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家杨开道、许仕廉先生在今北京西北郊外清河镇开展了乡村建设实验,命名为 清河实验 。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北京,清河实验被迫中断。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李强,带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北京北五环外的清河地区进行社会学社区研究,探索与实验社区治理,这就是 新清河实验 。新清河实验通过深入社区,探索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从社会学的学理角度形成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思考。
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写给当代人的生存指南:人要直面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本书与《将熟悉变为陌生》《流动、消费主义与年轻人》组成鲍曼思想小精装,放在守望者·人间世书系中。齐格蒙特·鲍曼,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首任校长赖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在鲍曼眼中,自我是理解人类存在与共存处境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于世界的一种切身状态。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 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在本书中,鲍曼与罗德对这一人类基本关键词——自我,进行了全面地探讨,详细描述了21世纪定义“自我”的文化、
《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汇集了张静教授近年来的研究精华,反映了她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构建普遍化社会学方法的学术探索。在本书中,中国经验不再是某种通行理论的例外,而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知识起点。中国的社会变迁不仅折射出本土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特征, 揭示了值得严肃对待的社会学知识。 作者强调,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关键,“做什么”比“如何做” 重要。书中的多个案例研究,深刻展示了她的政治社会学观察视角:燕京社会学派的独特性、个人与组织关系的隐性变化、基层政府对微观制度环境的影响、互不信任的民间群体的合作等。这些分析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为普遍化的社会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书是阅读中国的一扇理论窗口,为中国故事进入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崭新可能。
本书对社会学理论、科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社会批判理论及哈贝马斯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当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中至关重要、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进行了详细而精当的分析。它所呈现的各理论流派并不是互不联系的,呈现的方式也不是平铺直叙的个别介绍,而是排列成一个辩证的顺序,有优劣、高下之分,其根据主要是“知识论—科学哲学—方法论”这一轴线。本书是实用主义、哈贝马斯思想、后实证主义、后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代表作。
本书基于英剧《黑镜》,以剧中的科技构想以及道德理念作为引子,探讨科技未来,反思我们的真实世界。作者在本书中延伸并阐述了英剧《黑镜》中提出的道德问题,例如,如果我们24小时监控自己的孩子,通过平板电脑住进他们的脑袋,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本书告诉我们,在讨论高科技的时候,应该重视的是人性、人生、爱情等情感,而不是只在意科技本身。你即使没看过《黑镜》,也能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关于科技和人性的启示,进一步思考我们当下所在的世界。
本手册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讨论代码的功能、编码过程,以及在质性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如何撰写分析备忘录;2.系统地描述能普遍应用于质性资料分析的各式各样的编码方法;3.为读者提供可供编码和进一步分析的质性资料的资源,值得推荐的应用程序、示例和练习。本手册不解决诸如质性研究如何设计或如何实施访谈或参与式实地观察的问题。这些内容已经在其他研究方法著作中有过充分详尽的讨论。本手册特别关注代码和编码以及它们在质性资料分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致力于以简洁、清晰的线条勾勒出编码方法的全部内容,成为其他研究方法著作的有效补充参考。本手册旨在帮助读者高效地完成质性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提炼出可靠、扎实的论断和观点,为完成最终的研究论文打下基础。
假如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关键问题是:下面该怎么办?这是一场极富科学想象力的思维实验,写给假设中的世界末日幸存者,作者达特内尔不仅探讨了让我们如何在大灾难后的几周里活下去, 介绍了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 基础,却极其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重新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和生产工具,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在科学昌明的 ,当遇到 性的灾害、瘟疫,或沉浸于文明的便利时,我们也许 应思考一下,假如文明瞬间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
阶层是支撑复杂社会的一个重要结构元素。本书围绕等级阶梯的构造、壮大、嵌套、封闭、开放等,梳理了奉行原始平等主义的狩猎采集群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成结构庞杂、层级丰厚的大型人类社会;对当今 生育率下降导致的社会进化模式的转变,以及等级、文化、价值阶梯的断裂,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另一方面,等级社会催生了围绕地位竞争的一系列手段、策略、组织和文化元素,由此为人类进化构造了一个全新舞台。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展开,出现了哪些新策略?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机制与以往有何不同,带来了怎样的进化后果,创造了哪些新元素和新结构?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的生物与文化特性经历了何种改变?作者以严密的逻辑、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庞大知识体系的掌控能力,为我们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了一种新颖而又广阔的视角。
《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套装上下册)》分为两个专题。西方现代性问题与政治哲学的变迁——利奥·施特劳斯论文小辑收录了利奥·施特劳斯的《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等6篇重要文章,以及斯坦利·罗森的《金苹果》一文,以及刘小枫先生的《施特劳斯的“路标”》的文章,对施特劳斯的思想进行了把脉式的辨析。西方现代性的展开与时代观念内涵的确立——汉娜·阿伦特论文小辑收录了汉娜·阿伦特的《真理与政治》等6篇较为著名的文章,从而使读者对阿伦特的思想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