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中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概括地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个阶段,是从汉代到元代的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僧人翻译了大量的佛教典籍,这些典籍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鼎盛时期是唐朝。第二个阶段,是明末清初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这个时期的翻译高潮是由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而引起的。第三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对于西方科技、思想乃至文艺的全面翻译介绍。这一阶段大约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王晓丹编著的《翻译史话》所介绍的翻译史主要侧重于第三个阶段,其中不仅涉及西方近代科技书刊的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翻译情况,而且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通过《翻译史话》,读者可以对近代中国的翻译史有一个大致而清晰的了解。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本书以元理论研究的角度,介绍和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发展;论述和分析了贝克、梅森、哈迪姆、豪斯、肯尼、谢夫娜、芒迪等学者的翻译研究和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入手重点考察该途径研究的新进展,勾勒其基本概念体系,揭示该途径新发展的哲学思想渊源,探讨语言学途径研究对翻译学学科发展的独特作用。该书材料翔实,论述缜密,有助于读者从一个侧面更加深入了解当代西方翻译思想史。 同时本书为下述探讨展示了可能性,即今后的翻译学研究将呈现语言分析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翻译学学科有可能形成自己整合的、与其他学科有显著区别的研究方式。
《社会符号学翻译模式研究》共分3章,在对社会符号学作细致阐述,试图建构一简单的理论框架的同时,将该学科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对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作了尝试性的研究。即从社会符号学的几个主要概念与翻译基本问题的对应关系入手,以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翻译的基本问题作出合理的解析,进而形成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并有效指导翻译实践。 主要特色:阐述了社会符号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台是两学科发展的必然,社会符号学翻译逢径转之其他途径具有诸多优势;从社会符号学的主要基本概念入手,找出与它们相关的翻译的基本问题,并通过翻译手段雄现出来,尝试探索了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对百余篇新闻翻译实例加以分析,为社会符号学的强大阐释功能提供了应用案例。
李欣博士的著作《当代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1980-2000)》全面梳理了英美科学派翻译理论20世纪后20年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英美科学派译论对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重大影响,讨论了中国译界对英美科学派译论误读以及误读背后深刻的文化、历史根源,这是难能可贵的学术贡献。《当代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1980-2000)》截取了中西人文科学交流为活跃的当代历史片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梳理、分析、探讨,其中既有对中西翻译理论交流史的还原,也有对二者冲突、融合的文化与历史因素的深入挖掘。 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有着相当的意义。
本书借助了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将翻译研究的领域从语言学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对当代中国1966-1976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史进行研究,主要参照了勒菲弗尔等人关于翻译受到意识形态制约的理论。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应上,而是更前进了一步,研究了翻译与意识形态的互动,特别是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全书的亮点即在于,完善和发展了勒菲弗尔的理论,更清晰地勾画出了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这种关系的本质以及翻译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历史清楚表明,翻译不仅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奴仆,为其服务并受其利用;翻译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加以改造,进行限制,甚至可以制造舆论,推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翻译的政治不等于现实的政治。作者通过研究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这是本书的重
