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殺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殺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殺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殺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 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 本书作者 蕾切尔 路易丝 斯奈
十年,换了人间。梁文祥用镜头记录广州火车站巨大变迁,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是梁文祥在广州火车站拍摄历程的忠实记录,也是一份很生动的城市广场吸毒者调查文献。梁文祥用镜头见证了广州火车站这个特殊的空间场所的变迁,见证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这些都应该成为广州城市发展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一页。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让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人性提升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一位新闻摄影人所能期盼的有价值的奖赏。
这是郑永年老师关于中国新民族主义的专著,属于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回答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重拾民族自豪感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为何在思考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时,为何执着于担忧中国崛起对世界秩序构成的挑战和威胁而无视中国崛起对世界的贡献。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心系国家兴衰的著作,本书初步分为七个章节,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国民主主义的兴起背景,影响因素,并以国际视野客观分析当今世界几个文明冲突与民族主义的辩证关系。*后对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做了极具深度的思考。
徽州宗族祠堂是古徽州宗族社会民间生活实态的*重要物态载体。徽州宗族祠堂作为徽州宗族文化的生动历史见证、徽州宗族宗法的物态表征、徽州宗族社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徽州古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文化内涵丰厚,文物价值很高。方利山*,卞利主编的《徽州宗族祠堂调查与研究(精)/徽学文库》分十章,从徽州宗族社会与徽州宗族祠堂、徽州宗族祠堂的历史与现存情况、徽州宗族祠堂种类和特色、徽州宗族祠堂的运作管理机制、徽州宗族祠堂的五大功能、徽州宗族祠堂的建筑艺术、徽州宗族祠堂的保护利用、徽州宗族祠堂与粤、闽、无锡等地祠堂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用充分的史料和数据,力求对徽州宗族祠堂这一徽州文化人文事象作较深入的学理探究。
本书通过大量采访及调查,讲述了数十位农民工的情感故事,兼具文学和艺术性表述,从社会学角度、人性角度,忠实纪录农民工的情感故事和性困惑,为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真实的侧面。
李立民编著的《怎样做好办公厅 室 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办公厅(室)调查研究的基本特点,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此类调查研究的作用、优势、特点、原则和方法,对调查报告的类型、选定调查研究题目的思路、撰写调查报告应注意、把握的问题提出了实用见解,并结合有关的调查报告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评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
我是谁?什么对我来说*重要?为什么我认为是对的事情别人却无法接受?如何在不破坏集体氛围的同时坚持自我?每个人的努力真的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吗? 我们的内心经常充满了困惑和怀疑。它们有时会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甚至让我们自暴自弃。但这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通过两则引人入胜的故事,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示了方向。作者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著作等身,写起故事来也文笔不俗,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对人生和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展开深入思索,而绝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 故事中还穿插了一些引人入胜的谜题和事例,可供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本书主要讲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民众重拾民族自豪感,也增加了对民族主义的认同,外界在考虑中国崛起对世界的意义时,他们从历史经验推测,中国也将如同其他曾经崛起的大国一样,对既存的世界秩序构成威胁和挑战。但不少中国人却难以理解为何西方无视中国相对落后的现状,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刻意制造中国威胁的舆论氛围。对此,作者在本书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严肃地批评了西方“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等错误理论。指出对中国政策的恰当解读,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正确理解上,必须搁置对民族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旧有的西方解读,在中国语境下重新解读中国民族主义。历史证明,和平共处、平等互利而不是遏制中国不仅可以缓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也将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美国以自由的代/言/人自居,然而以民主思想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司法体制和社会文化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本书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幅美国社会纵断式的景观图,灾害暴露出的贫困、不平等、政治分裂、种族壁垒等问题始终困扰着美国的政治家和普通人。美国式民主是否具有本质上的缺陷?以 他者 的视角,着眼于美国的政治困境,日本学者尝试解构美国式民主。
