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你是不是也对种类繁多的国学典籍头疼不已?你是不是想要一套轻松有趣的国学入门书?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就带读者分清了国学的各大门派,理清了国学的来龙去脉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魏晋玄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儒家 就像HR,*会处理人际关系,把国家秩序安排得明明白白; 道家 向往自由,推崇无为而治,offer送到手里都不接; 法家 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用开公司的套路,把国家一步步做大做强; 墨家 的核心思想 非攻,兼爱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peace and love ; 玄学 就是摸鱼哲学,清谈就像在公司例会上扯淡; 理学 是儒学的全新款式,说社会秩序也是自然规律,要追求 天理 ; 心学 专门跟理学抬杠,说人心就是 天理 ,要知行合一,追求 良知 。 本书延续了半小时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钟泰(1888 1979)为现代学术思想大家,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2021年末,《钟泰著作集》出版。今次分批出版单行本,以应大众之需。第一批包括《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理学纲领》《古诗讲义》四种。 1929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出版十年之时,钟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一反胡适 以西释中 的研究模式,采用独特的 以中释中 进路,明确表示 中西学术,各有统系,强为比附,转失本真 。全书分为四编: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学史,近世哲学史。 以史传之体裁,述流略之旨趣 , 上下详其源流,彼是辨其同异 。首言上古之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渊源;次言王官六艺之学,作为中国哲学的基点;再次由老子、孔子至龚自珍、曾国藩,分列人物117位,详细论述。体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其雏形为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期间的讲义。全书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篇。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等。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对大量专业术语作了充分的理解,作者以哲学史家的卓识远见,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读者阅读历史、钻研西方文化、了解人类发展史的优秀读本。被美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和参考书。经过编辑的多次修改和对重点知识的梳理,为读者扫除了阅读上的困难,帮助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本书,是目前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中国思想通史》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部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第五卷脱胎于侯外庐著《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原名《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册;后补充修订,改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思想开篇,以维新先驱龚自珍勇敢的历史预言结束,论述了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的早期启蒙思想。其中,详尽分析了章太炎具有科学性的成就、重大思想变迁以及复杂的哲学面貌。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不断修订完善,脱胎于弗兰克 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有趣的是,梯利当时未有出版打算,仅仅是想阐明其对历史上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属于学科门类的研究成果。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书,融入了后来修订者的编辑理解,这让书籍更加完善、科学。本书大纲简洁明了,分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大块,三编后附原书索引,便于读者检索英文,对照阅读。全书字数接近七十五万,规模宏大;译文精准严谨 我们的初衷是让更多学人、哲学爱好者,一起了解并传播西方哲学,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牵引、指导我们。这是一部内容优秀精良、不可多得的哲学经典著作。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世界中国学”特殊贡献奖得主杜维明先生与17位代表各大文明传统的世界知名学者的对话实录。对话者包括社群主义思想家迈克尔·桑德尔,批判社会学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社会现象学代表人物彼得·伯格,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等。思想家们围绕全球化与文明对话、现代性与精神传统、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社会、公共领域与市场及政府、启蒙人文主义与生态文明等世界性的思想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话一方面阐发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理念、重要思想和哲学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思地评析了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
本书贯穿数千年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哲学典籍、哲学问题、学术事件进行了全面探究,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娓娓道来。 蔡仁厚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问题和思想问题,有自己的文化生命所透显的原则和方向。因此,只能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没有出现西方式的近代哲学,而不能说中国哲学没有近代阶段。 关于中国哲学的源流,他指出,孔子以前的阶段是中国哲学的“源”,孔子以后则是“流”。无论是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还是南北朝隋唐的佛学以及宋明理学,皆在同一文化生命主流的统摄下呈现出了大开大合的发展态势。
作者通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隋唐至北宋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特别是紧扣学术思潮中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如玄装、法藏、惠能、刘知几、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司马光、邵雍、周敦颐、张载、二程、苏氏父子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辨析。
东林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讲学者。他主持兴复东林书院,开展讲学活动,对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 作为宋明理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顾宪成对朱熹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对整个理学(心学)作出了批判意义的总结,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向,可以说顾氏是推动宋明理学转向清代实学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顾宪成哲学思想研究》对顾宪成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而深细的梳理,通过辨析几组重要的哲学概念 道统论、先天与后天、性善、本体与工夫等 来详细考察和全面把握顾氏的哲学思想,同时展示了其哲学思想与宋明理学(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渊源和异同。
冯友兰早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是他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该书没有采取 信古 或 疑古 的态度,而是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 子学时代 与 经学时代 两个大段落。冯著《中国哲学史》不仅在当时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而且至今仍然备受赞扬。例如,张世英说,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史论结合、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部哲学史著作。 把史论结合得那么紧密,把中国哲学史讲得那么有条理、那么清晰,而且贯穿着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到现在还无人能及 。
《剑桥哲学史(1870-1945上下)》由6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著述。作者以新康德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和英国的唯新主义为起点,追溯了直至20世纪初现象学运动和分析哲学发端的19世纪70年代哲学的辉煌,阐述了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讨论了20世纪初叶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如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维也纳学派相关的一些新思想。正如这个系列中的其他卷,作者关注的重点大多集中于跨哲学范围的专题 从逻辑和形而上学到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变化关系。这一权威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哲学专业师生,而且对于像科学史、思想史、神学和社会科学这类相邻学科的学者也是至关重要的。 《剑桥哲学史(1870-1945上下)》由托马斯 鲍德温编著。
本书主要叙述从南宋朱熹到明末的思想发展,五十余万字。作者通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南宋朱熹至明末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比较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这一时期所有重要的思潮和理学家的思想,如朱熹、陆象山、陈亮、叶适、黄震、邓牧、王阳明、王廷相、黄绾、吕坤、王艮、何心隐、李贽、方以智等。
《中国思想通史》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部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第五卷脱胎于侯外庐著《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原名《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册;后补充修订,改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思想开篇,以维新先驱龚自珍勇敢的历史预言结束,论述了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的早期启蒙思想。其中,详尽分析了章太炎具有科学性的成就、重大思想变迁以及复杂的哲学面貌。
《古代哲学》(卷),本卷涵盖了早期古典希腊和罗马哲学,主要讲述的是古代哲学的故事,部分以编年史概述的方式,从毕达哥拉斯讲到奥古斯丁;第二部分,详细地阐述了逻辑学、认识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等一些主题。
所谓“道统”,又称道统论或道统论,即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学术理论。“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由唐代韩愈*早提出,但却是孔孟以来的一贯思想。儒家“道统”从哲学上讲,具有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是一部开拓性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史专著,是国内*部系统、全面、深入研究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华道统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理论的学术著作。该书由绪论、道统溯源、先秦道论、儒家道统思想的发端、道统论的正式提出和确立、道统思想的流传与演变、现代新儒学的道统论等章节组成,系统梳理了从上古尧、舜,经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到现代冯友兰、牟宗三等的道统思想数千年产生发展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