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是英国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创作的逻辑学著作。 《逻辑哲学论》从符号系统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考察的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部分,并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表明,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是怎样由于对符号系统原则的无知和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出来的。 《逻辑哲学论》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社会就像一团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通过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而不是像傻瓜一样靠得太近,灼伤自己。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以13篇佳作展现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的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教育、道德、名誉等人生问题阐述了独到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罗杰·M.怀特著的《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这意味着,虽然本书的写法使得读它的时候可以不同时读《逻辑哲学论》,但从本意上说,它是为阅读原著的读者而写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也能反过来参考。 《逻辑哲学论》是一部难读的文本,因此关于其正确解读就有了相当多的争议,而争议不但涉及特定段落的具体注疏,甚至关乎整本书所论述的主题。因此,无论哪位作者的著作,凡是论及《逻辑哲学论》之处,读者绝不可简单地听信其言,一定要拿作者的论述与原著文本对勘一番。这条告诫显然既适用于本书,又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谈及《逻辑哲学论》的著作。
为什么要读点哲学?哲学家罗素告诉我们,哲学的意义不是在于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以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的我们去过确定的生活。罗素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爱、求知欲和同情。一旦这三样东西被泯灭,人类将沦为行尸走肉。本书完整选编罗素阐释求爱、求知、共情的名篇,从恋爱、婚姻、工作、战争、人际交往、幸福观、金钱观等实用场景出发,解读人性、社会与人生,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本丛书收录了从马克思高中毕业撰写的三篇作文到恩格斯晚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代表性著述20余篇。这20篇著作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专业和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必学书目。丛书作者对这20余篇著作的研究状况和研究内容的梳理、概括和总结,基本上反映了北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程的主要内容,展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情况,是北大博士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缩影。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果体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可以“这样读”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一生写作中花费时间最长、付出心血最多的一部著作,虽然尚未完成,但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时曾这样说:“不研读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本书对《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以及新时代的现实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以期能为广大读者深入理解和研学这部著作有所帮助。
本书是一本学术导读书,是对弗里德里希·尼采思想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在此,读者将了解到尼采的思想渊源,他的超人哲学,他的“重估一切价值”,他思想的后续发展和应用。本书有助于训练读者为阅读该理论家的原始文本作好准备。
《塔木德》被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之一,是真正的传世经典。犹太民族正是因为有《塔木德》这一精神支柱和智慧的指引,才得以在饱受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依然生存了下来,并获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本书根据《塔木德》介绍和阐述了犹太人在经商和处世上的智慧,并运用精练的语言,通过一个个富含寓意的故事,诠释了犹太民族智慧的博大精深,相信对读者们会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如何正确面对不安与惶恐,让自己穿越生命中的种种荆棘险路,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大课题。你感觉不到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对“衰老、疾病、死亡”的认知产生了偏差。本书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继《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等“勇气系列”之后的又一新作。全书共分6讲,分别从“哲学能做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际关系是烦恼之源”“从衰老和病痛中学习”“死亡并非终结”“活在当下”讲述了哲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获得幸福的方法,人际关系的处理,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正确态度以及真实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1873年左右,并与《悲剧的诞生》一脉相承。全书主要是介绍和论述5位希腊哲学家: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思想。这本书并没有像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对著名的哲学家们做概览式的叙述;而只是择取每个哲学家的思想中最有个性的,能最鲜明地体现出其个性的言论。正像尼采本人在序言中所说,“通过三件轶事,便可给出一个人的肖像。我试图从每个体系中抽出三件轶事,对于余下的,则只能忍痛割爱了。”这样的手法摒弃了平常又冗长的历史性论述,从而在叙述事实之外还实现了对事实的超越。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精选和汇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著述,采用经过校订的新译文,并附有各种必要的参考资料,以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多层次需要。编译者力求在时代特色、学术质量和编排设计方面体现新的水准。文库包含三个系列:一是单行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独立成书的重要著作;二是专题选编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集中论述有关问题的短篇著作和论著节选;三是论述摘编本系列,辑录经典作家对有关专题的论述,按逻辑结构进行编排。