增长、就业和物价是宏观经济的目标变量,也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变量,它们之间的传导机制构成了宏观经济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就业增长缓慢,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状况;而且90年代后期以来,物价持续低迷,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形成物价超周期现象。如何解释这些非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劳动力市场出发,结合产品市场,本书构造了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理论。从解释非典型宏观经济现象入手,进而解释典型宏观经济现象。根据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理论,生产规模、技术进步和产品市场的供求格局是决定宏观经济关系变动的基本变量,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宏观经济关系。 基于中国的数据,测算了技术进步的就业总效应,测算结果显示,技术进步造成就业净损失,平均每年减少就业量
“婚姻”——女性的终归宿。现今21世纪的新女性对于婚姻有新的一番定义,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女性就曾经对婚姻自主作出过行动。《唐代入道女性世界中的性别意识与情欲》由李晓培所著,透过石刻史料来解读女性内心的情感,配合新文化史研究方法,一一描绘出唐代女性勇于挑战传统、追求自身幸福的热情。读者可藉由笔者运用的“文本”与“再现”手法窥见另类的史料分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市场与土地分配的专着。作者在书中强调提出了两个看法。 ,秦汉以后出现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实在是个很不恰当的名称。绝大多数的地主是由土地市场定位的。主流派学者一向认为地权的转移都是不同方式的土地兼并,地权是越来越集中,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关于中国明清两代残存下来的地籍册档,不可完全否定其价值。黄仁宇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不懂得数字管理”,更有甚者说明清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这些地籍册档自然不够齐备完整,但若加适当运用,还是很有价值的实证史料。 本书即利用了这些明清官方地籍资料,再加以民国期间的农村调查资料,利用正规统计方法,对明清以来之农村地权分配做
本书主要讲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民众重拾民族自豪感,也增加了对民族主义的认同,外界在考虑中国崛起对世界的意义时,他们从历史经验推测,中国也将如同其他曾经崛起的大国一样,对既存的世界秩序构成威胁和挑战。但不少中国人却难以理解为何西方无视中国相对落后的现状,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刻意制造中国威胁的舆论氛围。对此,作者在本书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严肃地批评了西方“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等错误理论。指出对中国政策的恰当解读,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正确理解上,必须搁置对民族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旧有的西方解读,在中国语境下重新解读中国民族主义。历史证明,和平共处、平等互利而不是遏制中国不仅可以缓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也将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现代母亲生养小孩的一套知识体系,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与传统及近代西方的教养方式有何关联? 柯小菁的《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及实践(1900-1937)》指出,传统中国女性口耳相传的育儿经验传承方式,透过女子教育的倡导,逐渐改由传媒、书籍学习西方科学育儿新知识;此外,《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及实践(1900-1937)》除了分析杂志文本,还藉由女性读者来函、自传、回忆录及口述史料,呈现母亲运用新知识、实践新母职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挑战与挫折,突破了以往学者处理这类史料时,大多局限于杂志文本论述的框框;同时,还从性别平衡角度出发,探讨男性如何扮演父亲角色,与女性母亲角色相互对照。
《浙江省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统计研究——基于非参数理论的研究视角》将非参数理论应用到传统的收入分配领域,将数理统计的方法与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为地区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以浙江省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参数理论中核密度估计方法拟合各地区居民收入分布的密度曲线,然后在收入分布的基础上计算收入不平等指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度量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
掌坳在苗语中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掌坳村位于雷山县大塘乡的东端,距县城8公里,到乡政府5公里,省道炉榕线从中穿过,交通极为便利,上可走州府凯里及省府贵阳、下可走黎从榕,是贵州出入广西的必经通道。截至2008年年底掌坳村共有171户,709人,除外来媳妇有一小部分是汉族外,其他均为苗族。 全村共分为两个自然寨,即掌坳和南亮。掌坳大寨为吴姓,包含,二、三、五4个村民小组,据会计吴道雄说大寨只有一家姓台,是当年从丹江镇陶窑村随姐姐嫁过来的,其余的全姓吴;南亮小寨为杨姓,包含第四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89.528亩,其中田(水田)408.282亩,土(山坡耕地)81.246亩,森林覆盖面积2818亩。2008年该村人均年收入为2000元,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及出外打工,是比较典型的贵州苗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