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三百年前的卢梭关注了人类文化几乎所有方面的表现,留下了可以让各个领域的学者都能长期发掘和研究的丰富精神遗产。由此,卢梭探索的目光不可能忽视语言问题,因为语言是人类的本质性特征。卢梭的语言思想主要表述在他的那部不长的著作里,这部著作题为《论语言的起源并旁及旋律与音乐的模仿》,一般以《论语言的起源》而知名。尽管卢梭早在 1755 年就开始了这部著作的构思和撰写,但他一直没能完成这部著作,到他逝世时这部著作还是未定稿。专家们对这部著作的实际写作年份一直有争议,至今也没有定论。有人认为这部著作是卢梭思想成熟时动笔的,有人则认为这部著作写于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之中。无论怎样,直到 1781 年他去世三年后,卢梭的遗嘱执行人才将这部未定稿在日内瓦出版。在卢梭生前那么多年,他都迟迟不发表这部著作,显然
德国学者卢曼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出版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其实著作等身只需要每天记6张卡片笔记,就能拥有一个能够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生的知识库。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是中文综合指南和说明,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个部分从写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总结了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第三部分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书中详细解释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思考、理解和提出新的写作思路,而不用将时间浪费在寻找笔记、资料或参考文献上。 无论你喜欢用笔和纸,还是喜欢在Windows、Mac或Linux上做笔记都没关系,这个方法都能够被轻松应用。
1926年,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参展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黎先生采用“图解法”讲解汉语,极富特色和创造性,此图在绘制过程中还获得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三位先生参订。看到此图后,外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钦佩不已。这份珍贵的汉语文献,版本稀少,我们花费很大力气才从民间打捞整理而成,并辗转联络到黎先生后人获得授权。我们邀请国内文学、语言学专家对“潮流图”进行解读,用通俗的语言,把有史以来直至现代的汉语文学演变潮流的概貌呈现给读者,力争为汉语言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留下一部严谨的小传。
中华文明是从人类认识自身开始的。在人类的幼年,曾经先后发生了母系生殖崇拜与父系生殖崇拜的思想解放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们不仪知道了“人”而且对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也有了初步的理性认知,并产生了《八卦》,形成了“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认识世界的系统理论。八卦理论的真理性,几下年以来不仅不被任何力量所阻隔,而且成为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滥觞;不仅陶铸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与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中国文字起源、发展的文化孕育与理论支持。汉字的产生,氤氲于两次生殖崇拜的文化氛围;初倪于家庭出现以后的社会形态;完善于国家统治趋于系统的历史背景。从本集开始至第五集,就是以字形为本质,考证汉字在形起、形成、形变过程中揭示人性的故事,从而对中国现今常用汉宁原刨性奥旨做出最基本的揭示
这是一个窗口,通往汉字王国的窗口。文字的创造是社会的投影,字间与世间的事情似乎一样,那里也充满着鲜花与荼毒,残忍与温馨,善良与狰狞,情仇与爱恨。 为什么房子底下卧着一头公猪就是“家”?屋子里边坐着一位女性即为“安”?在“家”中,为什么离不开“挺”?家庭会不会走到尽头?母猪拱圈为什么会拱出一团“火”来?羲、娲(即伏羲、女娲)为什么原出自感叹词“兮”与“哇”?乘龙快婿的夫君也有发祥之地吗?为什么“海”原本是指母亲的胸怀?室、屋、房、舍、宅同为人居之所,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待嫁的女儿为什么称“闺女”?为什么人们有时称自己为“余”?村与庄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爱情与猫头鹰有什么关系?“幸福”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等等,这些待揭的千古之谜,作者从文字的原创性奥秘这一角度,发人之未发地都一一进
《怎样读书好》是一本教你如何正确阅读书籍的书。《怎样读书好》从人类思想文库中精选与读书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材涉及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传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乐趣、好读者的标准、名著的、名著研究计划、名著阅读志愿服务计划等多个方面,可以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读书方面的各种问题。
随着言语病理与听力学、言语与语言康复、聋儿康复、聋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特殊人群的言语与语言康复工作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这就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特殊儿童的语言沟通、语言文字,为他们插上语言的翅膀,以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及社会性发展。本书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残疾人康复技术及设备研发”资助,是言语与语言康复的实用著作。 本书共分七章: 章是口部训练,该训练主要对口部构音器官运动异常进行矫治,以及对错误的和本应习得的音位进行训练的过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口腔训练(下颌、唇、舌的训练)和简单的口部运动治疗。 第二章是构音训练,该训练主要强化目标声母准确的构音部位和正确的发音方式,并将可能与该声母组合的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结合起来
