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本书后才能有所认识。
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出现了问题。用传统的说法来讲,美国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最强大的国家,但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恐怖主义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体、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全世界对美国意图的不信任……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和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两位美国的外交政策专家,都曾担任过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戴维·伊格纳休斯的主持下,他们解析了美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挑战:美国应该从伊拉克撤军,还是继续留在那里?美国应该如何与伊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打交道?美国用什么样的强度来推进北约边界直至俄罗斯边境?布热津斯基所说的“全球政治觉醒”有多重要?美国如何面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美国必须捍卫自己在远东的地位吗,如何捍卫?……他们认为,美国今后几年内的外交决策将决定美国
“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概念源自何处?崛起国与守成国是否必会发生冲突?作者格雷厄姆 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系统地回答和解释了上述问题。艾利森从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出发,对历史上发生的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这16个案例包括成功避免陷入战争泥淖的4个案例和以战争收尾的12个案例。同时,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12个通往和平的方法。在本书最后,艾利森将对其观点的质疑提炼为“七个稻草人”(对曲解对方论点的比喻),并直截了当地回应了这七种质疑,他明确指出“修昔底德陷阱并没有宣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艾利森作为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他的这本书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窥美国战略设想的一扇
本书在整理和利用战后50年中日两国关系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半个世纪的中日关系给予了全面系统的综合论述。总结了战后50年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由不正常走向正常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揭示了中日两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光明前景。
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两个国家,能像中国和日本那样,相互交往的历史如此悠久,相互影响又是如此广泛深入。而在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国起步时处境如此相似,结局又是如此不同。口日之间古代的师生关系发生逆转,友好邻邦变成敌国。那么,这一切的变化究意是怎么发生的?其原因又在哪里呢? 本书通过在中国和日本收集掘的大量中日文史料,具体论述了近代中国和日本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书中还通过对一批中国人的日本研究著作和日本游记的介绍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近代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书通过翔实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精辟的分析,探讨了风云变幻、错综复杂、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近代中日关系史,给人以深刻启示。 本书共分十一章。前七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不断加快 对外开放的前进步伐,并日益走近 治理的舞台中央。在此背景下,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于 战略,是我们正面临并必须履行的时代使命。鉴于此,北京大学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双 ”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学校发展方案,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区域国别研究正在称为北京大学学科发展的新亮点的时,也在诸多领域 。本书梳理了北京大学部分学者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研究与论述,聚焦学科建设、理论方法,人才培养、具体案例四个维度,为推动 区域国别研究,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科提供一份思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