首先,曲士英、牛涛、陈宏伟专著的《马克思主 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文化安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的内涵、基本观点、产生和发展历 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 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以马 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充实文化建设内容,明确社会主义 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也有助 于我们以文化创新更好地传播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 其次,本书从结构学和动力学两个层面分别对意 识形态与国家关系进行了深 入剖析,有助于我们将文化安全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态发展战略放在当前国家崛 起和民族复兴整体战略的整体视域下,作为其重要组 成部分进行研究,从而使我们 能够从整体意义上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 全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战略。 再次,本书对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与国家文化安全 攸关的意识形态挑战的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说?怎样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哪些重大发展?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能够在自我*新中永葆青春活力?马克思是怎样说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这些说明有何重大意义?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今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者段若非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以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运用和发展马克思 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原*为根据,进行了系列创作,作者精选出来13篇作品组成了在逻辑上构成一体的完整*作,探讨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怎样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书是一本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读物,也是深入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导向性*作。
托马斯曼曾经指出,正如一种生物可能因缺少某种化学成分或某种元素而患病或枯萎一样,我们这个社会,如果缺少 席勒元素 也会衰落和枯萎。事实上,现代社会如果缺少 马克思元素 就无法走出困境,社会就不能健康发展,马克思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元素是解决现代社会危机,从而使人类走向新文明的理论武器。毋庸置疑,马克思元素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它表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学术性与社会现实的内在统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基于上述认识,孙民*的这本《马克思元素及其当代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现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反思和对中国学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评论五个方面,系统探索马克思元
由王来法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来自浙江实践的100个报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辅助教材。它选择了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实践的100个生动鲜活的事例,用以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生和一般读者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浙江改期开放的实践,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适用的读者面很广。
每天15分钟,学习一节哲学入门知识,30天掌握基础的哲学知识。这本书对哲学按类目进行解说,知识丰富有趣,探讨了许多生活现象,如人们沉迷于社交网络到底是好是坏?人工智能拥有心脏功能的日子将要到来了吗?本书从苏格拉底到近期新的AI议题都有涉及,针对那些艰涩难懂以及当前最热门的哲学知识,用漫画和手账的形式进行解说,简单易懂。30天的学习,让读者对哲学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书中配备进度管理表,来检查每日的学习情况。
在恩格斯众多的书信中,精选了他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20多封书信,比如,《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4月12日)、《致保尔·恩斯特(1890年6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保尔·拉法格》(1890年8月27日)、《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等22篇书信,另外附录3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献。这些书信集是学习研究恩格斯思想的重要参考文本,是全面、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替代的重要文本。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一347年),西方思想传统奠基人之一,同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齐名。 柏拉图来自一个长期在雅典政界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但由于厌恶政治圈内的暴力和腐败,他拒绝沿循这一家族传统。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他的朋友兼老师)被判死刑,更让他感到失望和恶心。受苏格拉底对道德标准的性质的种种讨论的启发,柏拉图想到要用哲学,而不是政治,来治疗社会的各种弊病。这最后成为了他的一个基本而持久的信念,即除非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否则,社会的弊病永不息止。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目前的一个重要时刻。 柏拉图编著的《苏格拉底之死》收录的四篇对话录,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著。通过记述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柏拉图发展了他的哲学,
福柯是一位如此复杂的思想家,而《规训与惩罚》的丰富性也只有通过多次的阅读才能够发现。从理论上说,安妮·施沃恩、史蒂芬·夏皮罗著的《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将有助于为那些《规训与惩罚》的未来读者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阐明这部著作的总体架构及其段落含义,它将帮助你迈出第一步。带着这样的意识,在阅读(和使用)《规训与惩罚》以及福柯的其他论著时,你将感到更加舒适和自信。我们的目标仅仅是通过忠实于福柯的实际文本而“推陈出新”。简而言之,这本指南应当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福柯是一位如此复杂的思想家,而《规训与惩罚》的丰富性也只有通过多次的阅读才能够发现。从理论上说,安妮·施沃恩、史蒂芬·夏皮罗著的《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将有助于为那些《规训与惩罚》的未来读者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阐明这部著作的总体架构及其段落含义,它将帮助你迈出第一步。带着这样的意识,在阅读(和使用)《规训与惩罚》以及福柯的其他论著时,你将感到更加舒适和自信。我们的目标仅仅是通过忠实于福柯的实际文本而“推陈出新”。简而言之,这本指南应当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帕斯卡著李东旭编译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精)》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秘密。
本书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作者的人生和思想经历,并概括了他所提倡的生活方向:节制无休止的欲望,自觉地选择简单,这是我们专享能中断与吃人的“全球化”的联系的办法。在此之后,我们才能重新把人和自然作为思考的重心,并重新赋予这个世界它原本的滋味和轻盈。
听说你也是孤独患者,所以我们请叔本华亲手为你制作了一张“孤独通行证”。亚瑟·叔本华著的这本《孤独通行证》由三个指南构成:指南一让你坦然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孤独时刻,指南二带你读懂人性,指南三助你学会与一切美好的事物为伍。嗯,来不及交代更多了,请速速打开它,开启你人生的又一场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