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方法,比较、分析了汉语小说英译母语译者(母语为英语)与非母语译者(母语为汉语)在词汇使用层面的系统性差异,涵盖语域、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情态动词、介词、连词、以及词汇搭配等多个考察维度,从词汇文体视角为汉语小说走进英语世界提供一定的借鉴。
《英汉对比翻译导论》是“英汉对比翻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汉语对比研究”跨学科方向结合的产物。本研究以作者在这两个领域的长期教学和研究经验为基础,以作者在这两个领域出版的专著《英汉语研究与对比》(邵志洪,1997)和《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邵志洪,2003)以及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的五十多篇论文为依托,专题研究“英汉对比翻译”理论、方法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建立在“英汉对比翻译研究”基础上的翻译理论与应用,旨在建立包括理论与应用在内的“英汉对比翻译研究”体系,并指导“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本研究采取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拟建立从翻译理论到翻译实践,再从翻译实践到翻译理论,即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的双向研究模式。 本书共分九章。章:英汉构词方法对比与翻译;
本书集中了268个英语学习者在汉译英过程中高频出现的错误。详细分析了出现误译、漏译、错译的原因,向读者提供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并介绍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在纠错的同时不断提高英语应用水平和翻译实践技能。
本书是《应用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力作。《公示语翻译》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专家一行对美国实地考察所获得的公示语使用情况为例,对法规类公示语、环境保护公示语、景点牌示、停车场公示语、时间公示语、工装上的公示语、警示性公示语、步骤公示语、危机管理中的公示语、规则要求、纪念标志、交通工具上的公示语、招牌、商场公示语、住宿、禁止类公示语、饮食、残疾人设施等等方面展开探讨,为后奥运、后世博的中国城市和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建设提供“可参照性”、“可操作性”翻译实例和理论分析。
在汉语史研究中,对所用语料进行鉴别是首要工作,但在实际征引译经语料时,我们常常疏于鉴别、直接引用。《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在梳理翻译佛经语料的文字学价值,勾勒正、俗字语用差异的基础上,鉴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关外、北方、南方泽经区域,将翻译地点作为失译语料考证的重要方面提出,使其与年代、泽入一起构成失泽语料考证的三个主要方面,并且相互印证。同时倡导结合文献学、语言学(语音、词汇、语法、文体结构)、文化学等进行综合考证,以尽可能地提高考证结论的可信度;最后,以《昙无德羯磨》为例鉴别译经年代,以《五阴譬喻经》为例综合考辨译人,以《撰集百缘经》为例综合考证翻泽地点。《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的鉴别》通过这样具体的个案考证,来分析语料鉴别过程中应注意参照译经的选择、比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