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 单位 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 单位组织 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单位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作为理解衍生中的各类组织体系的参照系。通过对 单位 的分析和探究,可一窥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心理,从而收获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结构的相关视角。
《链接》是《爆发》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 巴拉巴西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复杂网络的奠基之作,社交网络的入门之作。巴拉巴西之前,随机网络理论一直者我们的网络思维,是巴拉巴西个证明了,我们不是生活在随机世界
本书以框架概要的表述方式,归纳法国组织决策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思路和推论方式,将其整体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组织社会学的一个学术领域得以深入开垦的重要方法,以及它对当代中国社会与组织转型研究带来的重要启发。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国现代社会思想大师,知识的“恐怖主义者”,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方面卓有建树。他的理论目前正深刻影响着当代的文化理论以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电影《骇客帝国》主题和基本背景就来自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 《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对国际哲学、社会学以及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该主题的最重要经典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文艺学以及相关领域,该书亦是最流行的教学参考书。 在这本书中,鲍德里亚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符号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鲍德里亚指出:与过去将消费看作经济活动中的一环不
《链接》是《爆发》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复杂网络的奠基之作,社交网络的入门之作。巴拉巴西之前,随机网络理论一直主导者我们的网络思维,是巴拉巴西第一个证明了,我们不是生活在随机世界里,真实网络是无尺度的。巴拉巴西在书中追溯了网络的数学起源,分析了社会学家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周围的复杂网络,从鸡尾酒会、恐怖组织、细胞网络、跨国公司到万维网,等等,所有这些网络都不是随机的,都可以用同一个稳健而普适的架构来刻画。这一发现为我们的网络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虽然《链接》写于十年前,但这本书的精神到现在丝毫没有褪色。它带给了我们一种整体的、关联的、系统论的审视世界的方式,使我们不仅仅将视野局限于孤立的单元。广泛存在的链接是从简
本书收录StephenM.Stigler的22篇论文,主要关于统计的发展历史,同时涉及统计思维、统计标准与统计检测等诸多方面。本书特别关注统计学史的两个方面。首要的方面包括了概念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对数据的解读上,非常艰深难懂。另一方面是数学方法问题,具有相当的技术复杂性,出现在对概率模型的建立和运用中。我们需要用这些模型来明确对不确定性的描述,否则无法判断结论及预测的可靠性。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讲述皮尔逊所受到的挑战,接着探讨凯特勒在1831年为赋予个体集合的平均值意义而做出的努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高尔顿的观点以及一些相关观点的进展。第三部分回顾的是更久远的17世纪,以及什么是数理概率在科学问题分析中的早应用。第四部分关注的是“发现”在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发现”作为
《打开密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走进现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系列丛书中的第三本,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为依据,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指导作用。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走进现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丛书的第一卷。丛书是紧密联系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科学读本,说理透彻,时代性强。丛书分为八册,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导引、科学实践观的整体原则、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意蕴、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八个方向展开解读,阐释马克思主义清晰的发展脉络及对未来马克思主义的展望。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以恢弘的理论视野、深刻的理论论证、清晰的发展
《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汇集了张静教授近年来的研究精华,反映了她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构建普遍化社会学方法的学术探索。在本书中,中国经验不再是某种通行理论的例外,而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知识起点。中国的社会变迁不仅折射出本土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特征, 揭示了值得严肃对待的社会学知识。 作者强调,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关键,“做什么”比“如何做” 重要。书中的多个案例研究,深刻展示了她的政治社会学观察视角:燕京社会学派的独特性、个人与组织关系的隐性变化、基层政府对微观制度环境的影响、互不信任的民间群体的合作等。这些分析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为普遍化的社会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书是阅读中国的一扇理论窗口,为中国故事进入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崭新可能。
一本轻松明快、人人都能读的社会学入门指南! 从现代到当代,面向未来,社会学关键人物及其核心理念一目了然。 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之间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本书画给你看! 上至学科奠基人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格奥尔格·齐美尔、马克斯·韦伯,下至当代中流砥柱安东尼·吉登斯、乔治·瑞泽尔、齐格蒙特·鲍曼,76位重要的社会思想家超萌登场。 从炫耀性消费到文化资本,从社会失范到风险社会,从公共人的衰落到诸众的崛起,超过300个重要社会学概念,轻松get!
人类社会面临一场根本性的革命以解决能源安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气候为核心的环境问题、以及全球未来人口再度增加50%左右的全球共同富裕的发展问题。这场革命将是未来相当时期内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发展的动力机制。此外,当今中国发展也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深度认识与解决环境、能源以及产业革命问题。
利益交换是社交关系的本质吗?如何获得高维度社交资源?个人是否离开集体就无法生存?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我?什么才是你的生存之道? 社交的目的就是等价交换,沟通的目的比过程更重要。 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沟通便捷,导致很多人陷入了交往误区 不断地结识人,却几乎没有深入交往,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生活和工作几乎没有帮助。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避免无效社交,拥有真正的朋友,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提升人生的格局,让你的生活富有品质,实现人生的梦想。
看看目录就知道,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趣而引人思考的好书。 随着上帝的远去和教堂的衰败,人们寻求得救的圣典道具被破坏了。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因而,娱乐示拜掩饰了文化瓦解。商品文化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转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同样,名流文化也无法产生卓越的价值,因为任何一种趋向卓越的努力都被商品化扼杀在摇篮之中。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彩论述之一。全书篇幅不大,短小精辟,却把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 名流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多姿多彩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尽管人人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名人现象,没有了名人,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商品、消费、饮食起居乃至我们的社会架构顷刻间就会瓦解,但
本书是我社推出的《亲历中国丛书》中的一种。作者系19世纪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牧师约翰·倪维思的夫人,时人称之为倪师母。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载了其随夫从1853年自波士顿启程来华,到1864年因病返美这十年间在中国的生活和见闻。本书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可为学界和读者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