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塞缪尔 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翻译历程及其影响。研究者运用对话理论、改写理论以及叙事学等多种分析工具,对这部作品的六个版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通过对这些不同版本的研究,作者不仅揭示了译者在跨越语言与文化鸿沟时所扮演的角色,还从内在动机、外部环境和舞台实践三个维度深入挖掘了导致文本变异的因素。此外,书中也着重讨论了如何调整剧本以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剧场演出需求,并且对于戏剧翻译领域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潜在机遇提出了见解。该书强调,在追求忠实传达原著精神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目标文化的接受度,从而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
本书涵盖外语教学、文学文化交流、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多个领域,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和翻译理论应用与发展。外语教学部分强调质量提升与文化自信,文学文化交流部分剖析中外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部分探讨翻译人才培养等,揭示翻译在多领域的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的需要的增长,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翻译界对于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进行比较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兴起。本书在分析国内外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比较研究及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理论研究对母语优势及语言特征认知的要求、古典小说英译的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的定量比较研究、古典小说英译的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的定性比较研究、母语译者的区别性特征对汉英翻译策略的启示。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三国演义》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的英译进行描写性翻译学研究,借助语料库统计软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定性的个案研究分析,探讨认知母语译者和非母语译者各自的风格特征,并验证学界传统所认知的 母语优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母语优势下的汉译英翻译策略建议,以期对我国的翻译研究和文学外译提
“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有影响的翻译学派,被称为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劝旅,也是当代世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该书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渊源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对其不足进行了深刻论证,对翻译界对该派理论的模糊认识进行了澄清,在此基础上,对该派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和运用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论述。对中国翻译学的发展以及翻译教学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