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思想通史》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部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第五卷脱胎于侯外庐著《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原名《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册;后补充修订,改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思想开篇,以维新先驱龚自珍勇敢的历史预言结束,论述了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的早期启蒙思想。其中,详尽分析了章太炎具有科学性的成就、重大思想变迁以及复杂的哲学面貌。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不断修订完善,脱胎于弗兰克 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有趣的是,梯利当时未有出版打算,仅仅是想阐明其对历史上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属于学科门类的研究成果。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书,融入了后来修订者的编辑理解,这让书籍更加完善、科学。本书大纲简洁明了,分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大块,三编后附原书索引,便于读者检索英文,对照阅读。全书字数接近七十五万,规模宏大;译文精准严谨 我们的初衷是让更多学人、哲学爱好者,一起了解并传播西方哲学,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牵引、指导我们。这是一部内容优秀精良、不可多得的哲学经典著作。
张耀南著的《华夷中西(中华哲学目前批评格式变迁考)(精)》讲述了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作为一门学问,不外三大格式: 西化比 或 以西化中 ; 并置比 或 中西并置 ; 化西比 或 以中化西 。 中华哲学批评 ,现已被逼到 格式转换 之 拐点 上:固持 西化比 与 以西化中 格式,已经没有出路;固持 并置比 与 中西并置 格式,已经没有出路;固持 普世哲学 或 广义哲学 格式,已经没有出路。 中华哲学批评史 之核心,是考察 中华哲学史 上 批评格式 之变迁。暂分 原创文化期 、 佛禅兴盛期 、 西学兴盛期 与 华学复兴期 四个时期,分别论述原创文化期 效用优先 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佛禅兴盛期 智慧优先 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西学兴盛期 本体优先 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以及华学复兴期 大者优先 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等。 大者优先 格式之近期目标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zui早,也是zui重要的一部哲学典籍,被誉为 中华群经之首 、 大道之源 它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大则容纳世界,小则洞察幽微,内容之大、之深令人叹为观止,社会、人生都可以从中汲取所需要的精华。它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习惯,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体验世界、解释世界的一个模式和框架,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智慧象征,是了解中华民族、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捷径。它历经数千年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倘若用两句话来概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恐怕《周易》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会成为不二选择。 《周易》被誉为中国文化之祖,华夏文明之源,被奉为经典中的经
本书是渡边秀方对中国哲学的系统概述,全书分为三部。部分,于先秦时代则明示孔子删定的经典,以及庄列墨等所著的书,从而研究其思想的渊源及内涵;第二部分,对中世(汉代至宋之前)阴阳、五行及道佛的宗教思想等,皆取分析的记述法,从而揭示当时神秘的时代思潮;第三部分,近世(宋之后)对于周邵张二程的思想进行详细论述。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学术的态度,在详细了解中国古代人物及其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概况及其流变,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是近代以来,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靠前部著作。虽然只有半部,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为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版本。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