梁远、温日豪编著的《实用汉越互译技巧》不从单纯的“翻译技巧”入手,而是从实践中更为常见的篇章切入,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各类文字的不同特点与翻译方法,从大处着眼,在大局中顾及具体的翻译方法,所渗透的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避免空洞、乏味,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本书是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博士后陈立中的著作。现代湘语与吴语在地理上相隔遥远,但在方言特征上表现出突出的相似性。本书通过对湘语与吴语的音韵特征进行比较,试图回答日本汉学家桥本万太郎等一系列语言学者提出的吴湘一体的问题。本书的创作在学界获得极信的好评。 本书的内容只是以音韵系统的某些成分为切入点,力图揭示湘语与吴语音韵结构及其演变方式的异同,探讨二者的历史关系,还有许多音韵以及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尚未能涉及。 本书在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纵横裨阖,但不夸张;引证据典,但尚平实。本书的目的是比较湘语与吴语的音韵,有暗含这两种方言具有特殊关系的倾向,但并不把话说了,而是处处留有余地了。事实上,讨论两种方言之间的关系,光看音韵的条件也不够,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还要联系
《西方语言学史》是一部讲述西方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单卷本学科通史。本书以时间为序,介绍了西方语言学自古希腊时期产生直至目前的发展脉络,阐述了这一学科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观点、理论成果和思想流派。在研究角度上,作者更多地从中国人的视角来认识西方语言学史,特别探讨了中国语言文字进入欧洲人视界的历程,丰富了基于印欧语言的类型观;在内容上,以语言思想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演进为重点,兼顾技术层面的分析,对一些语言学大家,如索绪尔、乔姆斯基等,着墨尤多;在解读和阐释过程中,注重发掘新文本、新史料,对旧有的经典之作也尽量重新咀嚼、再予消化,以避免机械重复、拘泥旧说;在语言风格上,本书毫无一般语言学史著的滞重之感,读来晓畅通达,生动有趣。 本书思路清晰,观点颖异,内容不失丰足,而叙述则能洗
中华文明是从人类认识自身开始的。在人类的幼年,曾经先后发生了母系生殖崇拜与父系生殖崇拜的思想解放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们不仪知道了“人”而且对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也有了初步的理性认知,并产生了《八卦》,形成了“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认识世界的系统理论。八卦理论的真理性,几下年以来不仅不被任何力量所阻隔,而且成为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滥觞;不仅陶铸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与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中国文字起源、发展的文化孕育与理论支持。汉字的产生,氤氲于两次生殖崇拜的文化氛围;初倪于家庭出现以后的社会形态;完善于国家统治趋于系统的历史背景。从本集开始至第五集,就是以字形为本质,考证汉字在形起、形成、形变过程中揭示人性的故事,从而对中国现今常用汉宁原刨性奥旨做出最基本的揭示
这是一个窗口,通往汉字王国的窗口。文字的创造是社会的投影,字间与世间的事情似乎一样,那里也充满着鲜花与荼毒,残忍与温馨,善良与狰狞,情仇与爱恨。 为什么房子底下卧着一头公猪就是“家”?屋子里边坐着一位女性即为“安”?在“家”中,为什么离不开“挺”?家庭会不会走到尽头?母猪拱圈为什么会拱出一团“火”来?羲、娲(即伏羲、女娲)为什么原出自感叹词“兮”与“哇”?乘龙快婿的夫君也有发祥之地吗?为什么“海”原本是指母亲的胸怀?室、屋、房、舍、宅同为人居之所,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待嫁的女儿为什么称“闺女”?为什么人们有时称自己为“余”?村与庄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爱情与猫头鹰有什么关系?“幸福”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等等,这些待揭的千古之谜,作者从文字的原创性奥秘这一角度,发人之未发地都一一进
这部50万字的著作,以大量翔实的手资料为基础,论述了日本汉语音韵学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贡献;分专题对日本汉语音韵学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由此,全面展现了日本汉语音韵学的真实面貌。
本书是专为阅读或者初步开始研究《说文》而准备的基础书籍。对于初学者来说,尽管在内容上仍然比较艰深,但是也能够帮助初学者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说文部首笺证》可以说对《说文解字》作了相当丰富的注释和阐发,同时考证有据,不作无论之说,将本书通读透彻,有利于将许慎所著的这一部在中国汉文字学目前来说极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发扬光大。《说文》之五百四十部首,是研读《说文》必须首先掌握的钥匙。
广告语:全面、系统展示了山西临汾十七县市方言的基本面貌及重要语言特征的地理分布,并画出了晋语与中原官话在山西的分界线,是山西方言研究的一部力作。本书在田野调查所得材料及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描写分析临汾十七县市方言语音系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语音现象(以及少量的词汇、语法项目)进行专题讨论,并适当使用地理语言学方法展示方言特征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根据入声调、入声韵的有无,本书画出晋语与中原官话的分界线,希望可以为晋语与中原官话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