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殺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殺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殺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殺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 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 本书作者 蕾切尔 路易丝 斯奈
十年,换了人间。梁文祥用镜头记录广州火车站巨大变迁,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是梁文祥在广州火车站拍摄历程的忠实记录,也是一份很生动的城市广场吸毒者调查文献。梁文祥用镜头见证了广州火车站这个特殊的空间场所的变迁,见证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这些都应该成为广州城市发展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一页。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让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人性提升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一位新闻摄影人所能期盼的有价值的奖赏。
这是郑永年老师关于中国新民族主义的专著,属于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回答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重拾民族自豪感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为何在思考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时,为何执着于担忧中国崛起对世界秩序构成的挑战和威胁而无视中国崛起对世界的贡献。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心系国家兴衰的著作,本书初步分为七个章节,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国民主主义的兴起背景,影响因素,并以国际视野客观分析当今世界几个文明冲突与民族主义的辩证关系。*后对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做了极具深度的思考。
徽州宗族祠堂是古徽州宗族社会民间生活实态的*重要物态载体。徽州宗族祠堂作为徽州宗族文化的生动历史见证、徽州宗族宗法的物态表征、徽州宗族社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徽州古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文化内涵丰厚,文物价值很高。方利山*,卞利主编的《徽州宗族祠堂调查与研究(精)/徽学文库》分十章,从徽州宗族社会与徽州宗族祠堂、徽州宗族祠堂的历史与现存情况、徽州宗族祠堂种类和特色、徽州宗族祠堂的运作管理机制、徽州宗族祠堂的五大功能、徽州宗族祠堂的建筑艺术、徽州宗族祠堂的保护利用、徽州宗族祠堂与粤、闽、无锡等地祠堂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用充分的史料和数据,力求对徽州宗族祠堂这一徽州文化人文事象作较深入的学理探究。
本书通过大量采访及调查,讲述了数十位农民工的情感故事,兼具文学和艺术性表述,从社会学角度、人性角度,忠实纪录农民工的情感故事和性困惑,为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真实的侧面。
我是谁?什么对我来说*重要?为什么我认为是对的事情别人却无法接受?如何在不破坏集体氛围的同时坚持自我?每个人的努力真的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吗? 我们的内心经常充满了困惑和怀疑。它们有时会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甚至让我们自暴自弃。但这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通过两则引人入胜的故事,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示了方向。作者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著作等身,写起故事来也文笔不俗,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对人生和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展开深入思索,而绝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 故事中还穿插了一些引人入胜的谜题和事例,可供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本书主要讲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民众重拾民族自豪感,也增加了对民族主义的认同,外界在考虑中国崛起对世界的意义时,他们从历史经验推测,中国也将如同其他曾经崛起的大国一样,对既存的世界秩序构成威胁和挑战。但不少中国人却难以理解为何西方无视中国相对落后的现状,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刻意制造中国威胁的舆论氛围。对此,作者在本书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严肃地批评了西方“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等错误理论。指出对中国政策的恰当解读,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正确理解上,必须搁置对民族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旧有的西方解读,在中国语境下重新解读中国民族主义。历史证明,和平共处、平等互利而不是遏制中国不仅可以缓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也将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美国以自由的代/言/人自居,然而以民主思想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司法体制和社会文化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本书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幅美国社会纵断式的景观图,灾害暴露出的贫困、不平等、政治分裂、种族壁垒等问题始终困扰着美国的政治家和普通人。美国式民主是否具有本质上的缺陷?以 他者 的视角,着眼于美国的政治困境,日本学者尝试解构美国式民主。
李芬编的这本《社会分层影响社会福利状况的 研究--基于海口市实证调查的分析》采用阶层分析 、制度分析的方法以及社会调查的手段,通过对中国 南部一城市的800位被访者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文献 资料的分析,在描述城市社会分层结构与社会福利体 系的基础上,从福利供给与福利需求两个方面分别考 察社会分层对社会福利状况的影响。基于实证分析资 料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城市出现了福利资源积聚的倾 向。为此,应打破福利制度碎片化,构建基于公民权 基础上的福利制度,从而消减社会分层对社会福利的 负面影响。
《中国乡村研究(第9辑)》特点:1.由著名学者黄宗智教授担纲主编,这是一个人才团体,它吸纳了国内在社会调查方面的*人才加入本书的写作之中。 2.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材料解读,全面呈现中国乡村的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是国内在此方面较为深入的且影响的。 3.利用主编的在国内与国外任任职的优势,组织了一批境外学者对中国的乡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且撰写出了别具特点的乡村社会调查,可资国内此方面研究者参考借鉴。它的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同处一书的风格是国内此方面书籍所缺乏的,它有其*的优势。以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乡村社会。
本书以福州市为案例地,以福州市民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居民游憩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游憩动机、游憩决策、游憩空间行为、游憩满意度、游憩行为影响等。对促进城市游憩业发展、改善居民休闲生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本书中, CNN 的*节目主持人、通讯记者索莱达·奥布莱恩根据她重要的采访经历 —— 从卡特里娜飓风、东南亚的海啸、海地的地震以及各历史性大选到各个备受瞩目的对平凡美国人的采访 —— 讲述了即使在面对巨大的悲剧和挑战时,美国的机会、乐观精神以及乐善好施的情怀是如何焕发生机的。奥布莱恩是个混血儿、移民后代,她在书中深入地审视了自己在白人为主的郊区成长的经历,记录了她自己经历的一些能引发争议的故事。她主持的《在美国》系列节目显示出美国人如何克服分裂、相互接受、迎接变革。
《浙江省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统计研究——基于非参数理论的研究视角》将非参数理论应用到传统的收入分配领域,将数理统计的方法与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为地区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以浙江省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参数理论中核密度估计方法拟合各地区居民收入分布的密度曲线,然后在收入分布的基础上计算收入不平等指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度量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
本书为《中国乡村研究》(第8辑),分为农业发展出路,妇女,乡村治理,历史回顾与前瞻四大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作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乡”——论康有为《公民自治篇》中的政体设计,抗战时期四川内江农贷个案研究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他们都从具体个案出发,作实证研究,体现了农村研究的新视野,得出了颇有价值的结论。
《重庆市全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是一本调查2016年重庆市民纸质读物阅读率、数字化阅读率、综合阅读率、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时间、人均每天数字化阅读时间、人均图书阅读量等内容的报告。本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市民纸质读物的阅读状况;二是市民数字化阅读状况;三是重庆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状况;四是市民自我阅读状况与阅读环境的满意度。本调查以重庆市38个区县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0000份,收回问卷9500份,问卷回收率95%,有效问卷8853份,有效问卷率88.53%,是重庆市直辖20年以来,区县数量全覆盖、人群职业全覆盖、年龄结构全覆盖的一次全民阅读调查。此调查报告为重庆市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是基于世纪之交的乡村中国观察展开的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作者通过建构一个本土化的理论框架,分析 21 世纪早期县以下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演变逻辑,指出发展多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和创新基层民主实践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