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永久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他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著名作家余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当代媒体新闻实践丛书:电视新闻摄像》共分为六章:章“电视新闻摄像概论”介绍了电视新闻及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电视新闻摄像的技术基础”介绍了不同电视新闻摄像的相关硬件和软件技术规范;第三章“电视新闻摄像的空间结构”分析了电视新闻拍摄的空间构造和结构特点;第四章“电视新闻摄像的镜头形态”介绍了电视新闻摄像中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拍摄方法;第五章“电视新闻摄像的照明与色彩”介绍了电视新闻拍摄中基本布光照明和色彩处理的方法;第六章“电视新闻摄像的叙事策略”则从整体角度分析了电视新闻的叙事和话语结构以及不同电视新闻类型的叙事方法。
"丛书系统汇编了从1900-201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体裁作品共80篇。这些经典新闻作品,或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或是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反映了重大事件或深刻的社会矛盾,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或是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立意高远,能够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引发理性思考,给民众以警醒、教育、激励、鞭策;或是具有准确生动的文本特色。"
本书运用建构主义表征理论来观照电视新闻中社会分层结构这一“中层”问题,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路径,从社会分层的新闻表征文本开始。渐次深入拓展至分层表征的话语实践及其社会实践。在这一逐步深入的分析路径中,作者使用内容分析、符号解读、叙事分析和框架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新闻报道如何复制、强化社会阶层的权力结构,从而实现社会阶层权力的符号再生产。
《新闻摄影采访攻略》涵盖了新闻摄影的方方面面,只不过是以文字说明为切入点而已,真正阐述的是摄影报道过程中文思驭图之道。
本书内容简介;本书为专门研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教授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学术论文集,是中国学术界在此一题域中做出的部研究性论文集;该研究对哈耶克教授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在演化理路和过程进行了严肃而认真的爬梳和探究,并对哈耶克理论发展过程中开放出来的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和讨论,最为重要的是,该研究还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置于与极具影响力的社群主义,保守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理论脉络的关系之中,揭示出了哈耶克社会理论在此相关知识脉络中的“知识增量”部
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永久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他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著名作家余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最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丛书系统汇编了从1900-2010年以来, 中国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体裁作品共80篇。这些经典新闻作品, 或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 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 或是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 反映了重大事件或深刻的社会矛盾, 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或是具有深远社会影响, 立意高远, 能够揭示出事件的本质, 引发理性思考, 给民众以警醒、教育、激励、鞭策; 或是具有准确生动的文本特色。"
就视野和成就而言,亨利·范·利耶这部著作对摄影领域的贡献完全可以与如今我们认为的那些的现代经典著作相媲美,如瓦尔特·本雅明、安德烈·巴赞、安德烈·马尔罗、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和罗兰·巴特等人的著作。鲜为人知的是,可能由于亨利·范·利耶的《摄影哲学》是在比利时完成并出版的,他对摄影这个媒介进行了极富创新和革新的深刻反思。无论就其形式上的特征,还是在社会、文化及人类学中的功能,范·利耶远胜于其他理论家的地方是其成功地将对细节的敏锐体验与对此媒介于人类的意义的极广泛的兴趣结合起来。对范·利耶来说,摄影是依据他称之为“人类起源论”的新学科来研究的。“人类起源论”通过物种的发展史来研究人类的进化。而且,即使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亨利·范·利耶也会聚了多门学科的见解和问题,如符号学、历史学、美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为专门研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哈耶克教授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学 术论文集,是中国学术界在此一题域中做出 的部研究性论文集;该研究对哈耶克教 授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在演化理路和过 程进行了严肃而认真的爬梳和探究,并对哈 耶克理论发展过程中开放出来的极为重要的 理论问题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和讨论,最为重 要的是,该研究还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社会 理论置于与极具影响力的社群主义,保守主 义和功利主义等理论脉络的关系之中,揭示 出了
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永久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他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著名作家余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本书记录了新华社优秀的摄影记者们的工作状态、摄影作品,乃至人生经历。作者通过对新华社摄影记者个人群像的介绍和描述,也从一个侧面记叙了中国媒体职业摄影队伍成熟、发展、壮大的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书中收录的不少新闻图片都曾是国内外各种专业摄影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具有很高的新闻史料价值、美学人文价值。本书为双色图文书。书中穿插200余幅新闻纪实图片,装帧设计典雅大方、新颖别致。
"丛书系统汇编了从1900-2010年以来, 中国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体裁作品共80篇。这些经典新闻作品, 或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 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 或是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 反映了重大事件或深刻的社会矛盾, 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或是具有深远社会影响, 立意高远, 能够揭示出事件的本质, 引发理性思考, 给民众以警醒、教育、激励、鞭策; 或是具有准确生动的文本特色。"
"丛书系统汇编了从1900-201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体裁作品共80篇。这些经典新闻作品,或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或是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反映了重大事件或深刻的社会矛盾,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或是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立意高远,能够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引发理性思考,给民众以警醒、教育、激励、鞭策;或是具有准确生动的文本特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系作者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而撰写的一部作品。全书充分体现了几大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书分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指导”两大部分,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既具理论指导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案例与评析的结合――在实践指导部分,作者除了精心挑选音乐教育活动方案外,还对每一个方案都加以点评和分析。对广大一线幼儿教师来说,这种形式更具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