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殺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殺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殺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殺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 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 本书作者 蕾切尔 路易丝 斯奈
十年,换了人间。梁文祥用镜头记录广州火车站巨大变迁,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是梁文祥在广州火车站拍摄历程的忠实记录,也是一份很生动的城市广场吸毒者调查文献。梁文祥用镜头见证了广州火车站这个特殊的空间场所的变迁,见证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这些都应该成为广州城市发展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一页。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让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人性提升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一位新闻摄影人所能期盼的有价值的奖赏。
这是郑永年老师关于中国新民族主义的专著,属于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回答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重拾民族自豪感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为何在思考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时,为何执着于担忧中国崛起对世界秩序构成的挑战和威胁而无视中国崛起对世界的贡献。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心系国家兴衰的著作,本书初步分为七个章节,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国民主主义的兴起背景,影响因素,并以国际视野客观分析当今世界几个文明冲突与民族主义的辩证关系。*后对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做了极具深度的思考。
徽州宗族祠堂是古徽州宗族社会民间生活实态的*重要物态载体。徽州宗族祠堂作为徽州宗族文化的生动历史见证、徽州宗族宗法的物态表征、徽州宗族社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徽州古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文化内涵丰厚,文物价值很高。方利山*,卞利主编的《徽州宗族祠堂调查与研究(精)/徽学文库》分十章,从徽州宗族社会与徽州宗族祠堂、徽州宗族祠堂的历史与现存情况、徽州宗族祠堂种类和特色、徽州宗族祠堂的运作管理机制、徽州宗族祠堂的五大功能、徽州宗族祠堂的建筑艺术、徽州宗族祠堂的保护利用、徽州宗族祠堂与粤、闽、无锡等地祠堂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用充分的史料和数据,力求对徽州宗族祠堂这一徽州文化人文事象作较深入的学理探究。
本书通过大量采访及调查,讲述了数十位农民工的情感故事,兼具文学和艺术性表述,从社会学角度、人性角度,忠实纪录农民工的情感故事和性困惑,为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真实的侧面。
我是谁?什么对我来说*重要?为什么我认为是对的事情别人却无法接受?如何在不破坏集体氛围的同时坚持自我?每个人的努力真的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吗? 我们的内心经常充满了困惑和怀疑。它们有时会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甚至让我们自暴自弃。但这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通过两则引人入胜的故事,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示了方向。作者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著作等身,写起故事来也文笔不俗,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对人生和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展开深入思索,而绝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 故事中还穿插了一些引人入胜的谜题和事例,可供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本书主要讲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民众重拾民族自豪感,也增加了对民族主义的认同,外界在考虑中国崛起对世界的意义时,他们从历史经验推测,中国也将如同其他曾经崛起的大国一样,对既存的世界秩序构成威胁和挑战。但不少中国人却难以理解为何西方无视中国相对落后的现状,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刻意制造中国威胁的舆论氛围。对此,作者在本书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严肃地批评了西方“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等错误理论。指出对中国政策的恰当解读,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正确理解上,必须搁置对民族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旧有的西方解读,在中国语境下重新解读中国民族主义。历史证明,和平共处、平等互利而不是遏制中国不仅可以缓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也将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美国以自由的代/言/人自居,然而以民主思想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司法体制和社会文化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本书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幅美国社会纵断式的景观图,灾害暴露出的贫困、不平等、政治分裂、种族壁垒等问题始终困扰着美国的政治家和普通人。美国式民主是否具有本质上的缺陷?以 他者 的视角,着眼于美国的政治困境,日本学者尝试解构美国式民主。
李芬编的这本《社会分层影响社会福利状况的 研究--基于海口市实证调查的分析》采用阶层分析 、制度分析的方法以及社会调查的手段,通过对中国 南部一城市的800位被访者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文献 资料的分析,在描述城市社会分层结构与社会福利体 系的基础上,从福利供给与福利需求两个方面分别考 察社会分层对社会福利状况的影响。基于实证分析资 料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城市出现了福利资源积聚的倾 向。为此,应打破福利制度碎片化,构建基于公民权 基础上的福利制度,从而消减社会分层对社会福利的 负面影响。
《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精品教材:社会调查方法》以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为主题,按照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进行编写。编写中注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重点解决了下列问题:社会调查该如何选题,社会调查中怎样进行抽样,如何设计社会调查方案,如何设计社会调查工具(问卷),怎样运用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问卷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电话调查法)收集资料,怎样整理和分析资料,怎样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每章正文前后设计了“学习目标”、“内容提要”、“重要概念”、“案例导入”、“作业设计”和“推荐阅读”,在正文中间增加了“阅读材料”。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精品教材:社会调查方法》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大部分章节设计了案例导入和
《浙江省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统计研究——基于非参数理论的研究视角》将非参数理论应用到传统的收入分配领域,将数理统计的方法与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为地区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以浙江省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参数理论中核密度估计方法拟合各地区居民收入分布的密度曲线,然后在收入分布的基础上计算收入不平等指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度量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
《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8》是由*留学服务中心编写反映中国留学回国就业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每年出版一部,入选 中国教育报告 发展与质量 。本书分作三个部分:概述、年度报告(留学回国就业趋势与就业意愿)、专题研究报告(改革开放40年中国留学服务工作研究报告)。 年度报告:综合分析留学回国人员的基本特征、学科和学位构成等重要特征,包括户籍转移、机构类型和部分地区内就业的区域分布等特征,为留学回国就业利益攸关方更好的了解留学回国人群及其就业状况,为留学回国就业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连续的数据支持。 专题报告:报告深入总结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留学服务工作经历的四个重大历史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剖析了改革开放40年留学服务工作典型事例,对 春晖杯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留学生创业服务园、中国国际教育巡
《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是基于世纪之交的乡村中国观察展开的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作者通过建构一个本土化的理论框架,分析 21 世纪早期县以下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演变逻辑,指出发展多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和创新基层民主实践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本书为《中国乡村研究》(第8辑),分为农业发展出路,妇女,乡村治理,历史回顾与前瞻四大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作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乡”——论康有为《公民自治篇》中的政体设计,抗战时期四川内江农贷个案研究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他们都从具体个案出发,作实证研究,体现了农村研究的新视野,得出了颇有价值的结论。
《中国乡村研究》的宗旨是:汇集中国乡村研究的优秀人才,提高中国乡村研究的理论和实证水准,促进中外乡村研究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乡村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第六辑研究主题为 中国社会分析 , 中国革命再思考 , 农村文化今昔 , 国家与农村 , 环境与农村 , 农村经济今昔 。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先生根据其团队在新疆“重走纪晓岚之路”的经历写就。全书内容由重走地点的所见所闻串连,结合纪晓岚的记载和当地学人、民众的口述向读者展示了充满神秘感与少数民族风情的新疆民俗与风光。同时作者对于纪晓岚的一些说法和当地的一些传说进行了考证,对正统与道统对民间的影响多有思考。
满族自称“满洲”(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吉祥”),是中华民族56个成员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简称为“满族”。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民族,从“满洲”这一民族名称出现至今不过300多年的时间。然而,满族却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不仅很快建立了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的民族政权,而且不久就挺进中原、统一天下,这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建立了延续260多年的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尤其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康乾盛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曾创造出灿烂的满族文化。满族也因为其带有传奇色彩的发展历程和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胜败,使这一民族及其文化现象成了研究者历久的关注热点和研究对象,以至于形成了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