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家杨开道、许仕廉先生在今北京西北郊外清河镇开展了乡村建设实验,命名为 清河实验 。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北京,清河实验被迫中断。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李强,带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北京北五环外的清河地区进行社会学社区研究,探索与实验社区治理,这就是 新清河实验 。新清河实验通过深入社区,探索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从社会学的学理角度形成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思考。
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写给当代人的生存指南:人要直面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本书与《将熟悉变为陌生》《流动、消费主义与年轻人》组成鲍曼思想小精装,放在守望者·人间世书系中。齐格蒙特·鲍曼,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首任校长赖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在鲍曼眼中,自我是理解人类存在与共存处境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于世界的一种切身状态。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 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在本书中,鲍曼与罗德对这一人类基本关键词——自我,进行了全面地探讨,详细描述了21世纪定义“自我”的文化、
《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汇集了张静教授近年来的研究精华,反映了她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构建普遍化社会学方法的学术探索。在本书中,中国经验不再是某种通行理论的例外,而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知识起点。中国的社会变迁不仅折射出本土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特征, 揭示了值得严肃对待的社会学知识。 作者强调,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关键,“做什么”比“如何做” 重要。书中的多个案例研究,深刻展示了她的政治社会学观察视角:燕京社会学派的独特性、个人与组织关系的隐性变化、基层政府对微观制度环境的影响、互不信任的民间群体的合作等。这些分析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为普遍化的社会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书是阅读中国的一扇理论窗口,为中国故事进入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崭新可能。
本书对社会学理论、科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社会批判理论及哈贝马斯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当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中至关重要、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进行了详细而精当的分析。它所呈现的各理论流派并不是互不联系的,呈现的方式也不是平铺直叙的个别介绍,而是排列成一个辩证的顺序,有优劣、高下之分,其根据主要是“知识论—科学哲学—方法论”这一轴线。本书是实用主义、哈贝马斯思想、后实证主义、后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代表作。
本书基于英剧《黑镜》,以剧中的科技构想以及道德理念作为引子,探讨科技未来,反思我们的真实世界。作者在本书中延伸并阐述了英剧《黑镜》中提出的道德问题,例如,如果我们24小时监控自己的孩子,通过平板电脑住进他们的脑袋,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本书告诉我们,在讨论高科技的时候,应该重视的是人性、人生、爱情等情感,而不是只在意科技本身。你即使没看过《黑镜》,也能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关于科技和人性的启示,进一步思考我们当下所在的世界。
假如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关键问题是:下面该怎么办?这是一场极富科学想象力的思维实验,写给假设中的世界末日幸存者,作者达特内尔不仅探讨了让我们如何在大灾难后的几周里活下去, 介绍了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 基础,却极其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重新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和生产工具,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在科学昌明的 ,当遇到 性的灾害、瘟疫,或沉浸于文明的便利时,我们也许 应思考一下,假如文明瞬间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试图阐述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是什么。作者认为文化影响了人类的进化,每个个体天生就是社会的一部分。自然选择在两个阶段塑造了人类的心理, 个阶段是为了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分子,第二个阶段是为了文化中的一个分子。文化是 社会的一步。社会化需要有互动和关系,而文化性就是要属于一个拥有相似思想的群体,共同维护、传播和积累这个群体内的信息。自然选择在两个阶段塑造了人类的心理, 个阶段是为了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分子,第二个阶段是为了文化中的一个分子。文化是 社会的一步。社会化需要有互动和关系,而文化性就是要属于一个拥有相似思想的群体,共同维护、传播和积累这个群体内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