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事件结构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判断性事件句法语义的同构性进行了研究,对判断性事件及相关句法现象进行了较为统一的解释:将所有含动词“是”的句子分析为由提升动词“是”及其子事件构成的判断性事件,对判断性事件(包括其特殊形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对判断性事件与叙述、描写性事件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了揭示,将事件结构理论的运用范围从对叙述、描写性事件扩展至判断性事件。
《咬文嚼字》以在“咬”上做文章闻名。创刊伊始,先“咬”自己,以后是一路狂“咬”。从“咬”报纸,“咬”期刊,“咬”广告,发展到“咬”全国知名作家,将他们的作品作为“挑刺”的“众矢之的”。此举产生了“不打不相识”的社会效应,王蒙、刘新武、叶辛等名作家都诚恳地表示支持这项活动,甘愿为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做“靶子”。但《咬文嚼字》并不限于纠正错别字,而且还纠正出版物中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百科知识方面的错误,有的文章还告诉读者很多在任何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和查到的小知识。文章短小精悍,富有趣味性。
收集作者从语法化和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汉语时体问题的成果,共12篇。按照内容可分为五类,靠前类是综述性论文,分别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梳理时体语法化的脉络和体貌的理论体系。第二类是跟时体问题相关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的研究,试图在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方面引入量化的分析。第三类集中讨论汉语完成体表达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双“了”句,侧重从历时和语言接触的角度在宏观上解释双“了”句的兴衰。第四类是具有表示状态意义的结果体用法的时体标记研究。第五类是将来时的用法研究。
目前技术依然被置于学校的边缘,大部分只是用于专门课程中,技术和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协调。但是,技术正主导着第二次教育革命,对传统学校教育构成了挑战。全世界的人们正将教育从学校带入家庭、图书馆、网吧和工作场所,他们能决定自己想学什么、何时学习以及如何学习。 这些发展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改变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这种重新思考要过很多年才能充分渗入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的理解。为了成功,领导者必须以深刻的方式抓住这些变化,调动政府资源,对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施加影响。他们必须围绕这些新的理解建立他们对新教育体系的愿景。这种重新思考是必要的,它适应于教育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以及什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更进一步说,职业的本质也在变化,以及人们在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转换也
本书和《文言虚词》稍有不同,讨论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时也较深入。因为例句有译文,初学者也还可以看得懂,想深入一层研究的也用得着。本书选择了百多个虚词,虚词中的多音词附于主要虚词之下。虚词的用法,不仅限于常见的;比较难解的,或者容易误会的,也顺便讲清楚。一个虚词有几种意义和用法,尽可能作明确的交代。 这本书有些提法和用语和我过去的书有所不同,我将另写一本书来论述它。因为本书只讲虚词 ,不是全面讲语法,更不讲语法理论,不便涉及。
本书的研究对语料的依赖非常强,一些绪论是建立在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料来源主要有: 一是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 二是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语料库。 三是各种书面语料。 四是网络上的语言资料。 五是凭语感自造,例句都经过数人验证。
《功能语法导论》是M.A.K.Halliday介绍功能语法理论的经典学术著作,自1985年版出版以来,就成为外许多大学讲授功能语法的基本教科书。本书是M.A.K.Haliday与ChristianMatthiessen对第二版进行广泛修订后推出的第三版,与上一版相比,第三版的更新主要体现在: 1.增加了系统网络的内容。语言是系统的系统。作为功能语法的主要支柱,系统语法的内容在第3版获得凸现。 2.从小句描写走向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法不同于以句子为描写对象的形式语法或转换生成语法,它把语篇作为分析目标。 3.基于语料库的论述。韩礼德对语料库的研究外感兴趣,也一直试图把这个领域的内容用到他的语言研究中。 4.理论的修订与扩展。第3版在章节安排上进行了调整,加减少了句子成分的内容,为系统网络和语篇的描写和分析提供了空间。
本书中的词汇均是SSAT考试中的核心词汇,选自历年真题及各类官方出版物。每个词条都提供该单词在真题中的词性和中文释义;“变”一栏提供该单词的相关变体,便于考生对比记忆;“记”一栏采用联想、词根、词缀、谐音等各种方法帮助考生记忆单词;“考”一栏将该单词在SSAT考试中的“同义”“类比”词对挑出来,让考生可以更加有目的性地去记忆。每个词条都按照星级标注了单词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让考生做到有的放矢。本书既可以作为SSAT考生的自学用书,也可以作为各类SSAT课程的配套教材。