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无处不在的翻译》这本书探索了翻译的内涵,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解释学的、伦理的、语言学的和人际的实践,更是一种关键的认识论概念。翻译为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同时质疑和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边界,并提供了一个超学科的认识论范式。通过采取创新的研究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是无处不在的。本书跨越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界定翻译的讨论大有裨益。 作者在章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即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在。第二章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翻译即理解、解释和诠释。第三章强调翻译是一种过程。第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将翻译重写为意义、概念化、解释和隐喻。第五章从人类学角度说明翻译是与他者及自我的相遇。
《概论》给人的印象是内容丰富、行文畅达。全书共七章,在绪论中作者阐述了比较翻译的意义、原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这里那引人入胜的论证思维顿时把人带进比较翻译研究的时空,让人看到比较翻译研究的广阔天地。接着,从第 到第四章作者对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国外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作品的译文作了很有见地的同项比较和异项比较;还对当代中国一些翻译名家的译品及翻译风格作了别开生面的对比研究。随后,又用三章的篇幅从心理、语言、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不同翻译作品的失误进行了认真的对比评价;还提出了“采蜜式”和“借鉴式”两种比较方法;并就比较什么、如何比较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后还列举了许多典型的翻译实例对比其正误。 《概论》给人的第二个印象是它的创新思维。众所周知,世界上几十亿人口中,讲英
北大英语教授凝聚几十载翻译教学经验与心得,地道纠正100个汉译英常见错误,体例简明清晰,列举误译、正译,分析错误原因,详解词汇搭配和语法,总结翻译技巧,例句丰富,多种译法对比记忆,,让你的英语表达准确得体,阅读和写作轻松进阶。
由22课组成,有日常生活、文学、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各课分别由课文和练习组成,使学生具有能用日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能力。
本书从金岳霖研究现状入手,发现了金岳霖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与办法。作者依据结构主义、新批评、现象学等相关理论,把文学作品划分为意义、意味、意境三个层次,界定了各自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在译意和译味的基础上,增加了译境,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了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分别对应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并根据可译性、文学性、层级性对三种翻译境界进行合理定位。作者研究了三种翻译境界在语言功能、思维模式、意义层次上的不同特点与具体表现,论述了文学翻译的层级超越机制,建构了翻译境界的理论体系,*后得出三境归一的结论。
这本成果汇编集中展示了我院教师在翻译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些许成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国语学院师资的学术水平和造诣,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和教学水准。教学为科研提供了园地,科研又为教学充实、更新了內容,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又为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果汇编不仅是一种回顾,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也是一种展示,一个纪念,更是一种鞭策与激励。我们将继续不断努力,向先进兄弟院校学习,向翻译学科领域的前辈、专家学习,以不断提升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使我们的翻译学科建设更上层楼,真正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或品牌学科,亦或成为江苏省的特色学科。
暂时没有内容
作品对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接受做了一番梳理和考察,在梳理和考察中,呈现出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东方之行的主要脉络,让我们看到了这部西方巨著是怎样鼓舞和伴随中国知识分子去追求光明,怎样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而受难,怎样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解放而解放;通过梳理、回溯和考察,在以学术的方式而非以感性的方式确认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翻译文学经典后,运用个案研究与分析,试从傅雷的翻译思想观和文艺美学观,探讨翻译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从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公认的翻译文学经典出发,对翻译文学的本体研究加以思考,对翻译文学的特有品格做出界定;四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甸翻译文学史上一一座不朽的丰碑,试对当前翻译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和
《中国当代学术探索文库·语言文化卷:翻译的文化回归》同时也介绍了另一种文化。中国的诸子百家,儒、释、道的思想深奥,不是一般人所能通晓。译者不一定是学者,可能碰到异国人不能了解,牵扯到基本观念不同的地方,也非下一番功夫研究,加以说明不可。否则译成外文,外国人还是看不懂。译者多少也要做点学问,以求胜任。*限度,要查一点书。不但把中文译成英文的人要研究中国学问——就是西方人所谓的汉学——还要研究英语民族的文化,诸如基督教的历史、教义、教会、民俗学、文学等。所以做好翻译并不容易,因为译者对始发语言(即原文)的理解,和对归宿语言(即译文)写作的能力,未必精擅到充分的程度。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Projects of the Ministry ofEducation, China. It focuses on Lin Shu's translations in thecultural context of China. An investigation of Lin Shu's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special cultural context willcontribute to our righ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ignificance andcontributions. The 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 theory, the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reader's receptioncriticism are used to elucidate Lin Shu's translationphenomenon.
作者考查了20世纪初科学翻译的文化影响的几个方面:科学翻译输入的大量词汇丰富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语言,其影响所及甚至达于此后的新文化运动;科学教科书的翻译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改变了世人的知识结构以及思想观念,为科学文化的成熟打下了基础;进化论的翻译使“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腐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进化的新观念得到广泛传播;逻辑学和科学实验方面的著作的译介,促成了方法论科学观在当时思想界的成熟发展和运用。对科学翻译的历时描写研究,就翻译活动对目的文化的研究,具有显见的文化意义。
这是一部翻译评论著作,是西班牙语文学名著翻译论文集,作者以大量的具体例证,结合《百年孤独》等名著的翻译,分析了译事的成果、水平和谬误,文笔犀利、有理、生动有一定的警示、启迪作用,文中还用若干篇幅描写了中外翻译名家的典型事例,供后人借鉴学习。
翻译损失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补偿是确保译品完整传达原文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等成分的必由之路。本书是国内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作者论证了翻译损失的不可避免性、翻译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纠正了补偿界说忽视普遍性的倾向;从三个维度对补偿进行了分类;梳理了传统译论中涉及翻译损失与补偿的论述及其对构建补偿理论的潜在价值;探索了现代翻译理论中有关翻译补偿的论述;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六项原则;并在语言和审美层面对翻译案例中不同的损失情况与相应的补偿手段进行了研究。 本书可供翻译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
《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的方法论、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翻译的技能意识、翻译美学等问题进行了阐释。长期以来,不论在中国或在外国,翻译理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翻译学”界说不明,范畴研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语言学研究水平的限制。可以说,历史旷乎其久的译论论坛命题相当有限,著作寥若晨星,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翻译界本身:翻译界在方法论上以及在观念上、认识上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