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口译的需求量也呈上升趋势,口译朝着职业化的方向转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每年一度的广交会、国际电影节、电视节、啤酒节等都需要大量的联络陪同和商贸洽谈口译人员,然而与此相关的教材较少,《接待与洽谈口译》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满足这一实际需要。 本书为《会议口译》的姊妹篇,主要针对联络、陪同、接待、贸易洽谈、商务沟通等方面的口译工作而编写。和会议口译不同的是,接待与洽谈口译不是对长篇的会议发言进行同声传译或交替传译,而主要是对双方的会话进行口译,因此本书的英文名称为BilateralInterpretin9。由于这类口译接触的多为会话类口语体,口译人员不必掌握笔记技巧。一些非正式场合对译文内容的要求相对宽松,有时介绍大意即可,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待
《翻译艺术通论》可谓许渊冲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探讨了翻译中的矛盾论、实践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等论点,还举出了大量的译例加以佐证。作者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现在,讲述了如何做到既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又使译文与原文的思想内容、文字风格相一致,甚至使译文比原文 加出彩。书中作者所阐明的关于文学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他多年来在从未间断的翻译实践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和理论提炼。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的趋势,而且不同学科和行业之间的互相交融也更加密切了。翻译,承担着传播和传承世界科学文化的重任,涉及不同语言文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因此,有必要以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调整和应变翻译与其相关方面的关系,从而求得对翻译新的科学认知。翻译与出版密不可分。翻译依赖出版得以传播,出版依靠翻译获得外国出版资源,翻译与出版的这种文化血缘关系,表明两者是文化传播这个链条中互相连结的两个链。从出版角度来看!翻译不单是一项文化学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即促进先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责任。作为一名翻译编辑,承担着与译者不尽相同的任务。前者既要重视翻译学的规则,又要关注传播学和社会学对翻译的影响,包括确立正确翻译导向,重视译作社会效果,恪守翻译职业道德,保证翻译质
本书为研究中国古诗词曲英语翻译理论的专著。作者探索古诗词曲的可译性,并汇聚百家翻译古诗词典之精华,用实证的方法展现传译古诗词曲的要旨与技巧,供读者借鉴、模仿与欣赏。本书可作为大学英语专业师生的参考教材,也可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曲的一本很好的读物。
我们的外语能力越来越强,为什么翻译的质量却不断走低?在翻译的冲击下,汉语何去何从?我们如何保证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个性? 通过分析一些翻译学的教材,追溯翻译的概念和历史,深入探讨西方文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究竟能否和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和平共处。作者以闻一多、陈寅恪、钱钟书、梁宗岱等先贤的理论和实践为例,用解构主义的方法努力探寻汉语及汉语文化的命运。
《中国翻译年鉴2005-2006》是我国翻译史上部全面记录中国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展现中国翻译行业成果的大型工具书,也是中国翻译界向今年国际翻译日和明年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献礼。《年鉴》近100万字,设有法律法规、特别报道、翻译工作概览、译界出版物、译界组织机构、译界人物、大事记、资料统计、国际译界、附录等11个篇目和诸多栏目。内容丰富的栏目,几乎涵盖了2005-2006两年间我国译界重大活动、国际往来、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翻译服务、人才培训等方方面面基本情况。“资料统计”向社会首次公布了从1980年到2006年国家部门对我国翻译人才的各项统计。
“中译翻译文库”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对翻译类学术专著和兼具学术著作及教材性质的图书的总体规划,以中国原创翻译类学术著作为主,兼顾部分国外翻译类学术著作的中译版,包括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翻译史研究丛书、口笔译教学与研究丛书、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翻译与语言服务实务丛书、经典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丛书、行业翻译与翻译产业研究丛书、翻译名家自选集、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丛书等。 “中译翻译教材”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团结翻译教学、翻译实务、翻译研究、翻译服务等各界资深人士,为中国各类翻译学习者、从业者精心打造的大型系列教材,包括翻译专业本科生(BTI)系列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MTI)系列教材、翻译专业核心课系列教材、翻译选修课程系列教材、翻译证书考试系列教材、行业翻译系列教材等。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第2版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中译翻译文库》编著者刘宓庆。 就翻译事业本身而言,我们则要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谈到翻译,人们就首先想到文学,这个观念是“西方式”的,他们似乎只想看看人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美国,译论百分之八十以上谈文学。我认为翻译事业的次序应该是:,学术翻译;第二,科技翻译;第三,财、经、贸翻译;第四,文学翻译;第五,文化事业及其他翻译。我们应该把学术翻译放在位,使它享有最的资源投入,这对提高国家地位和国民素质、教育素质都是至关紧要的。这样的次序不仅符合国家发展之所需,而且也是获得国人的真正认同的关键。 就翻译业本身的发展而言,我想在这里谈一谈翻译实业化的问题。作者认为,考虑到翻译业的实际及发展前景,“实业化”是本行业在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