《应用语言学学术文库: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视域独特,通过多视觉、多方位研究不同情景语境中的旅游翻译,注重翻译研究的应变性特征。此外,《应用语言学学术文库: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外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就必须关注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和知识结构,让旅游从业人员了解蓬勃发展中的中国旅游业,了解中国的著名旅游风景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使他们能够用娴熟的英语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鉴于旅游翻译的专业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和突破势在必行。
(本书为2010年度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编号TJYWl 0-1-5401 本书以言外之意的文学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突出言外之意翻译的生成和表达问题,确立含蓄式、寄寓式两种意向型言外之意和意象式、意境式两种审美型言外之意的研究核心,目的在于探讨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问题,重点在于理解和表达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实际解释力。其创新点如下: 一、提出了现代语言学视角的言外之意概念和翻译视角的分类,并归纳出 意向型 和 审美型 这两种分别隶属于语言学和文学的两大研究类型;论证了二者在文学作品中的会合,非人为架构而是语言文学本身的特质使然,从而超越了以往或唯科学或唯艺术的分析框架; 二、将推理机制和审美意象图式机制引入翻译研究,开拓了思路,提出了新的翻译实践与研究方法; 三、创造性地提出了言外
翻译批评在我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在翻译研究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批评研究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 ?还存有哪些问题?当前的翻译批评家和翻译研究工作者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未来的翻译批评会呈现出何种样态?具有怎样的特征? 本书对中国翻译批评实践的历史演进,特别是翻译批评理论研究的发生、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考察,并对梳理和考察的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对未来的翻译批评进行了瞻望——未来的翻译批评应当是一种“圆形”的批评,它必须具有多元性的开放视野、民族性的传统意识、建构性的学术追求。唯此翻译批评才能以自身的存在,对当代翻译事业乃至中国社会发挥重要而独特的文化影响,才能在新世纪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
由22课组成,有日常生活、文学、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各课分别由课文和练习组成,使学生具有能用日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能力。
《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的方法论、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翻译的技能意识、翻译美学等问题进行了阐释。长期以来,不论在中国或在外国,翻译理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翻译学”界说不明,范畴研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语言学研究水平的限制。可以说,历史旷乎其久的译论论坛命题相当有限,著作寥若晨星,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翻译界本身:翻译界在方法论上以及在观念上、认识上都有问题。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没有形式便没有艺术美。作为艺术品的诗。绝不可能脱离其艺术形式而存在。诗之成其为诗,并不在于说了些什么,而在于是怎样说的。所以,译一首诗,首先是要译出这首诗是怎样说的。而所有的文学翻译,概莫能外,也都是:形似而后神似。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忠实,使没有社会价值。力求忠实,是翻译工作的*标准。忠实的文学翻译,既忠于内容,更忠于形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而获得成功者,断无一例。所谓“离形得似”,只是二_种有害的迷信。 文字,均起源于图画:先有独体象形、指事,不敷所需而有合体会意,到形声字出现,分化随即开始。汉字,由于形声相益突破了形与形拼的局限,乃得以存活至今历久而不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先民,却因看重文字可以记录语言而走上了拼音化的歧途。但是排列组
《中国当代学术探索文库·语言文化卷:翻译的文化回归》同时也介绍了另一种文化。中国的诸子百家,儒、释、道的思想深奥,不是一般人所能通晓。译者不一定是学者,可能碰到异国人不能了解,牵扯到基本观念不同的地方,也非下一番功夫研究,加以说明不可。否则译成外文,外国人还是看不懂。译者多少也要做点学问,以求胜任。*限度,要查一点书。不但把中文译成英文的人要研究中国学问——就是西方人所谓的汉学——还要研究英语民族的文化,诸如基督教的历史、教义、教会、民俗学、文学等。所以做好翻译并不容易,因为译者对始发语言(即原文)的理解,和对归宿语言(即译文)写作的能力,未必精擅到充分的程度。
这是一部翻译评论著作,是西班牙语文学名著翻译论文集,作者以大量的具体例证,结合《百年孤独》等名著的翻译,分析了译事的成果、水平和谬误,文笔犀利、有理、生动有一定的警示、启迪作用,文中还用若干篇幅描写了中外翻译名家的典型事例,供后人借鉴学习。
《大学生进阶"翻译工作坊"系列丛书:翻译的艺术(上册)》共十五个章节,各个章节的内容分别是:章翻译的旨趣;第二章翻译主体的痕迹;第三章不做“套中人”:避免翻译腔;第四章变通的自由和限度;第五章词无定译,因文而异;第六章词语翻译的变通技巧;第七章虚词在英译汉中的使用;第八章习语的翻译;第九章翻译的音韵美;第十章句子翻译的视角转换;第十一章翻译中的语序调整;第十二章英语句子汉译:化整为零的技巧;第十三章语篇翻译概述;第十四章翻译中的异化——陌生化翻译;第十五章外来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