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前沿》收录了近年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分教师关于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全书分为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教育三大部分,既有对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总体性、纲领性思考,也有从理论史、概念史、跨文化比较研究、新技术语境研究等角度进行的前沿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 清华学派 已初具特色。
陈崇山编*的这本《中国新闻界的半边天》首先梳理了我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百年历程,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的实证调查方法,对女新闻工作者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同时,该书通过对普通读者和精英读者分别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妇女报》在推动女性发展方面的积*作用,由此揭示出当女性在媒体决策层占据重要地位时,媒介内容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媒介文艺学是应数字文化时代文学发展现实和理论现实的要求而出现的新型文艺理论范式。媒介文艺学属于跨文艺学、媒介学、传播学的跨学科理论。单小曦著的《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上编主要探讨了媒介文艺学的哲学基础、五要素文学活动、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复合符号的文学文本、媒介影响下的文学接受等理论问题。下编对数字文学和网络文学这两种新媒介文学形态的生成发展、审美特色、文化价值等进行了不同以往研究的新阐释。
为做好高等院校保密技术工作,理解《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办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评分标准》及《军工保密资格认定工作指导手册(2017年版)》内容,掌握审查审批工作要求和实施程序,熟悉各类操作方法,并结合高等院校实际特点,编者编写了《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文件样例》。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文件样例》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信息安全保密策略;第二部分为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保密管理制度;第三部分为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保密操作规程文件。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体系文件样例》可作为高等院校从事保密工作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 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本书昭示,一旦突破了寻求“内部”规律的“去政治化”窠臼,传播研究将释放出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问题的巨大潜力。在这个意义上,这部著作既剖析了媒介景观背后的权力结构.也挑战了当下传播研究的典型知识症侯。
能够吸引人驻足的图书馆和书店之美,在于其室内的设计、空间的布局,更在于其本身的人文历史背景。本书展现了五大洲38个国家,十七世纪以来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图书馆和书店人文风景,它们或奢华,或简易,具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多样的空间,它们都为图书而存在,都有着独特的气质。作者通过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宝库,同时向读者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的的阅读文化和传统,让读者感受书的魅力与阅读之美。
《揭开档案的面纱》约10万字,讲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爸爸是室内装饰设计师,妈妈是档案馆工作人员,爷爷喜欢读书、看报、集藏,奶奶喜欢做饭,“我”叫小亮,是一名高中生)和他们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等遇到的与档案相关的事情,在生活情景中揭开档案的面纱,普及档案知识。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档案,学会简单整理档案,保管、保护档案,查阅档案,利用档案,直至爱上档案。全书寓知识于故事,通俗易懂,可作为档案科普读物供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公众阅读。
本书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探究香港文艺在新媒介时代,文学叙事与广播影视、数码网络、赛博符号、文化地理、展演艺术的跨界贯通,挖掘具有跨媒介性的作品,透视其独特之处,并论述香港跨媒介叙事的成因、形态、特色、风格和意义。
《现代图书馆服务》以现代图书馆服务为主题,对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到服务转型、传统图书馆服务到现代图书馆服务、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全书共分七章:现代图书馆服务概述、现代图书馆服务转型、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图书馆读者服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
论现阶段的中国出版活动、抗战中出版界的成就和趋势、出版事业的厄运、一个吁呼:从出版界走到读书界、从一月新书看全国出版界、一年来的古城出版界、四年来的上海出版界、上海书店全盛时代、死寂的出版界、山东敌后的出版界、出版物伦理化的建议等。
《 十二五 时期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全面梳理总结了 十二五时期 中国图书出版业、期刊出版业、报纸出版业、音像电子出版业、数字出版业、印刷业和出版物发行业的基本状况、改革成果、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对与出版业紧密相连的国民阅读、新闻出版标准化、出版研究、出版人才队伍等问题作了综述,包括对 十二五时期 港澳台地区出版业的发展状况也作了全面总结和分析。
人类因传播而存在,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传达,人们分享经验、交流情感、构建世界:研究人类产制和交换符号的过程,就是口语传播的使命。 口语传播源远流长,在西方传播学界始终都是主流,历久弥新。反观中国大陆传播学界,这一领域几为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来自台湾的三位学者秦琍琍和李佩雯等共同奉献的这本《口语传播》,系统地描绘出口语传播学的历史与理沦。如同一幅知识地图。读者凭此可尽情领略人际、团体、组织、公众乃至跨文化间的传播真知。 “挟理论之利。谋务实之用”,是本书的宗旨:除了“道”的论述,《口语传播》对各种情境中的沟通表达之“术”亦作了精至Ⅱ的阐述。 对于传播学专业的学子而言,口语传播应是最基础的技能;而对于以传播为职业的人们——营销人、广告人、公关人、管理者、主持人等来说,口语传播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非凡的感知能力将他推上了国际舞台,使他成为信息时代的先知。《机器新娘》是最早研究广告的学术专著,初版于1951年。有了这本书,麦克卢汉的现代大众传播、最风趣批评家的地位,就确立下来了。
《我们携手走来:厦门口报社发展史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力求做到思想性、真实性和资料性的统一。本史略从编辑方针、新闻采访、版面编排、主题策划、经营管理、品牌构建和重大新闻历史事件、新闻人物等方面对本报60年的发展史进行全景式扫描、纵深式鸟瞰。
本书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我们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还有一件旗帜鲜明的事情,就是要抵制美国在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后者的知识生产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些“捉襟见肘的共识”,一些“无穷尽的、非结论性的‘效果’研究”,与“欧洲知识思想多样性的论辩”是不能比拟的。 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教材的面貌,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当然,教材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对媒介生态整体把握的问题设置和论述框架完全突破了过去的模式。 不论是立场还是方法论上出现了什么变化,事实证明,本书的作者们抓到了媒介活动的重要性和实质性——作为一种日
作者对于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寻访开始于十余年前,此前已有《书楼寻踪》《书楼觅踪》两本专著问世,随着作者寻访的深入扩大,再度推出《书楼探踪·浙江卷》。本书共收录26篇寻访之作,文章内容不仅涉及旧居游访、人物故事,还兼谈学林掌故、版本目录、人文历史。不生涩、无矫揉,唯有平实文字,记录点滴书香余脉。
《档案室档案的管理》对档案价值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对文件中心和档案寄存中心等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责与任务的说明。对文档一体化管理思想和文档全程管理思想的运用。对档案整理改革思想的吸收及评价,档案室安全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