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话*的特点是口语使用大量的特殊常用词语,有说这些特殊常用词语(含外语借词)占广州话词汇的60%以上,可见广州话说得是否“地道”,掌握广州话的特殊常用词语至关重要。该教材旨在使学生在完成《广州话训练教程》的训练后,加强广州话常用口语词语的训练,使广州话不仅说得流利,而且说得“地道”。 该教材每个词语除了有注音及详细的解释外,还附有例句,便于自学、训练。 书后附录有二: 一、常用外语音译词(流行外来语词):外语借词多是广州话的又一大特点。掌握常用外语借词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感悟岭南文化“生猛”、多元、开放特点的重要一环。 二、朗读训练材料(古诗八首):每首诗有注音及“朗读提示”,意在强化广州话的语音训练,引导学生领会广州话与古汉语的渊源,读出体会,读出韵味。
在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从晋语定义谈李荣先生的学术思想、次阴调形成的声学原因——以吴江方言为例、《游历日本图经》汉字对音所见浙川京三个语音层次、汉语方言语音调查研究与字本位、吴语字典及吴语语素刍议、苏州话高元音分析及其成因初探、浙江岱山方言特点和内部差异……
《中国方言学报》是一部研究中国方言的学术期刊。本书为期,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2003贵阳)宣读的论文。这些论文对潮阳方言的象声词、嘉善方言的连读变调、昆明方言的儿化、赣东北方言词汇接触的表现、贵阳方言的ABB式状态形容词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深深感到杨子静、潘邦榛两位同志编写的《广州话分韵词林》是很有意义之作。静公是一位资深的粤剧编剧家,对广州话极有研究,他既深入民间,又深知广州话和古汉语的关系,能够钩沉发微,在书中提供了不少鲜见的资料。潘君则是编剧界的新生力量,勤奋好学,和静公一道完成此书,是令人高兴的事。这本书列出广州话韵目52个,其中特有的入声韵目17个。它以词尾的字为提示单字,把尾字相同的词目编列,检查起来很是方便。所收词目,既有广州流行的俗语、口头语、惯用语,其中如艰难韵中的“黄鳝上沙滩”、“撞板”、“大食懒”、“生螆猫入眼”,工农韵中的“斩脚趾避沙虫”、“发开口梦”,入声字尾的“坏到加零一”、“老而不”、“零星落索”、“捉到鹿唔会脱角”等,都是十分生动而有特色的;也有一般通用的古词语、新词语,而且数量不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碰到了很多困难,困难之一是研究的依据都是书面语,而现代汉语书面语却严重不纯,很不规范,夹杂着各种方言成分,古汉语成分,还有各种欧化语法成分。要从如此驳杂的对象中整理出条理来,的确是难上加难,而且即使整理出一些条理来,任何人都可以随手拣起不少“例外”来加以非难。因此,长期以来我总想选择一种比较单纯的对象来分析研究,后选中了北京话。相对而言,北京话是比较单纯的,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北京话的口语形式,尽管不可能像化学元素那么纯,个人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不过和现代汉语的书面语相比,也可以说是相当“纯”了。这就是我着手研究北京话的起因。但是一旦开始研究北京话又接触到一系列新问题,牵涉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慢慢就和初的想法不完全一致了。北京话作为一种地区方言有其特殊地位和
以方言文化为内容且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读者的乡土教材在全国范围尚不多见,本书努力遵循教材编写要求,在充分考虑专业性的前提下,注重知识性,凸显可读性。适合从小学高段到中学各年级段作为小本教材使用,并适合从青少年到老年各年龄段读者和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学习方言文化时阅读。
这是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细说上海话的一部文集,共分五册,作者以其长期的研究成果和深切感悟,对上海话和上海话文化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用通俗有趣的文笔娓娓道来,让你能感性体验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化。 本书是完全用上海话书写的一本散文杂谈集,有 心里向永远年轻个复兴公园 、 平民乐园城隍庙 、 上海旧书店 、 煞根 、 夹忙头里髈牵筋 、 十三点 、 老克拉 等篇,读来亲切自然,系作者视为珍宝的上海经验、岁月印痕和独特的生活情趣的探幽掇英,展现了上海文化与上海方言的魅力。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中心课题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研究系列丛书:现代维吾尔语参考语法》经课题组成员几年的努力现已编写完成。应该承认,当我们刚开始做本课题时,对“参考语法”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还不太明确,但经语言中心的指导以及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其他语种已经出版发表的各种参考语法书,最终明确了我们的课题性质。那就是,尽可能地把维吾尔语所有的共时特征及语言现象按一定的体系和顺序一个个描写出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分为基础篇、发音篇、文字篇和场景篇四个大的部分。基础篇是让我们了解粤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分布、起源和特点等。发音篇是学习粤语字母的发音,这是很简单的部分,只要学会了字母的发音,就迈出了流利说粤语的靠前步。文字篇是学习粤语的文字特征,学会用电脑打“粤字”。场景篇是本书内容很多的部分,一共分为13个大场景,81个小场景。这81个场景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能想到的场景,本书都有呈现。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运用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研究客家方言特征词。作者(温昌衍)将客家方言特征词界定为“一定批量的区内方言多见、区外方言少见的客家方言词”——它们从体现特征的内容说包括“词形特征词 ”和“语音特征词”,从级别说包括“方言区特征词”和“方言片特征词”,从外部表现说包括“外区罕见词”和“一区同见词(关系特征词)”。 作者在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制订了客家方言特征词调查表,经过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提取出客家方言方言区特征词186个,方言片特征词54个。通过内外检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鉴别某方言是否属客家方言及判断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对客家方言的词汇特征乃至客家文化的特征作了有益的探讨。《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
《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研究》是一部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作者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的语言面貌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描写,借鉴社会语言学、演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方言研究中尚未能描述清楚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并通过与周边吴语、徽语的比较,尝试对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的属性进行初步判定。同时,该书稿也对方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的规律、汉语方言语音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方法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河南方言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很多语汇都附带着历史文化信息。自出现至今,4000多年来,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原文化中不可轻视的一点。 本书是方言与文化丛书中的一册,主要介绍河南方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包括河南方言的历史演变、覆盖范围,河南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河南方言的应用及其价值,河南方言的艺术形式等。内容既具有专业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同时还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普及河南方言与文化的通俗读物。
铜川方言属于北方官话下属中原官话关中片。丁德科、茹钢编写的《渭北(铜川地区)方言研究》着重介绍了铜川市区方言的语音系统,包括声韵调、连读变调、单字音表、同音字汇等,同时对铜川话和普通话、铜川话和西安话进行了比较,详尽地展现了铜川方言的语音面貌。 《渭北(铜川地区)方言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辅以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铜川方言的全貌。它不仅推动了关中方言的研究,而且为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翔实的语料同时对铜川的社会、文化、民俗和历史的研究也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