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无处不在的翻译》这本书探索了翻译的内涵,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解释学的、伦理的、语言学的和人际的实践,更是一种关键的认识论概念。翻译为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同时质疑和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边界,并提供了一个超学科的认识论范式。通过采取创新的研究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是无处不在的。本书跨越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界定翻译的讨论大有裨益。 作者在章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即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在。第二章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翻译即理解、解释和诠释。第三章强调翻译是一种过程。第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将翻译重写为意义、概念化、解释和隐喻。第五章从人类学角度说明翻译是与他者及自我的相遇。
就范围而言,《翻译史另写》中的 翻译史 主要指中国翻译史,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翻译史;就内容而言, 翻译史 既包含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历史,也包括翻译思想(史)和翻译家。 在《翻译史另写》中时可见到不一样的观点: 爱国 并非朱生豪坚持译莎的首要甚或主要动力;中国传统译论可以用 旨 一言以蔽之; 新译 并非生来就是专名,也并不独指玄奘的译籍;傅雷 神似 译论中的 神 当可解为 精 、 气 、 神 ;钱钟书的 化境 不仅是文学翻译的 理想 ,也可兼作 标准 。这或许便是 另写 之本意。与此同时, 另写 还多少有点 另类 的意思,这从相关篇名中即可感知而出;《饶舌 舌人 》、《 唐僧 是谁》、《万译不离其 旨 》、《误引作者、误告作者》、《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 如影随形 并 左右人间 》
由22课组成,有日常生活、文学、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各课分别由课文和练习组成,使学生具有能用日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能力。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外宣翻译研究具备跨学科、多维度、宽进路的特征,对其的探讨就必须具有相当的包容性、系统性与综合性。本书在对外宣翻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从而提出了新常态下外宣翻译的原则与策略,并进一步从对外传播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出发,集中阐述外宣翻译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原理,很后对目前我国外宣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剖析了造成各类误译的内在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探讨了现代外宣翻译的新技术 机器翻译的发展与运用。本书内容点面结合,针对性强。可供口笔译工作者、外事工作者、新闻工作者、高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广获欧美高等院校采用。全书综览现当代重要的翻译学说,加以阐释和评议,更辅以逾八种语言的文本为解说。每章专述一个翻译学议题,各章又互相参照,层次分明,包括: 主要观点及术语表 小结 剖析与讨论 研讨要点 个案研究 中文版另附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及补充读物 本书各章均由任教于各高等院校的翻译学教授及博士译成,译文准确忠实,并照顾到中文读者的研习需要,适量保留外文原文,俾便查考。 芒迪的著作为[翻译研究]这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拍了快照,清楚而精辟,形象鲜明,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该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研习翻译学的师生都极具价值。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没有形式便没有艺术美。作为艺术品的诗。绝不可能脱离其艺术形式而存在。诗之成其为诗,并不在于说了些什么,而在于是怎样说的。所以,译一首诗,首先是要译出这首诗是怎样说的。而所有的文学翻译,概莫能外,也都是:形似而后神似。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忠实,使没有社会价值。力求忠实,是翻译工作的*标准。忠实的文学翻译,既忠于内容,更忠于形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而获得成功者,断无一例。所谓“离形得似”,只是二_种有害的迷信。 文字,均起源于图画:先有独体象形、指事,不敷所需而有合体会意,到形声字出现,分化随即开始。汉字,由于形声相益突破了形与形拼的局限,乃得以存活至今历久而不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先民,却因看重文字可以记录语言而走上了拼音化的歧途。但是排列组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实拍书影 【编辑推荐】 《红高粱》 《青衣》 《妻妾成群》《活着》《烦恼人生》 《马桥词典》 《废都》 《受活》 《古船》等作品 原作与译作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有哪些互动故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格局是什么样的? 莫言、毕飞宇、苏童、余华、池莉、韩少功、贾平凹、阎连科、张炜……中国当代文坛ji富代表性、域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妙语连珠,畅谈中国文学在世界的 的现状、困境与前景 。 这本不一样的访谈录或许能让您找到答案。 【精彩书摘】 我敬重、感谢翻译家,其中包括将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也包括将中国文学翻译成外文的翻译家。没有他们的劳动,像我这样的作家,就没法了解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也没法让外国读者了解。 ——莫 言
本书以描写译学为出发点考察网络仙侠小说英译文本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影响,采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结合形象学的“异国形象”观点对数据发现进行阐释。研究主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1)作者、译者合力塑造的中国形象;2)中国形象的他塑元素;3)译者/读者转变为作者之后塑造的中国形象。书中共选取了7部英译“经典”仙侠/玄幻作品和2部英语原创仙侠小说作为考察对象,参照语料包括2部英译古龙作品和4部经典英语奇幻小说,共13部小说,超过700万个单词。研究从语言形象、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个方面回答了主旨问题,并发现中国形象的他塑元素及其所受影响。
《中国当代学术探索文库·语言文化卷:翻译的文化回归》同时也介绍了另一种文化。中国的诸子百家,儒、释、道的思想深奥,不是一般人所能通晓。译者不一定是学者,可能碰到异国人不能了解,牵扯到基本观念不同的地方,也非下一番功夫研究,加以说明不可。否则译成外文,外国人还是看不懂。译者多少也要做点学问,以求胜任。*限度,要查一点书。不但把中文译成英文的人要研究中国学问——就是西方人所谓的汉学——还要研究英语民族的文化,诸如基督教的历史、教义、教会、民俗学、文学等。所以做好翻译并不容易,因为译者对始发语言(即原文)的理解,和对归宿语言(即译文)写作的能力,未必精擅到充分的程度。
《翻译研究新视野》一书是我国译介学奠基人谢天振教授的经典著作。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备受注目,人文学科出现了“翻译转向”。作为可以滋生很多悖论与理念的领域,翻译研究涵盖理解、诠释、道德、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际转换过程中的忠实与叛逆,等等。在本书中,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文化洞察,深入探讨了上述命题,深化了人们对翻译的性质与意义以及译者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翻译研究贯穿了中国近现代百年的翻译研究历程并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书将莎剧置于中国百年译介研究的宏观背景下,从翻译学的角度对群体性误译这一特殊现象进行探讨。群体性误译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要莎剧翻译者对同一段文字所发生的共同误译。本书以误译学说的发展和诗性忠实观为线索,梳理莎剧翻译和重译过程中群体性误译的成因和变化,探索重译中的潜在规则与历史需要,并通过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方平等莎剧翻译家误译文本的对比研究,阐述群体性误译的历史、文化和诗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